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散文

张盛斌:锦江书院 联芳济美

来源:湖南日报   时间 : 2024-09-11

 

分享到:

【简介】

锦江书院坐落在麻阳苗族自治县锦和古县城,初为宋代麻阳知县张大鼎创建,后几经修缮、扩建,分头门、仪门、讲堂,外立号舍考棚,其中讲堂三层、每层三间,仪门有东西文场十二间,规模仿制省直贡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书院改为麻阳县立高等小学堂。抗战时期,安徽国立八中初中部搬迁于此。今为锦和镇人民政府所在地。


张盛斌

锦江书院没有雄踞山上,坐拥居高临下的气势;也没有兀立一处,享有独善其身的悠然。它位于麻阳锦和古城西南的一方平阔之地。

建在城内,自有其由来和用意。这里,能够对望古县城“八大景”之一的“西晃晴云”,谛听“古剑潭春浪”,可以移步观城街市俗、刻察人间风雨。当然,一旦进入外市里幽的锦江书院,就俨然进入了清晰思辨的圣殿。

有着“湘黔咽喉、苗疆前哨”之称的古城锦和,建城史已有1300余年。自宋熙宁六年(1073年)成为麻阳县治所在地,到1953年3月县治地迁入高村后,县治史长达880年。

东汉时期,湖南的教育开始向湘西地区发展。早在唐武德三年(620年),麻阳庠序(即地方官办学校)就有了滥觞。宋代庆元年间,麻阳知县张大鼎把书院的修建摆在了执政的要务之一。一个县,没有一个教化族民的学府,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地方行政官衙。况且,作为重视儒学的一县之长,没有建立一个礼仪熏陶、学习教育的场所,就是为官一方的失职。所以,赴任不久,张大鼎就与当地的文士、乡贤商决建院之事。经堪舆论证,认为古镇锦和本为东南西环水、北靠西门坡的月形之地,月城之上建书院,乃风水之地添风水,何乐而不为?于是一座设有头门、仪门、讲堂的书院在县城西北隅拔地而起。

古时的书院往往与文庙连为一体、融为一块,锦江书院也未例外。锦江书院毗邻的文庙系一座坐北朝南的三进四合院建筑,其原殿正堂立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祭祀孔子的乐舞台、嵌有龙形浮雕的丹墀,以及庑廊、配殿、清宫和成神寺、怀忠寺、“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斋堂,可凭吊怀古、愉悦身心。

时间流淌。锦江书院,难免在日晒雨淋之下出现瓦棂、墙体、砖木等部件损毁现象。加之兵燹战乱影响,书院受毁在所难免。

明代郭棐的《重修儒学记》记述了书院在县令蔡心一的修葺之下,“其矩矱之严,规模之大,轮奂之美,纵理之周,靡不巨细咸宁,非其任之久,为之专曷,克臻此哉”。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赴任麻阳知县的山西临晋(今临猗)举人荆道乾,于四十三年(1778年)复任麻阳知县,又进行了迁建。他采纳阖邑之公义,“考工度时”,嘱咐并监管“桎人引绳,匠人削石”,由于“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使得这时的锦江书院,形成了头门三间、仪门(儒学门)三间、仪门内东西文场各十二间、文场可坐千人,配有耳房、后堂、暖阁等设施的仿省直贡院形制的楚南代表性书院之一。由于他弊除风清、政绩循良,后官至安徽巡抚,被颂为一代清官。离开麻阳时,人们啜泣别之。

花开花谢,岁移载动。之后,清代御史胡鑑于道光年间呈书的《改建学宫记》称,他来麻阳视察,第一站就是“谒夫子庙堂”,“见其屋陊削不治,将就倾圮,窃俯仰其间而有志焉”。他与教谕杨登训等商议筹措资金、化解任务、明确人员、确定日期,修葺锦江书院之要事。在他的记述里,他还介绍了书院修葺的首士达80余人,以及捐资义修等情况。

