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讯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新闻资讯>天下文讯

以真诚细腻的文学书写 呈现残障群体丰富的生命姿态

来源:文艺报 | 刘鹏波 教鹤然   时间 : 2025-05-19

 

分享到:

“残疾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残疾人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谱写了一曲曲温暖动人的生命之歌。残疾人文学是新时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作家是中国作家的一支生力军,近年来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以文学书写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残疾人的创作和生命故事,增进对残疾人文学的认知;如何更好地支持残疾人作家的文学创作,促进社会对残疾人的尊重和理解?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作家、评论家、文学工作者,请他们畅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让更多人看到文学的光亮

“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这是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时,专程到唐山市截瘫疗养院看望震灾中受伤的截瘫伤员,为他们留下的亲切关怀和鼓舞。

这句话一直铭刻在截瘫疗养院的杨玉芳心中,激励着他把对生活的感悟化作文字。去年10月,杨玉芳的长篇纪实文学《轮椅人生》出版,这是他继长篇小说《凤凰吟》、诗集《心地放歌》后,推出的又一部文学作品,“描写了截瘫疗养伤员们艰难与坚强并存、感恩与报恩同在、感人与励志共融的精彩人生境遇”。

除了写作,杨玉芳还创作影视剧本、参加朗诵大赛、参与访谈节目、做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所组建的艺术团的名字——“精彩人生”。在5月16日召开的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杨玉芳荣获“全国自强模范”称号。

类似这样的新时代奋斗者还有很多。网络作家高广洁出生于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兴仁镇的一个农村家庭,2004年因一次意外导致腰椎受伤。2007年,她因伤势过重无法完成学业而退学,2009年被鉴定为肢体二级残疾。退学后,高广洁尝试在家从事网络小说创作,“最初也没有什么创作灵感,只是迫切想找点事情做,希望能养活自己”。尽管身体不便,高广洁还是克服万般困难,坚持趴在床上写作。

十多年来,高广洁累计创作了400多万字的作品。“文学让我有了自立的能力,有了希望和底气,发现自己还有路可走,也改变了家人对我的看法。”高广洁表示,希望将来能写出更多积极正向的作品。

“对我来说,文学创作很长一段时间是生命里唯一的自由之地,是生命的救赎。没有创作的抒发,我可能都坚持不到把自己拉出泥泞岁月的时候。”出生于湘西龙山县洛塔乡偏远村庄的“90后”残疾人作家吴添春,经历同样坎坷:9岁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18岁因双侧股骨头坏死失去行走能力。在与病魔抗争的过程中,她养成了写作的习惯,“2011年开始,身体全面崩溃、失去行走能力,写作成为我唯一的出口和救赎”。

吴添春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所成就,还通过创业助力了家乡发展。2014年,她开办网店销售家乡山货,2018年成立农业合作社与电商中心,带动了全乡镇的经济发展。

“在文学的世界里,我是自由的。文学世界平等而包罗万象,也是我失去行走能力后连接世界的唯一窗户。”吴添春说,以前的写作更多面对的是自己,未来她希望通过写作唤醒更多人打开生命之窗,传达生命的美好与坚韧、社会的温暖和包容,让更多人看到文学的光亮和力量,“身体无法抵达的地方,文学任你策马驰骋”。

“写我们所有人共同的境遇”

其实,残疾人文学涵盖的不只是残疾人作家的创作,不少作家都曾以残障人士为书写对象。儿童文学作家殷健灵就曾以聋哑人舞蹈家邰丽华的童年故事为原型一题三作,创作了儿童小说《象脚鼓》、报告文学《邰丽华:无声之舞》、图画书《寻找声音的女孩》。2024年,她还推出一部以患有腓骨肌萎缩症男孩为主角的小说《少年仰起他的脸》。

“成长中的孩子需要了解另一种陌生的生活,以包容平等的心态看待这个丰富的世界,以及同自己‘不一样’的人,残障孩子便是其中的‘不一样’。”谈到缘何选择残障人士为创作对象,殷健灵说,儿童文学如同一扇扇通往“远方”的门,通过对残障孩子生命状态和精神世界的细致书写,可以为儿童读者打开新视域,并提供最初的伦理启蒙及生命认识。

