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 : 2024-03-06
分享到:
作为国之重器,“海牛”号一次次刷新海底钻机钻探深度,一步步见证我国海洋资源探采装备从无到有、从落后到追赶再到超越的转变。作家张雪云以代表世界深海探测技术的“海牛”号为主题,花费一年多时间,深入采访万步炎教授及其团队,获得大量的一手资料,完成《“海牛”号》(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书的写作。这部作品我先后读过四遍,每看一遍,都触动心灵,耐人回味。无疑,这部聚焦深海科技、传递时代价值的作品,是生动而又深刻诠释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报告文学力作。
“海牛”号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深度”的象征。2021年,我国首台“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在南海超2000米深水成功下钻231米,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的钻深纪录。这一深海试验的成功,填补了我国海底钻探深度大于100米、具备保压取芯功能的深海海底钻机装备的空白,也标志着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对于作家来说,要将看似冰冷、坚硬的科技,转化成文学的烟火温情,不仅需要高超的文本驾驭能力,也需要极大的勇气。不仅如此,文中无处不流露出作者对中国科技与中国精神的敬畏与仰视。不论是从浅浅的0.7米的“中国孔”到231米的新世界纪录,还是“海牛”号首席科学家万步炎从洞庭湖畔天马行空的少年到深海“钻”士,抑或是在风浪的磨砺中团结、温暖而有力量的“海牛”团队,呈现的既是海底钻机钻探深度,更有与之相对应的中国精神的高度。
《“海牛”号》虽然主要记述的是万步炎及其团队的故事,但作者的叙述、描述与思考并没有局限于此,而是较为充分地进行了思维延展。从最初的“望洋兴叹”到如今全面地“走向深海大洋”,作者告诉我们,“海牛”号只是中国科研人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的一个缩影。即使在后面对万步炎及其团队的详尽叙述中,作者始终一边叙述一边思考,她以女性的独特思考,在以纪实为主的同时,还以夹叙夹议的方式对各种时代背景、专业知识等,进行要言不烦的呈现。如写到2003年第一个“中国孔”时,不仅对中国海洋进行细致描写,也对世界海底钻探进行了叙述。正是这种不厌其烦又不厌其详的写法,写出了“海牛”号研发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研发工作几十年风雨历程的艰难性。作者还告诉我们,与其他所有科研项目一样,“海牛”号的研发永远在路上,它仅仅是一个时期的缩影,未来还会有更恢宏的故事。
张雪云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她发挥散文家的特长,让有硬度的故事变得生动与鲜活,柔中寓刚。但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作者赋予的直抵读者心灵的真挚情感。如作者在每一章最后都特意附了一个采访手记,我觉得这种情感化的表达,是对前面故事叙述的一种补充、一种呼应。这种自我表现式的表述,使作品在真实叙述的基础上,又平添了真情流露的意味,使得作品充满朴素真切的美感。无论是作者初次见到万步炎教授的心生敬仰,倾听这群海洋人不断创新、不断攀登的梦想与艰辛而数次落泪,还是在“海牛”楼实验室目睹伫立着的钢筋铁骨想象着“海牛”号破浪深耕,“海牛”人在甲板上望苍穹万里、繁星无数的身影……都写出了科研工作者的质朴与善良、热情与孤独、辛酸与幸福,中国精神由此也得到最真实的反映和最生动的诠释。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