来源:中国作家网 时间 : 2025-07-23
分享到:
从来金陵文气盛,贤才同聚译墨香。7月21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七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江苏南京开幕。来自31个国家的39位汉学家与39位中国作家齐聚一堂,一起探讨中国文学的新发展,共同见证中外文学交流的新成果。中国作协主席、党组书记张宏森,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江苏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徐缨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主持。
张宏森致辞
张宏森在致辞中表示,举办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全球文明倡议、推动全球文明对话的一项重要举措。自创办以来,研讨会已经走过15年的历程。15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关注和热爱中国文学的汉学家、翻译家队伍越来越壮大,我们五湖四海的朋友越来越多,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越来越深入,这是中国文学日益蓬勃发展的见证。我们深深感受到,研讨会为不同文明搭建起交流与对话的桥梁。翻译家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信使,因为翻译的存在,人类拥有了超越语言之分、汇合为共同体的新的美好可能。
张宏森表示,中国文学素来有关注现实的精神。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文学的地位非常崇高,因为它来自现实生活、又深刻地影响着现实生活。今天,中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天翻地覆的现实巨变和生动感人的新生活,发生在每个人身边。对现实人生的关切、对生活世界的挖掘、对时代变革的讲述,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学最突出的特征。各位汉学家之所以可以通过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去了解中国、读懂中国,正是因为当代作家传承了中国文学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学素来有以民为本的精神。对中国文学而言,人民既是文学的创作主体,也是文学的表现对象。中国当代作家秉承文化传统,正充满热情地围绕当代人的生活与命运展开创作。今天,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人们参与文学创作的热情和能力显著提升,中华大地上涌现出一大批来自各行各业的文学写作者,这些前所未有的文学实践,生动诠释了中国文学以民为本的基本精神,展现了中国人民源源不断的创作活力。中国文学素来有兼容并包的精神。中华文化从来不是固定、静止的,而是开放生长、有容乃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学交流正在走向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许多风格独特、气质鲜明的优秀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国外作家的作品进入中国的种类、规模也在扩大。中国文学愿意继续秉持兼容并包、开放互鉴的精神,与各国文学工作者共同打造人类共有精神家园。中国文学的这些基本精神,是各国、各民族所共通、共享的,没有这种共通的情感基础、价值共识,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不同民族之间的对话和交融就不可能发生。
张宏森表示,为推动中外文学交流,中国作协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工作举措。发起成立“一带一路”文学联盟,先后在23个国家建立“中国文学海外读者俱乐部”,在江苏南京、广西南宁、四川成都分别成立区域性国际文学交流中心,创新性打造“国际青春诗会”,组织实施“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设立“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扬帆计划”。举行此次研讨会,正是希望进一步加强交流、分享经验,巩固、拓展并深化中外文学交流成果。“我们认为,不仅中国的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是‘一家人’,世界各国的作家和文学从业者也是‘一家人’。我们相信,无论天涯海角,只要我们的生命都扎根于文学,都扎根于更高的存在、更广阔的语言,我们就是不可分割的‘一家人’。”期待会议形成崭新、饱满的学术成果,搭建起更宽阔的文明交流之桥。
