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快递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新书快递

韩生学《最远那个村》

来源:湖南作家网   时间 : 2024-12-19

 

分享到:

11 (3).png

内容简介: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作者选择中国西南部雪峰山脉、越城岭山脉、苗岭山脉、武陵山脉等四大山脉交汇处的湖南、贵州、广西交界之地的十余个“最远那个村”,通过对“最远那个村”的深入调查和细致采访,以报告文学的形式,真实呈现广大农村的新变化,从而展示乡村振兴的巨大魅力和新山乡巨变的伟大成就。作品以小见大,通过一个个偏僻小村的“小故事”展现乡村振兴“大事件”,通过一个个小人物的“微命运”展现新时代山乡巨变的“大气象”。这对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

11 (1).png

作者简介:

韩生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怀化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从事报告文学创作多年,主要作品有《女孩,你别哭》《中国失独家庭调查》《中国人口安全调查》《中国剩男剩女调查》《大国养老》《家是最小国》《生命大决战》等,作品先后入选《21世纪年度报告文学选》《中国纪实文学年度佳作》《中国报告文学精选》等多个选本,多次获奖。

专家推荐:

《最远那个村》善于讲述故事,用带有矛盾冲突的曲折的情节来展开叙事,塑造人物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和一个个鲜明的人物,是这部报告文学具有文学性的基本保证。作者为了创作这本书,他克服艰险,深入到了湖南这些边远的村庄,深入到村民当中去收集资料和创作素材,特别是找到了书中这些具有辨识度的特别的故事、独特的人物,应该说,这些都为这部报告文学的成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李朝全

《最远那个村》的题材独特新异,表达的主题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作者肯花脚力,走进深藏在湘黔桂交界地区大山中最”乱“、最”高“、最”险“、最”偏“、最”难“等山村。不仅摄取山村别样的山村风景、人文风情,而且更是通过深入的采访,走进山村的现实与历史。鲜明的对比叙事,真实具体富有说服力地展示出特异山村所发生的历史性巨变。作品有故事,有情节,有细节,有书写对象特有的气息和质感。作者韩生学富有报告文学创作经验,尤其是颇具文学叙事的笔力。此部新作既有充分的报告性,也有可感的文学品质。语言具象流畅,凝练有致,生动得趣。是一部可读性较强得长篇报告文学。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评论家 丁晓原

韩生学始终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捕捉时代的变化,《最远那个村》是他对乡村一次生动而深刻地表达与思考。他不仅书写了村民艰难、顽强的奋斗故事,呈现出新时代山乡巨变,还深刻地探索与剖析了乡村发展内外因素,涉及乡村伦理、乡村治理、乡村文化、乡风文明、省际纠纷,以及教育、产业、人才等诸多方面,让作品更具张力。这部散发着泥土芬芳,文学性与思想性俱佳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向我们展示了鲜明的特质、别样的风景。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鲁奖获得者 纪红建

我是以一名作家的视角读完韩生学最新力作《最远那个村》的。 读这本书时,我发现我的脑海里至始终飘着四个字:“别具匠心”。作品通过八个具有“最”字特征的村庄脱贫攻坚前后的巨变来反应乡村振兴这场伟大变革的成果,再没有比这样的选题更典型、更有说服力了。我认为这本书是对乡村振兴题材文学创作的一次突破,为作家们继续写好这类题材提供了新范本。

——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名誉副会长、鲁奖获得者 龚盛辉

我感觉我读这本书,不仅仅是读到了一些个乡村烟火故事,也看到新时代山乡巨变的背后,这背后的一种时代精神的伟力,一种百姓们求变的信念,一种写作者行走和书写的决心,看到当下新时代农村的一种开阔的气象。我想,如果作者没有一颗柔软的、自觉的、有大爱的心灵,写不出这么有温情、有温度、有难度的文字。《最远那个村》,是一个人捧出来的岁月果实,是一群努力奔跑的人呈给时代的烟火画卷,也是所有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骏马奖获得者 张雪云

编辑荐语

报告文学的主题创作不仅要有反映重大工程、重大科技成果、重大典型等的“宏大叙事”,也要有像这部《最远那个村》聚焦“基层中国”变化,见微知著的细实报告。《最远那个村》的题材独特新异,表达的主题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作者肯花脚力,走进深藏在湘黔桂交界地区大山中最“乱”、最“高”、最“险”、最“偏”、最“难”等山村。不仅摄取山村别样的山村风景、人文风情,而且通过深入的采访,走进山村的现实与历史。鲜明的对比叙事,真实具体富有说服力地展示出特异山村所发生的历史性巨变。作品是对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取得的伟大成就的生动而又切实的注释。全篇8章讲述8个山村的故事,各章各有侧重。既叙写山村变化的现象,更重视山村干部、创业致富者、身残志坚自强者等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品格的书写。作品有故事,有情节,有细节,有书写对象特有的气息和质感。作者韩生学富有报告文学创作经验,尤其是颇具文学叙事的笔力。此部新作既有充分的报告性,也有可感的文学品质。语言具象流畅,凝练有致,生动得趣,是一部可读性较强的长篇报告文学。

