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 : 2014-09-09
分享到:
欧阳予倩(1889—1962) 湖南浏阳人,现代剧作家、戏剧表演艺术家、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有《欧阳予倩剧作选》等著作行世,一生创作话剧21部,戏曲27部。
欧阳予倩,著名艺术家、戏剧教育家,我国话剧的开拓者和戏剧运动创始人之一。原名立袁,号南杰,湖南浏阳人。自1907年在日本参加“春柳社”起,一直到1962年在北京逝世,他不间断地从事戏剧事业长达半个世纪,在话剧京剧表演、剧本创作、电影编导、戏剧理论研究、旧剧改革、戏剧教育诸方面辛勤耕耘,硕果累累,作出来巨大的贡献。
1889年5月1日,他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的一个仕宦之家。祖父欧阳中鹄,是清末的一位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著名学者,曾出任过广西桂林的知府。谭嗣同、唐才常皆是他祖父的学生。他自幼在家塾读书,唐才常是他的启蒙老师。读书之余,酷爱旧戏,常舞刀弄杖,扮演戏中角色。1902年,入长沙经正中学,同年冬,赴日本东京,在成城中学学习。一心想读陆军士官学校,故注意锻炼身体,次年毕业,终因眼睛近视未果。1906年返国,与刘韵秋结婚,三个月后,重返日本,入明治大学学校商科,旋即转入早稻大学学习文科。1907年,加入话剧团体“春柳社”并参与演出中国第一个完整的话剧《黑奴吁天录》。1909年,又演出了另一个大戏《热血》,扮演女主人公杜司克。演出在留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尤其得到同盟会会员的高度评价,但同时却遭到清政府驻日公使馆的阻扰和反对。1910年,其父欧阳自耘因病赴东京就医,不幸去世,即扶灵回国,后在桂林祖父的府衙内阅读古籍。1911年秋,祖父去世,即返回湖南。
1912年应邀赴上海参加陆镜若发起组织的“新剧同志会”,在上海、苏州、无锡一带演出。欧阳予倩出身仕宦之家,又是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学的留学生,却不顾家庭和社会的反对和鄙视,甘愿做为世俗所歧视的“戏子”,其精神十分难能可贵。他决心已下,即使“挨一百个炸弹也不灰心”,以戏剧作为自己的志向,开始了长达16年的职业演员的生活道路。
1913年,他在湖南组织“文社”,写下了他的揭露和讽刺贿选议员丑行的第一个话剧剧本《运动力》,并演出了大量新剧,在长沙播下了新剧的种子。不久,“文社”被袁世凯的走狗汤芗铭封闭。1914年,返回上海与陆镜若等组织“春柳剧场”,演出并创作新剧,内容多是暴露封建礼教、洋奴买办、军阀政客的罪行,同情劳动人民、宣传民主革命、歌颂纯洁爱情和革命志士,对中国的话剧起了启蒙和促进作用,成为我国话剧运动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与此同时,他刻苦学习京剧,并正式登台演出。1915年,成为职业京剧演员。他大力创作剧本,仅编写的“红楼梦”就有九本之多,可惜多半未能保存下来。他演京剧虽是半路出家,但由于苦练基本功,博采众长,演艺日精,并在京剧的表演、布景、唱腔等方面作了多种改良的尝试,创造了独特的舞台表演风格,蜚声剧坛,曾与梅兰芳齐名,得到“南欧北梅”的赞誉。
由于痛感旧剧界的腐败和新型演员培养的艰难,1919年应张謇之邀,创办南通伶工学社,主持社务,任社主任。该社是我国最早的以科学方法培养戏剧人才的场所之一。他制定了学社的办社方针,其中有:“伶工学社是为社会效力之艺术团体,不是私家歌童养习所”;“伶工学社是要造就改革戏剧的演员,不是科班”。他亲自授课,并在课余登台演出,以作示范。他还创建了新型的更俗剧场,制定剧场规则,革除旧时剧场的陈规陋习。他十分重视教学与实践的结合,经常组织学生在本地以至汉口演出。三年间,学社培养了不少戏剧人才,终因与南通士绅意见不合,加之有人攻击他为“乱党”,使他的理想得不到实现而愤然离去。
1921年5月,与沈雁冰、熊佛西、郑振铎、陈大悲等组织“民众戏剧社”。1922年,又加入“戏剧协社”,作独幕剧《泼妇》和《回家以后》。他支持洪深男女合演的主张,《泼妇》即是我国话剧男女合演的第一个尝试。1925年冬,他对登台卖艺产生厌倦,步入影坛,在民新影片公司任编导。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他先后编导了《玉洁冰清》、《三年以后》和《天涯歌女》三部影片,并自任其中两片中的角色。1927年,加入田汉领导的“南国社,”并在田汉主持的上海艺术大学的 “鱼龙会”上自编自演了最后一出京剧《潘金莲》。1928年初,在田汉创办的南国艺术学院任戏剧系主任。
