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南作家网 时间 : 2024-05-29
分享到:
(本网讯 通讯员 王雨辰)扶摇三千丈,夏曳至潇湘。5月10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先教授应邀在毛泽东文学院为全国报告文学作家研讨班学员授课,讲课的题目是“五颗竹子 创意写作过程论”。
刘大先以清代郑板桥《题画》开篇,着重剖析创意写作过程中文本形象、情节架构、叙述语言以及媒体融合写作等要素。他将创意写作过程形象的比喻为五竹演变,分别是“江畔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和“心中无竹”。“江畔之竹”代表信息本体及本体的呈现方式;“眼中之竹”代表信息辨识过滤和意义缔结;“胸中之竹”代表把握原型,进而解构并锻造出原型的独特性;“手中之竹”代表技术手段与呈现效果;而“心中无竹”则超过了“定则”层面,进入到融会贯通的自由之境。
在创意写作五竹演变的讲解中,刘大先特别阐述现代中国小说“秩序与变动”的情节模式,即本地人去往异乡的成长叙事、陌生人来到本地的来归去结构、家族个人或平淡无奇,或跌宕起伏的生活史与生命史。在语言层面,他分析了译言结合中国白话的本土化表达特点,将其概括为视觉化、听觉化及综合化。他建议当下的写作者在既有成果之上进行有效的踵事增华,或者另起炉灶,自铸伟词。
另外,刘大先强调主题写作应具备娱乐性、知识性、观念性、可读性。他认为报告文学作家应当在认同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让作品充满具身性和立体感,最终达到自然进阶。
授课老师简介:
刘大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兼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委员。著有《从后文学到新人文》《贞下起元:当代、文学及其话语》《千灯互照》等,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中国社会科学院培远计划,曾获鲁迅文学奖、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胡绳青年学术奖、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