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散文

宁小华:茶禅一味说贵定

来源:湖南作家网   时间 : 2024-03-26

 

分享到:

说起贵定,大部分人都知道金海雪山,其实,贵定可不止金海雪山,形色各异的自然景观、布依风情于一体,观黔中美景,品云雾贡茶,尝盘江狗肉,购盘江酥李,这,才是地道的、最接地气的贵定。

接到贵定县作协的诚挚邀请,从没去过贵州的我,从度娘处了解了一些当地的人文历史、乡情民风、少数民族文化、人居文化等,让我对这片神奇的土地充满着热望与好奇,带着心中的期待,来到这片灵秘之地,近距离接触贵定的人文之美、生态之美和发展之美,唯恐自己才疏学浅、江郎才尽,摹画不出她的美……


云雾缭绕润茶香

“千年茶史碑为证,傲视群雄香天下”。来到贵定交流采风的第一站,是探访云雾镇鸟王村的云雾贡茶碑亭。

采风车一路向南行驶,沿途群山叠翠、云雾缭绕,车辆徐徐前行,约莫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倏然看到不远处的山腰上一座亭台楼阁横亘在乡野,山脊蜿蜒,石砌阶梯向上延伸,在亭台下方田地里耕种的乡亲在辛勤劳作,当我们拾级而上,和乡亲们亲切招呼时,他们竟非常热情地回应着我们,这热情亦如鸟王村的云雾茶芳香馥郁、弥久留香……

登上亭台,只见亭阁的正中,透明玻璃镶嵌着一块年代久远的石碑,据史料记载,这石碑距今已有220多年历史,碑文共228字。石碑上记载的文字早已风化斑驳,寻着石碑模糊的字迹,依稀打开那段尘封的历史。乾隆五十五年(1757),贵定县云雾镇鸟王村生产的茶叶被乾隆钦点为贡茶之后,各级官吏以征收贡茶为名对茶农层层盘剥。当地茶农不堪重负,用开水浇茶树并以茶树枯死为由,要求减免贡茶数量。朝廷知道后派人调查并惩处贪赃官员,对地处西南边际以“贡茶”代交“皇粮”的云雾山区苗民,实行“怀柔”政策,暂时“准行停止”贡茶,减轻负担,让苗民休养生息,并规定不准地方官府差人加码敲诈扰民,允许苗胞举报违规加码摊派者,拨银420两发交当地殷实之户,支持苗民发展“贡茶”生产,还明确规定了贡茶数量,以利再年购办贡茶。此举深得苗民欢迎,遂将官府文告刻石勒碑。

众文友围绕亭台四周的石碑依依鉴赏,赏读石碑上的文字,探寻那段历史尘烟中的故事。文友们在“万古留芳”石碑前驻足停留,细读石碑上篆刻的译文,感受了云雾贡茶的深邃历史、文化底蕴,一行人竟安静了许多,这块闪耀着贵州高原民族茶文化之光芒的石碑,在地势不高、民族不多的东部沿海茶区是难以寻觅的。这两块石碑是贡茶历史的见证碑,也是贡茶文化的承载碑。

感受了这份厚重与深邃,有文友建议合影留念,湘黔两地文友齐聚亭前,相机定格了两地作家的真挚友谊,同样也记录了贡茶碑前顶礼膜拜文人雅士的儒雅身影。

从贡茶碑亭而下,跟随贵定文友向着云雾贡茶核心产区的鸟王村茶山深处走去,雾海茫茫的茶山,被晨雾蒙上层层白纱,抬首北望,目光近处的山坡上层层叠叠的茶树郁郁葱葱,恰似涌动着绿色的波浪,更加彰显着茶山的壮阔雄奇。

时下,因是早春,鸟王村10.8万亩、海拔1100多米云雾缥缈的苗岭云雾山脉间,还没有采茶姑娘靓丽的倩影;若是晚春,一幅山间采茶影,一壶贡茶韵的美丽画卷将会美不胜收……

彼时已接近中午,阳光的照射使得茶山越发清晰起来,这一株株被修剪得整齐的茶树,像一个个舞姿婆娑的绿姑娘,尽情地伸展着轻盈曼妙的手臂;而藏在绿叶丛中娇羞盛开的小花朵,有如洁白无瑕的精灵,色泽嫩白,心蕊金黄,又如初恋的少女,微微开启的花瓣,唇齿轻启、娇羞含苞,一阵微风吹过,花儿们悄然散发着沁人心脾的幽香。在茶树茂密的枝蔓丛叶之下,我看到一颗颗圆润光洁的不知名的栗棕色串串小籽,状如小小的菩提子,静静地躺在地上,等待着路人的捡拾。