无论是《象脚鼓》还是《少年仰起他的脸》,书中的残障孩子都不是“脆弱”“不幸”的代名词,甚至与健全孩子相比,他们拥有更加丰富的内心世界、坚韧的意志和对生命尊严的坚守。通过这些作品,殷健灵希望传递给读者这样一种价值观:残障只是多元生命状态中的一种,“在精神和尊严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残障人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支持和理解。不少残障人士身上,都有着让健全人仰视的品质:于黑暗中体味光明,于无声中感悟韵律,于残缺中寻求完美。”

儿童文学作家舒辉波近年来创作了两部与残障人士有关的作品:《逐光的孩子》和《听见光》。“从隐喻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残障人士’。我们虽四肢健全,可一样会摔倒,我们眼睛明亮,其实也常常盲目。”舒辉波认为,如果孩子们有这样的意识,他们就有了同情心和同理心,会成长为对世界怀有悲悯之心的情感丰富的人,“这也是一种情感教育与生命教育”。

“我们不仅仅在书写残障人士,其实是通过这些特殊的个体写我们所有人共同的境遇。”舒辉波以《听见光》中的张哲源为例说,他虽然是盲人,却对世界有着深刻而通透的认知,读者能从中感受很多“不一样”,进而追问自己的认知是不是太有限,“张哲源的身上其实有很多关于生命、人生和命运的隐喻。这已经不是张哲源的个人困境,而是我们所有人的困境。真正优秀的文学,就该从独特出发抵达普遍”。

残疾人文学书写的基本立场

近年来,中国作协一直高度重视残疾人文学事业,紧紧围绕“做人的工作”,不断推进温馨和谐的“作家之家”建设,通过举办残疾人作家研修班等多种形式支持残疾人文学事业的发展。参加完鲁迅文学院残疾人作家研修班后,吴添春深受触动,认为此次研修班非常有意义,不仅帮她解决了写作上的许多困惑和难题,也让她意识到写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残疾人文学的发展建立在社会残疾观的整体进步上,反过来残疾人文学也是积极促进、引领社会残疾观念进步的重要思想与精神力量。”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利芳认为,树立开放包容、多元平等的身体观与生命观,是残疾人文学追求的价值理想。要正视残障人士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传递平等尊重的伦理道德观念,使其成为当下残疾人文学书写的基本立场。

在李利芳看来,以真实立体的残疾人形象塑造呈现残障群体丰富的生命姿态,挖掘残疾人文学独特的生命美学,打造尊重残障群体的社会伦理环境,是残疾人文学事业实现创新发展的根本路径。文学界可以通过奖项设置、期刊专栏、学术研讨、出版扶持等方式,助力全社会形成关注残疾人文学发展的良好氛围。

那么,社会各界还能通过哪些方式支持残疾人作家的创作?高广洁以切身经验谈到,最主要的是一视同仁。残疾人作家除了身体上的不便,创作方面和其他作家是一样的,人们在看待残疾人作家作品时,应把重点放在作品上。“说到支持,我觉得更多是对身体不便上的支持。比如对视障作家,可以提供一种实用的图片文字转换音频的辅助工具,因为有一些阅读资料不能用普通的语音软件转换。”

舒辉波同样认为,引导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和支持,应更多要附着在文学性上。对残障人士的书写,既要发掘他们内心的脆弱,也要书写他们人性的光辉,正视、尊重、真实、丰富、复杂,按照文学形象的应有之义塑造人物。如此,读者才会对故事和人物信服和喜爱,也会更加发自内心地关注和支持残疾人事业,“文学便有这样春风化雨的力量和魅力”。

残疾人文化事业是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学工作的重要责任。希望越来越多的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关注和参与残疾人文学事业的发展,以文学特有的温度和力度,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书写社会文明进步新篇章,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汇聚更多精神力量。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