周红波在致辞中表示,南京的故事,本身就是一部流动的文学史诗。文学是南京的城市基因,更是穿越时空的精神密码,无数文人在这片土地上镌刻下不灭的精神印记,南京的千年文脉在文学的传扬里绵延不绝。文学是南京的生活方式,更是生生不息的城市活力,今天,南京150座博物馆与796家实体书店等文化空间星罗棋布,600多家民间读书会推动全民阅读蔚然成风,一系列文化活动让经典融入日常,这种文化浸润,既培育出“当代南京作家群”、网络文学新势力等创作中坚,也催生文学IP开发、数字出版等新兴业态,绘就了文学与城市共生、城市与文化共荣的鲜活图景。文学是南京的世界语言,更是文明对话的永恒纽带,我们诚邀各位来宾漫步秦淮河、登临明城墙,在六朝古都的开放包容中,感受不同文化相遇的精彩。我们愿以千年文脉做根基,用开放胸怀连世界,持续推进“文学作品翻译资助计划”“国际文学家驻地计划”等项目,不断优化创作环境,努力把这座城市建成汉学家们的“灵感摇篮”、中国文学的“传播枢纽”。期待与各位携手,让世界通过文学认识南京,通过南京理解中国,共同谱写和合共生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徐缨在致辞中表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近年来,江苏充分发挥文化大省优势,围绕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地,持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着力构建中外文学交流互鉴的“双行道”。文学翻译是连接不同语言和文化的重要桥梁,推动中文与世界对话,使文学经典在不同文明土壤里生根开花,中国作协发起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正是为了博采众家之长,跨越地域、语言和文化的藩篱,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加深中国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彼此理解和珍贵情谊。今天,我们以“‘译’起向未来”为主题举办系列活动,既是对往届成果的赓续传承,更彰显了在文明互鉴新起点上,促进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对话的热忱愿望。衷心希望这次探访苏人苏事、苏美苏韵的文化之旅,为大家带来新的创作灵感,碰撞出更大的思想火花,让更多优秀作品成为读懂中国、了解江苏的“文化密码”,促进中国和世界了解更多、联系更紧、友谊更深、合作更广。
汉学家代表白罗米(罗马尼亚)在致辞中谈到,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跨文化的桥梁,是将不同世界连接在一起的纽带。中国当代的一系列文学作品通过对中国社会的描写,展现了社会变革与人民生活,深刻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风貌,翻译它们,不仅是对文字的传递,更是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诠释。展望未来,翻译的任务将越来越艰巨,但也充满机遇,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崛起,将为翻译工作带来新的工具和方法,“同时我们依然相信,翻译的核心在于人类对文化、历史和情感的深刻理解,这正是机器翻译无法替代的。我们将继续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贡献力量,推动更多文学作品走向世界。我期待与在座各位翻译家、学者共同探讨翻译的未来,让我们的工作为世界带来更多的理解与和谐”。
为表彰汉学家们在翻译传播中国文学方面的辛勤付出和卓越成就,表达中国作协对汉学家们的尊重和感谢,活动现场,张宏森向首次参加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的15位汉学家颁发“中国文学之友”证书。他们是白罗米、高伯译(西班牙)、杜肯·玛斯木汗(哈萨克斯坦)、舩山睦美(日本)、阮丽芝(越南)、沈友友(巴西)、明雷(阿根廷)、约万诺维奇·安娜(塞尔维亚)、施露(荷兰)、白鑫(埃及)、莫冉(意大利)、郑佩佩(泰国)、白兰(西班牙)、哈立德(突尼斯)、凯兰·高塔姆(尼泊尔)。
开幕式后,9位与会嘉宾围绕“‘译’起向未来”作主题演讲,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主持活动。白兰、白鑫、刘震云、约万诺维奇·安娜、金泰成(韩国)、东西、雪莲(意大利)、杜肯·玛斯木汗、丁捷先后演讲。
白兰从事翻译工作已有20年之久。她谈到,翻译是合作的基础,也是人类进步的关键。没有翻译,就没有思想的交流,没有贸易和外交,也没有世界文学。翻译让我们能够讲述自己的故事和价值观,展现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共同的人性之外,不同文化和社会有着各自独特的叙事方式。这正是翻译最宝贵的启示之一:从差异中找到沟通。在全球性挑战日益严峻的当下,唯有承认差异、加强沟通,才能找到通往未来的道路,这种沟通与理解,正是翻译的核心所在。翻译意味着跨越语言、书写系统、文化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的差异,去寻找共同点,它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种理念,一种追求真正理解与对话的方式。