跟随贵定文友姐妹们一路谈笑风生,开心地合影留念,或齐足踢腿或伸手扶肩或托腮凝眸,醉在“困酣娇眼、欲开还闭”的意境里。言语笑谈间得知:鸟王村,村寨因其布局,早有“鸟王十八寨,寨寨十八家”之说,村里苗族同胞世代生活在云雾缭绕的茶山之中,素有好茶习性,处处留有制茶遗风。

贵定的山清水秀,云雾山脉的天然地理气候,蕴藏着清芳溢韵的贵定云雾贡茶,孕育了千年的贡茶文化,贡茶碑的记载更是见证着云雾贡茶的深厚底蕴。

从山间一片叶,到万家杯中茶,茶叶的生长与旅行,讲述着关于文明与生活的故事,沉淀着当地海葩苗独特的价值理念。

花笺茗碗香千载,云雾缭绕润茶香。正是这缭绕雾海,培植这一枚枚嫩绿,因揉捻而卷曲,遇温水而舒展,历经千年风雨依旧苍劲雄健、茗馥盎然,口碑延续百年经久不衰……


佛光普照映禅心

是谁行走在婉转的廊道里,拿着一块画板,寻觅着黔中重镇无尽的诗意;是谁驰骋于风雨兼程中,流连于水榭楼阁间,捡拾着一段温润的光阴;又是谁背负行囊一路前行,轻轻舒展一怀雅韵,在庄严肃穆的庙宇里朝拜着古老的文明。

阳宝山,前山曰莲花山,后山曰飞凤山,前后山形相连,遥相呼应,人称飞凤踩莲,其意境深远,形象特别逼真。初识阳宝山,是多年前曾读到的一篇游记散文。记得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昔日修炼的高僧已吃尽仙丹,遁入西方极乐世界,空遗下这满山的断墙残壁,留与后人遐想。由于语句精妙,所以至今不忘。

周日的上午,湘黔两地作家带着虔诚敬畏之心,拜谒了这方圣地。三月的阳宝山,浅草茵茵,空山凝云,有限的绿色,遮盖不了些许的苍凉,由于山上气候较山外低寒,使得这里的春天比山外来得更晚一些。尽管如此,阳宝山的魅力依然不减,我们一行徜徉其间,不为烧香拜佛,只为感受那历史文化的沧桑印记。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车沿山道蜿蜒而上,直到半山腰莲花寺前停了下来。沿着寺庙前的山道缓坡而下,就是著名的阳宝山塔林,当地俗称“和尚坟”。

我们跟随贵定作协罗副主席的步伐一路前行,他边走边讲述着关于阳宝山的故事,说话间,不觉已来到灵塔的山门前。放眼望去,一座座灵塔与和尚坟掩映在萋萋荒草中,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宝塔形的各类塔尖,在白雾茫茫下发出些许黝黑的光,诉说着千百年前的晨钟暮鼓,以及岁月的沧桑。从同行文友口中得知,阳宝山是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有灵塔100余座,和尚墓70余座,和尚小土坟100余个,整个塔林占地面积10多万平方米,其年代自明崇祯初至解放前夕,最高石塔逾4米,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堪称中国罕见、西南一绝。

边走边听,一行文友不禁走到一座巨型墓前,其中有位文友指着墓碑上斑驳的碑文说,这上面写着高僧的职务是“僧纲司”。僧纲司是明洪武年间僧官制度中省府级地方僧官的职务,当时的贵州僧纲司在阳宝山的莲花寺驻栖,圆寂后安葬于此。后经专家考证,在明清时期,阳宝山即与四川峨眉山、云南鸡足山并称为西南三大佛教名山,且互有交际,僧侣最多时达200余人,可见这里当时旺盛香火的显赫盛况。

拜谒灵塔,心境于实景中悟道,净思想通透,想文化贵定,不禁心生感叹:如此饱含历史与厚重文化底蕴的灵塔群,地方党政、文旅部门、民宗部门或者当地佛教协会有没有组织过一年一度的清明祭祀朝拜纪念活动?或者在阳宝山景区开展过佛教文化节等相关主题的纪念活动,那满山满坡的荒凉与寂寥,让人不禁双目含泪、心生寒凉……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拜谒返回的路上不禁想起习总书记深刻论述给人的启迪。文物是人类历史的见证,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每一件文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其背后隐藏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其为后人提供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不可估量。让中华文脉绵延赓续、文明薪火代代相传是一代又一代人必须担负的新的文化使命。

