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访谈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作家访谈

张雪云 :感受大海,享受孤独

来源:长沙文艺   时间 : 2024-09-24

 

分享到:

111_副本.jpg

她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凭借长篇报告文学《“海牛”号》荣获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报告文学奖),字里行间真挚流露,既有散文的柔软,又有报告文学的质地。她虽以笔墨为伴,却心系教育事业,并不断培养着文学新人。她就是苗族女作家——张雪云。


文脉厚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张雪云是湖南沅陵人。沅陵,这座大湘西边城依偎于沅水与酉水之畔,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同两河之水,源远流长,滋养了一方土地与世代儿女,这让张雪云的文字格外有灵性,时不时能从字里行间窥见溪流中的水花。

“湘西女子看似粗犷,实则心思细腻,如何将万步炎及其科研团队这些专业性强、技术密集的内容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文学作品,这很考验功底。”张雪云说。

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尝试用文学的、审美的方式去呈现这些生硬的科技故事,让读者在感受科技魅力的同时,也能体会到科研人员的精神世界。


敬畏大海,讲好科研人的故事

海洋作为人类未来的资源宝库,其勘探与开发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而万步炎教授及其团队,正是这样一群在深海勘探领域默默耕耘、勇攀高峰的科研工作者。

222_副本.png


“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海牛Ⅱ号’联调联试那惊心动魄的48小时。由于绞车排缆系统瘫痪,已经入海的‘海牛Ⅱ号’面临收不回也放不下的窘境。强台风即将经过这片海域。此时似乎砍断缆绳将机器丢弃在海底,成了唯一选项。但这样的话,项目无法验收,国家将蒙受巨大损失。万步炎教授冷静下来科学处置,团队成员通力合作与时间赛跑,马不停蹄地搭建了临时排缆系统,将悬在深海中的‘海牛Ⅱ号’完好无损地救上了船。”

张雪云说:“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我觉得自己有责任,也有使命将这份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


严谨真实,报告文学创作的生命

海洋科技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领域,涉及到的知识广泛而复杂。张雪云知道,要写好《“海牛”号》,只能像“海牛”号团队成员一样,钻研海底一样,钻透专业知识,了解有关海洋地质、机械设计、电子通信、自动控制等领域的知识。

为写好《“海牛”号》,张雪云下实验室、进车间,一个个螺丝、一根根电缆、一根根钻杆,她都细细地观察、记录,听师傅们讲解和操作。每当师傅检修设备,一边把零件卸下来,试验密封效果,一边又再装上去,张雪云就在一旁看,有疑问就询问师傅,并拿小本子记着。到了吃饭的时候,她又跟着一起去食堂,倾听他们各自的人生故事,了解工匠师傅们的喜怒哀乐。



333_副本.png

“两年前着手创作《‘海牛’号》,让我对既熟悉又陌生的大海着谜。女儿的《海底两万里》我翻了又翻,又查找大量的书籍,只要是关于大海的,都找来读。”张雪云回忆说。

为吃透专业知识,熟悉海洋知识,她挑灯夜读。因为她知道,写作是享受孤独的过程。她常常熬夜到凌晨一两点钟,一步步完成写作领域的跨越和挑战。受此影响,女儿也成为了一个“海迷”,《“海牛”号》成了女儿的枕边书。张雪云在创作中精益求精,反复打磨,打印的初稿就有十多个版本。

444_副本.png

张雪云《“海牛”号》获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一直是大家关注的话题。对于这点,张雪云却不以为然:“要感谢万步炎教授、‘海牛’号团队及湖南省作协等,给予了我灵感源泉和写作的动力与支持。”


服务作家,最喜欢的称谓是老师

在毛泽东文学院,经常会有文学大咖前来讲课,张雪云一边认真工作,一边听课学习。

“我做过乡村老师,教过中学语文等,也做过实习记者,直到现在,我最喜欢别人称呼我老师,而不是作家。近二十年乡村教书生涯给了我文学上的积累、沉淀,为我后来的写作打下了基础。我在毛泽东文学院任班主任老师,工作了6年时间,也一直是在培训写作新人,为作家们服务,一心只为推出更多的作家和青年文学人才。”张雪云说。


人物名片

张雪云,女,苗族,湖南沅陵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供职于省作协毛泽东文学院。散文集《蓝渡》入选中国作协“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18 年卷。长篇报告文学《桃李春风——湖南教育扶贫纪实》入选“脱贫攻坚在湖南”系列丛书,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1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散文集《青寨》入选中国作协2023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长篇报告文学《“海牛”号》获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