由此可见,锦江书院经过几度修缮增建,形成了可以与省直贡院媲美的建制格局,各项功能布局得到不断完善。

锦江书院的建立,不仅为麻阳古县城缔造了一隅不可或缺的建筑地标,更为求学者提供了一方修养品行、扩充见识、增益才智、切磋交流的人文舞台。

翻开历史的册页,可见荆道乾扩建的锦江书院。门两侧的对联“开启大智乐教良材”,以及仪门口悬挂的对联“怀才横四海幽抱在神州”,简约而生动地阐明了书院办学的初衷,今天如果把它们作为院训也是非常恰当的。

锦江书院仿省直贡院而建,以麻阳生源为主体求学、研学、考学。历代的县令实乃学院的名誉院长,操持和把脉着书院的经营和发展。经费主要靠收取酬谷、社会捐赠和官府资助。《清同治麻阳县志》载,咸丰六年(1856年),知县姚德普设宾兴田,年收稻谷35石,资助书院。同治五年(1866年),知县吴兆熙为书院增筹经费600余串,置田收租,年收稻谷75石7斗,全部用来弥补书院正常开支之需要。学院还辟有学田,让学子学士们自力耕种,自我“造血”。

书院的建立,当以“讲究经义,研论文史”为要义,赓续“化山野之气,成文雅之风”。为加强监管,每年初,时任的知县都会对书院诸生甄别一次。要求每年的3至12月,开讲官课9次,县官此时往往就成了教官。平时,书院的执教者多为由府道聘请的品学兼优的长者,他们有接受私塾教育的乡贤,有从书院修业受教优秀的学子,有经选考择录的廪生等。

为褒奖英才,对于参加每三年一次举行科举考试的优秀学子,学院实行单独奖励。又规定,每遇乡试,凡承领省者,按应试人数均分。从清同治十年(1870年)起,学院设立了增月科奖,资金来源于县绅捐资400串的“置产利息”。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学院开始学堂制。在这里,先生可以以经义为蓝本,传播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学生也可以引经据典,发表个见和己言,参与管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也可以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

一座书院育一批人。据《清康熙麻阳县志》载述,进入锦江书院的肄业之生员,乃城乡之贡生、廪生、增生、监生及义学中的优异者,人数达到数百人。仅明清以降,来到锦江书院就读的就有明代廉臣满朝荐,清代状元左植三,晚清军机大臣瞿鸿机,毛泽东介绍入党的麻阳第一个中共党员、革命烈士陈佑魁,电影艺术家舒大桢,新中国第一任铁道部部长、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滕代远,湖南第二个基层党组织、湘西第一支部创始人和麻阳首支农民革命武装领导者孙家信等人,他们都成为从麻阳古县城锦和走出的翘楚先贤。

对于他们的书院求学故事,不论是史书记载还是口碑传说,都有翔实追述。比如,《清康熙麻阳县志》载,康熙年间担任麻阳知县的陈辉壁对“太仆满朝荐(麻阳兰里人)先生,尤声望表表者”的称言。湖南善化(今长沙)人瞿鸿机十六岁时,曾随在锦江书院供职的娘舅、翰林学士黄定礼就读六年,后考入沅州府(今芷江)甲秀。不久中进士,授职翰林院编修。于光绪八年(1882年)专程从北京回麻阳为黄定礼修建官邸,名为宰相屋。出生于麻阳岩门玳瑁坡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铁路事业奠基人滕代远,少时就在县立高等小学读书,回家到校单程四十来里路都是步行完成,不仅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也修炼了好学上进的品行。后他创办刊物《锦江潮》,表达向往革命热血情操,也用“锦江”二字唤回自己对家乡母亲河及母校的情怀。

一座书院史,千年古城记。如今,这座坐落于锦和镇政府大院内的书院,泮池、桥廊、碑岩、石阶等部分设施依旧保存完好。一些记载书院修建的碑岩和门刻对联等已经存遗不明,屋体主建筑业已倾失。好在锦和古镇成立了麻阳古城历史文化研究会,多年来致力于为锦江书院等麻阳历史文化景观的恢复重建和保护传承献计出策。麻阳苗族自治县委、县政府为此专门成立了书院研究、复建、修缮工作班子,并纳入全县城镇建设、文旅融合发展和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来推进实施。

书院是陈列在大地的珍贵文化遗产和重要文物遗存。“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四季风摇荡桂花树,泮池水潋滟古书香。我们衷心地期待着,锦江书院以全貌耸立在楚南大地、锦江河畔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