1928年冬,应李济深之邀,赴广州筹建广东戏剧研究所,任所长。所内附设戏剧学校、音乐学校和大、小剧场各一所。他用先进的方法培养了大批新型的戏剧、音乐人才。在繁重的教学、行政之余,他写下了反映下层人民苦难生活、讽刺国民党腐败凶横、揭露封建伪道学丑态的《车夫之家》、《买卖》、《屏风后》、《国粹》、《小英姑娘》等剧本,还写了大量的戏剧理论文章(后结集为《予倩论剧》)。1931年秋,广东戏剧研究所停办,他在10月离穗抵沪,与应云卫等组织“现代剧团”。
1932年“一· 二八”事变爆发,他目睹19路军在上海各界人民的支持下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壮烈场面,也目睹蒋介石扼杀上海抗战的罪行,思想有了“显著地转变”。这可从他此时奋笔写下的19景的大型活报剧《不要忘了》和《同住的三家人》中清楚看出。
1932年冬,他到欧洲考察戏剧。到过法国,参加过法共所组织的工人晚会;到过德国,参观了乌发公司的摄影场;在英国时曾到莎士比亚故乡看过纪念演出;两次去苏联,参加了苏联第一届戏剧节,看了许多名著的演出,会见了普多夫金等著名导演,参观列宁格勒的冬宫。1933年冬回国,适逢19路军在福建发动反蒋的“福建事变”,成立福建人民政府。欧阳予倩十分欣喜,积极投入19路军的反蒋活动。不久,事败,遭蒋介石通缉,即去日本避难半年多。在东京时参观了不少摄影场,激起他“也颇想尝试一下拍声片的滋味”的强烈愿望。
1934年秋,回到上海,重新步入影坛。先后在新华、明星、联华等公司编导了一系列的影片,如反对封建军阀的《桃花扇》、暴露封建家族制度黑暗的《清明时节》、揭露资产阶级罪恶的《小玲子》、描写旧社会女艺人悲惨命运的《海棠红》和抨击旧中国上层人物种种丑行的《如此繁华》。抗战前夕,他是“上海电影界救国会”主要发起人之一,“中国文艺界协会”宣言的签名者,“电影工作人协会”常务委员。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他与郭沫若、田汉等组织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并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理事。同年11月,上海沦陷,他在日寇势力尚未控制的租界内组织“中华京剧团”,配合抗战救亡运动,演出了由他编导的的《梁红玉》、《渔夫恨》、《桃花扇》等京剧,表达他反对阶级压迫、反抗异族统治、歌颂民族气节的思想,曲折而巧妙地为抗战救亡服务,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此外还创作了《青纱帐里》、《曙光》等直接配合抗战宣传的话剧。欧阳予倩抗战救亡的艺术活动,招来了敌伪汉奸的注意。随着迫害的加重,1938年4月12日,他不得不离开上海,应马君武之邀,取道香港,辗转到达桂林。
这是他第二次入桂了。他同桂林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桂林,他着手进行桂剧改革,把京剧《梁红玉》移植为桂戏,也应国防艺术社之邀,帮排话剧。此外作文演讲,足足忙了4个月。终因与马君武在戏曲改革方面存有原则分歧,于1938年9月1日离桂抵港。在香港,他协助“中国旅行剧团”和由该团分化另行组建的“中华艺术剧团”排演话剧。单是为“中艺”就义务导演长剧11个,短剧3个,此外还写了2个电影剧本:《木兰从军》、《开天辟地》。1939年9月28日,他举家三度入桂,主持广西戏剧改进会,担任广西艺术馆馆长兼戏剧部主任、桂剧实验剧团团长,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的历届常务理事。这次入桂,时间长达7年之久。在桂期间,他利用桂系军阀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进行抗日宣传,创作了《忠王李秀成》、《越打越肥》、《战地鸳鸯》、《一刻千金》、《旧家》等话剧剧本,并大力进行桂剧改革,先后把《桃花扇》、《木兰从军》改编为桂剧,还创作了桂剧剧本《搜庙反正》、《广西娘子军》、《胜利年》等,此外还写了大量的文章,导演了20个左右的话剧,表现了充沛的精力和可贵的政治热情。