白鑫19岁开始接触汉语,至今已超过25年,“这意味着截至目前,我60%以上的人生,是和中文、和中国文化深深绑定在一起的”。在他看来,要真正“译”起向未来,必须正视三个关键词:选择、质量、技术。一是要选择值得翻译的文学作品,“真正能跨文化传播的文学,必须具备三种品质:情感的普遍性、文化的独特性、语言的表现力”。二是翻译的质量决定作品命运,没有高质量的翻译,就没有真正的国际传播。三是积极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未来的优秀译者要学会借助AI提升效率,但不能丢失人文精神与文化判断。技术可以成为翅膀,但方向应始终掌握在人类手中。他谈到,“译”起向未来,不靠速度,而靠深度。文学不是快餐,不应靠“热度”赢得尊重,作品的深度、翻译的精准、编辑的专业以及推广的系统才是真正让文学走出去、留下来、传下去的根本。
“只懂汉语的翻译家,不是一个好的翻译家,他还要懂中国的生活;只懂生活也还不是一个好的翻译家,他还要懂中国的历史、社会、哲学。作家和翻译家应当成为朋友,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刘震云谈到,通过翻译家,作家的创作变成另一种文字,进入到不同的语言世界,不同读者对故事情节、人物、结构的看法也会有不同。“这种交流非常重要,通过交流,我们才能知道别人是谁,才能知道自己是谁。我们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读者身上,也能学到很多东西。”
约万诺维奇·安娜与中国的交往已长达34年。她谈到,翻译工作或许是世界上最容易被误解的行业之一,外行往往难以理解翻译过程中翻译家所投注的个人心血。有人认为在人工智能的威胁下,翻译行业即将消失,但她始终坚信,一个人在其作品中所表达的经验、思考和感情,只有另一个人才能真正地理解,“让我们一起继续努力,把更多中国文学作品译成我们的母语,让更多外国读者能够通过我们的译作认识美丽中国的风土人情。说不定我们当中某些人的译作,将会激发未来的一些青年,就像我30多年前通过文学爱上中国”。
“翻译无需过多考虑未来,光是忠实呈现当下文本,就已经时间紧迫。”金泰成表示,翻译与创作截然不同,文学创作本质上指向未来,让未来世界比现在更美好,是文学的重要使命之一,因此作家们不得不思考和想象未来。相比之下,译者无需过多考虑未来,翻译只需忠实再现和拓展原作中蕴含的未来价值,就足以为未来积累丰厚的文化遗产。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唯有忠实的翻译才是美丽的。造就真正译者的,是对忠实的热忱。”
“远亲不如近邻,因此,对于邻居的阅读尤其重要。”东西谈到,中国与东盟山水相连、风物相近,历史经验与现实经验也多有相似之处,彼此一旦重视阅读,就很容易产生共鸣。“近年来,在与东盟各国作家与读者的交流中,我看到了阅读前与阅读后的区别,看到了十年前与十年后见面时的表情、语气与动作的不同。我想,这便是文学的力量,它在悄悄改变我们对彼此的认知,提升对彼此的好感。”
雪莲在云南生活了8年,在云南师范大学任教并从事人类学研究。她谈到,青少年对书籍的热爱是从小就在家庭环境中培养的,“是家长对阅读的积极态度,激发了孩子对书籍的兴趣。如果父母阻止了孩子对书籍产生兴趣,他们就阻碍孩子在智力和情感上的成长”。谈及未来的文学,她表示,在一个过度技术化的社会里,人们不能变得冷漠无情,更不能失去人生价值观。“我希望未来的故事能够唤醒深刻的同情心、宽容和社会责任感。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塑造更美好的世界,而文学可以以奇妙的方式带来重要的变化。”
杜肯·玛斯木汗介绍了中国文学在哈萨克斯坦的译介史。他谈到,中哈两国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古老的丝绸之路将两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哈两国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邻国间关系发展的典范。为更好推动中国文学在哈萨克斯坦的传播发展,他本人承担了鲁迅、巴金、茅盾等中国作家作品的翻译工作,创作出版了一系列中国文学文化相关研究专著,希望能为中哈文化交流尽绵薄之力。
丁捷重点介绍了江苏文学的海外传播情况。2023年,中国作家协会国际文学交流中心(南京)在江苏揭牌,依托这一重要平台,南京“世界文学之都”的品牌优势得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传播动能,江苏文学对外传播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就。未来,江苏省作协将在中国作协的支持指导下,积极实施“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扬帆计划”,持续完善翻译人才培养机制,拓展与国外主流出版机构的合作,策划更多文学活动,让江苏文学成为文明互鉴的生动载体。江苏文学界愿以开放、积极、热忱的姿态,与全球汉学家及翻译家并肩同行,共同书写文明交流互鉴的崭新篇章。
与会嘉宾合影
此次活动由中国作协外联部、江苏省作协、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文联、南京文投集团承办。活动期间,还将举行分组讨论、书店调研、主题沙龙、文化参访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旨在进一步促进中外文学交流,推动中国文学、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