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艺报 | 康春华 时间 : 2025-05-19
分享到:
5月16日,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潜山市博物馆(张恨水纪念馆)主办的纪念张恨水诞辰13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邱华栋出席并致辞。安徽潜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华小芬,刘勇、孙郁、栾梅健、谢家顺、郭娟、解玺璋、徐迅等来自现当代文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张恨水女儿张正、儿子张同等亲友代表与会座谈。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主持座谈会。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通俗文学作家。17岁时,他以“恨水”笔名开始投稿创作,一生创作了120余部中长篇小说,《春明外史》《啼笑因缘》《金粉世家》等作品广为人知。尤为值得关注的是,20世纪30年代初,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社会矛盾加剧,张恨水凭借深刻的社会洞察和时代关切,以笔为枪、以文救国,开始为“说中国话的民众”写作和战斗。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先后写下《桃花巷》《大江东去》等抗战小说和《八十一梦》《蜀道难》等讽刺暴露小说。
邱华栋谈到,张恨水先生作为20世纪中国通俗文学的经典巨匠,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作品影响深远,至今仍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毅然投身抗战文学创作,将爱国爱民的情怀融入创作血脉,通过在小说中塑造投身抗战的爱国志士形象、揭露日军暴行等,展现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发民众广泛的抗日热情。
邱华栋表示,张恨水先生的一生是守正创新、开拓进取的一生。他以文学创作积极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以强烈的时代使命感为推动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展现了一位优秀文学创作者的精神境界与责任担当。召开本次座谈会,是为了回顾和总结张恨水先生的创作历程,学习他坚持不懈的文学艺术追求和为时代服务的写作信念,弘扬前辈的创新创造精神,鼓励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在新征程上继往开来、砥砺奋进。
“张恨水先生以通俗之笔,写尽苍生悲欢、社会万象,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界处架起一座桥梁,让市井烟火的温度与家国山河的壮阔相融共生。”华小芬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安徽潜山正在打造的“恨水文学小镇”,以期重现作者笔下的皖源风情,激活当地文化发展与文旅经济新活力。
与会专家认为,张恨水文学作品数量丰富,类型多样,值得学界更多关注和研究。张恨水深谙章回体小说等传统文学的技法精髓,又大胆突破其桎梏,将西方小说的心理描写、蒙太奇手法引入创作,让传统文化在小说文体方面实现现代化蜕变。与此同时,张恨水将文学视为改造社会、启迪民智的工具,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观照现实问题,在新旧、雅俗交融的文学新思潮下,在通俗小说中自觉开始“现代化”的努力,一系列探索实践为当今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借鉴。
张正深情回忆了父亲一生为读者写作的动人故事。她说,父亲一生笔耕不辍,在世界文学的花园中开辟了一方属于中华民族的园圃,“在弥漫的芬芳中,我庆幸父亲曾有一双结实的腿,浪迹于江南江北,跋涉于西北高原,呼号于最后关头”。
座谈会现场,张正、张同代表家属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张恨水手稿、书籍和生前用品,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计蕾接受捐赠,并颁发入藏证书。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5月16日,“书生顿首唤国魂——张恨水抗战文学图片展”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正式开展,展览分为“弯弓射日笔为先”“万里辗转纾国难”“‘关头’呐喊马前卒”“激浊扬清写春秋”“功绩卓著受赞誉”五大篇章,系统梳理其抗战文学脉络,致敬这位抗战文学先驱的赤子之心与家国情怀。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26日。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