《最远那个村》前言

一次心生敬意的行走

我行走在山岗之上。

从雪峰山脉一个偏远小村起步,一路走来,两年多时间倏忽而过。

回首留在高高山岗上的串串脚印,突然发现,我终于走过了中国西南地区雪峰山脉、武陵山脉、越城岭山脉、苗岭山脉等四大山脉交汇处的一大片土地,完成了我文学追寻里的又一次远行——走进边远偏僻的“最远那个村”。

之所以要选择这样一次行走,是因为近年来,我国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相继实施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不但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彪炳史册的“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人间奇迹,而且一大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脱颖而出。大国村兴,山乡巨变,欣欣向荣,一路繁华,中国乡村走进了中国历史上从没有过的新境界,成为时代的符号和发展的标签,国人欣喜,世界瞩目。

如此大气象,作为报告文学队伍里的一员,怎能无动于衷?于是,我萌生了走进乡村、走进乡村中“最远那个村”的想法。所谓“最远”,可以是“乡内最远”,也可以是“县内最远”,还可以是“市内最远”,更可以是“省内最远”。一般而言,这些最远村因为“最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产条件差、生活环境恶劣、与贫穷落后相伴随。这样一些村庄的振兴,更具代表性,更有说服力;而对这样一些村庄的文学呈现,也更具典型性,更有影响力。

但是,中国乡村,数以万计,如何在数以万计的村庄里选择我要走进的“最远村”呢?我站到了色彩斑斓的中国地形图前。

猛然间,西南方一大片“深褐色”,深深吸引了我的目光。这片大地上,横亘着雪峰山脉、越城岭山脉、苗岭山脉、武陵山脉等四大山脉。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出,四大山脉将这一整块地区围成一个巨大的“U”字。“U”字之内,山峰林立,溪河交错,平均海拔800多米,海拔最高处2572米。林立的山峰中,一个个象征山顶的实心黑三角,星星点点般矗立,如一个个大写的惊叹号,醒示着每一双注视它的眼睛;交错的溪河里,一条条蜿蜒悠长的蓝色曲线,左冲右突,在山峰与沟谷之间驰骋、奔腾,仿佛布满大地的一条条血管,让每一个审视它的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它的律动和喧嚣。

四大山脉的交汇处,是湖南、贵州、广西三省交界之地。查阅资料得知,这里生活着34个县563个乡镇9668个村的1560万各族人口。千百年来,这里不仅生长着原始森林,更生长着贫困与疾苦。2012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680个全国“集中连片重点贫困县”,31个就出自这里。

如此“特别”的一大片土地,真应该去深入地走一走,认真地看一看。我当即决定,走进这片“深褐色”,走进这片“深褐色”里的“最远那个村”。

记得世界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曾说过一句话:“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因此,我做出走进这片土地的决定后,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走进“离炮火够近”的地方。于是,我走进了这片土地的最“乱”处——“两省飞地”羊角坪村、最“远”处——“三省坡下”骆团村、最“高”处——“一脚四县”雪峰村、最“偏”处——“崖上人家”大坪村、最“西”村——“湖南西极”马宗村、最“险”处——“‘五难’之地”古冲村、最“深”处——“深山古村”五宝田村……这些村一律地深居在四大山脉交汇处的深山老林之中,彼此跨越千山万水,纵横数百公里。走进每一个村落,都要不断地翻山越岭,不断地涉溪过河,不断地爬坡下坡,不断地弯来绕去。其行走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好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我翻过一座又一座大山,越过一条又一条溪河,爬上一个又一个险坡,拐过一道又一道急弯后,总会令我眼前一亮。这些曾经最最“乱”、最“远”、最“高”、最“偏”、最“西”、最“险”、最“深”的村庄,在新时代里,仿佛变魔法一般,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村庄,极富个性地鲜活在一座又一座大山深处,一片片生态宜居的土地、一桩桩产业兴旺的故事、一段段乡风文明的佳话、一户户生活富裕的人家、一个个喜笑颜开的村民……一股脑向我扑来,令我耳目一新,赞叹不已。一切的颠簸,一切的疲惫,一切的困顿,均在这耳目一新和赞叹不已中烟消云散,整个人顿时从跋涉的汗水中沉淀下来,心更纯粹,脚更谨慎,人更谦卑,情不自禁地心生出无限的感动与敬意。

记得我刚走进一个村庄时,一位年轻人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这里,每一天都发生着变化,不知不觉间,生活就改变了方向。”

讲得如此文质彬彬,如此诗意绵绵,如此富含深情。最开初,我还在怀疑他在故作高深,故弄玄虚,甚或是在玩弄辞藻,人前显摆。但当我走完这些村庄后,我深深地觉得,一切正如他所说。

这里的每一天的确都在发生着变化——天蓝了,山绿了,水清了,路好了,村美了……

村民的生活,的确在不知不觉间就改变了方向——房宽了,饭饱了,钱多了,人富了,家和了……

行走是艰难的,感受是深刻的,心情是愉悦的,收获是巨大的。

两年多的跋涉,总算告一段落。当我走完最后一个村庄,再回过头去,对所走过的脚印做一次梳理时,耳边又回响起那位年轻人诗意绵绵且富含深情的话,我深深地觉得——

它,既是一个普通村民对自己家乡最直白的感叹。

它,还是一个中国农民对时代乡村最由衷的赞叹!

它,更是我在“最远那个村”里寻找到的最美丽的答案!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