1944年2月15日,西南戏剧展览会在桂林开幕。这是中国戏剧史上的空前盛会,历时3个月,与会者有来自8省团队戏剧工作者千余人,是国民党统治区抗日进步演剧运动的大检阅。欧阳予倩作为剧展的筹委会主任,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与田汉、熊佛西等一起为剧展的成功举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战胜利后,他于1945年10月20日返回桂林。经过日寇的浩劫,昔日文化城已成了一片废墟。他所苦心经营的艺术馆和广西剧场,也已荡然无存。“为引春风入芜城,再把锄头种新柳”,他慨然之余,重建了广西艺术馆,恢复文协桂林分会的活动,组织救灾义演。针对蒋介石反动面目的日益暴露、对人民实行严酷的思想控制,他写下了《保障作家创作自由的建议》和短剧《桂林夜话》、《言论自由》。1946年7月11日和15日,著名的民主斗士李公朴、闻一多相继遭国民党特务暗杀,更激起他一腔热血,发表了激昂慷慨的演讲。这些都触怒了广西国民党反动当局。他们指使特务造谣污蔑,并在《中央日报》桂林版上连篇累牍地发表攻击性的文章。欧阳予倩愤而辞去广西艺术馆馆长之职,于1946年秋离开了生活、战斗达7年之久的桂林。
1949年4月初,在党的协助下,他秘密离港,经海路进入解放区,抵达北平,参加了新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次文代会的筹备工作。7月2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开幕,他是大会常务主席团成员,后被选为中华全国戏曲改进会筹委会主任。9月21—27日,他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参加了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盛典。
新中国成立后,他受命筹建中央戏剧学院,1950年4月2日该院正式成立时担任第一任院长。在旧中国,他在南通、广州、桂林曾几次办过戏剧学校,但限于条件,多方受制,收效甚微。人民政权为他创造了发挥自己才能的良好条件,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他一心扑在戏剧教育事业上,不顾自己花甲之年和有病之躯,辛勤劳作。他制定了科学的教学计划,并亲自授课。他强调演员要练好基本功,话剧演员要进行形体训练,尤其要念好台词。为此,他专门走访语言学家罗常培,学院也开设了台词课,他还兼任台词教研组组长。他提倡要用科学的方法总结和继承我国戏曲的优良传统,使话剧能从传统戏曲中吸取营养,故除了亲身实践以作示范外,还邀请各剧种优秀演员来校传授经验。他主张戏剧教育要和创作、演出、研究结合起来,故在学院创办了一所对教学和研究起示范和推动作用的实验话剧院。他平易近人,扶掖后进,工作深入,任劳任怨,处处以身作则,为培养我国新型的戏剧人才呕心沥血,作出了巨大贡献,全院师生员工都亲热地尊称他为“我们的老院长”。
欧阳予倩担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之外,还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央实验话剧院院长。他一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在新中国成立后,思想上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终于从一个民主主义的爱国者发展成为共产主义战士。1955年12月5日,他以67岁的高龄,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誓言中这样说:“我前半生算是糊里糊涂地过了,45岁以后是多少有些进步。只有最近的6年才觉得活得真有意义,尽管我已经60多岁,还患着难治的关节炎症,我有信心愉快地活下去。我深深地感觉到中国共产党是最伟大、最光荣、最正确、最可爱的党。只有依靠党才有真正的生命,依靠党才能够对事业有信心,有勇气,有成就,对祖国有所贡献。从我40余年的经验证明个人奋斗是有很大的局限的。参加党的组织便可使渺小之躯发挥无限的力量。”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