返程行至半山腰,一座雄伟肃穆的寺庙呈现眼前,这是当地政府重建的莲花寺。据康熙《贵州通志》卷二十四•之“仙群”记载:“白云,大理人,戒行精严,仗锡几遍天下。万历庚辰,至阳宝山,探幽采胜,直穷薮泽。山故多虎,主僧止之,弗听,里粮坐泽中,凡八日。时方大雪,僧所止,有鹿卧其地,雪开弗及,其虎亦绝,主僧异焉。誓:去来必建丛林。去十年,果来,建千佛阁,备极精巧,前后楼数十楹,飞甍建瓴,巍然巨观,为黔中名山。寺成去之,至今遗像犹存,椎官陈衷,葵匾其门,曰:云常在。寂明,白云弟子,戒行不灭于师,天启间,安贼叛围新添城,徒众逃散,寂明不去,贼入寺,谕以大义,贼众俯首,不赦加害,年七十无疾终。”史料陈述的是白云大和尚从云南来到贵定阳宝山,见到山势雄奇,决定在这里兴建佛教丛林,不料天启年间贵州水西土司安氏造反,攻城拔寨打到阳宝山,居然为白云的徒弟所折服,而没有杀害他也没有破坏阳宝山。据说,阳宝山香火旺盛时有僧人200多人。经几代僧人建起的寺庙,在历史的进程中几度沉沦……时至今日,山巅原本的莲花寺只剩一个断壁残垣的遗址。

历史的长河沧桑巨变,不变的却是永恒的阳宝山,在一代又一代贵定儿女的精心呵护下,山清水更秀,引来更多的观光旅游者,让阳宝山焕发出熠熠生辉的神采,相信贵定儿女将用智慧和汗水,守护好挖掘好传承好阳宝山珍贵的历史文化瑰宝,再创阳宝山文化古迹的亮点,保护阳宝山古刹遗址,有利开发,把阳宝山建成湘黔川乃至全国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如今,宏伟壮观的莲花寺,静静地矗立在山林之间。阳宝山莲花寺之神韵,真乃黔峰独秀。重建阳宝山寺庙,既保护了文物又使贵定增添了一个新的旅游景点。

步入新建的莲花寺门,树木茂盛,青石铺路,仿若隔世。是日也,春风和煦,风轻云淡,寺内香烟缭绕,梵音低唱,清幽深远,引人入胜。文友们拾级而上,目之所及,檐角飞扬,石阶平整,寺内的一砖一瓦,都透露着厚重和深邃。殿堂之内,佛像庄严,香烟袅袅,禅音声声入耳,心灵得以洗礼与净化,静听梵音,顿觉内心清明,万物皆空。

此刻,心如止水,感受着寺庙的宁静与庄重。文友们虔诚地点燃香烛、书写心愿牌,寄托着信仰,护佑家人平安健康、幸福吉祥,更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在这里,可以放下尘世的纷扰,让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与慰藉。寺庙的韵味,如同茶香,细细品味,方能领悟其中的深意,不是么?

离寺而去,极目远眺,站在海拔1500多米的阳宝山,此刻虽没有壮丽的日出、旖旎的芳景,但眼前的千里云山,磅礴的雾海景观,着实让人震撼,真可谓“云联一片寺前寺,露拥千层山外山”。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探访了塔林、莲花寺,催促返程的车鸣声已响起,还来不及一一探访,也没能找到阳宝古桥、古驿道、莲花寺遗址、绝类轶轮石匾,或许正好可以当做下次再来重游的理由吧!


【作者简介】

宁小华,女,湖南洞口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毛泽东文学院第十六期中青年作家研讨班学员,毛泽东文学院首期报告文学作家班学员。湖南省作协会员。洞口县第十八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洞口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作品散见《湖南文学》《学习强国》《神州时代艺术》《湖南散文》《湖南日报》《长沙晚报》《湖南工人报》《张家界日报》《湘潭日报》《邵阳日报》等刊物,入选《中国年度优秀诗歌2019卷》《湖南散文年选》《湖南诗歌年选》等选本。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