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散文

刘范弟:西湖的路

来源:长沙晚报   时间 : 2024-08-08

 

分享到:

这个西湖,不是苏东坡笔下“欲把西湖比西子”的那个西湖。这个西湖在湖南常德,名为西湖管理区,原来称为西湖农场,其前身是个部队农场。1972年秋收之后,此地安置了安化、新化两县柘溪水电站库区的四万多移民。

我姑姑一家也是移民。1973年秋末,我从沅江去西湖农场三分场看望他们。到茅草街时,是下午三点多,班轮已开走,离西湖还有好几十里,我只能走路前往。一路港汊湖州,过了两道水,穿过一片七八里的芦苇洲,渡过宽阔的澧水尾闾,到柳林嘴时,已是夜色深深。我未开证明,住不了旅店,只能继续前行。黑咕隆咚中走了近两个小时,一中年男子告诉我,这里是常德市的黄珠洲,离西湖农场总场不远了,到三分场则还有二十多里。时近半夜,又下起了雨,那人热情,让我在他家住下,明早再走。

早起,雨停了,路却难走,过了总场更是如此。田畴中窄窄的机耕道已被连日的雨水泡得稀软。一脚下去,烂泥就没过了脚脖子,抬脚迈步,胶鞋却被牢牢吸住,用劲一拔,只抽出了一只光脚。我索性把另一只鞋也脱了,将鞋提在手里,光脚赶路。这样一来,抬脚不费劲了,脚底却像抹了油,怎么也把不住。我努力弓起两个脚背,十只脚趾张开如钉耙状,试图抓住地面,深一脚,浅一脚,稍不留神,就会摔个仰八叉,弄得一脸一身泥水,成了泥猴。短短二十里路,我竟走了四个小时,到姑姑家时,已是中午,叫声姑姑,她竟半天也没认出我来。西湖的路太难走,此后将近十年,我再没去过姑姑家。

1982年3月,那时我已在沅江五中教书,住在姑姑家的祖父病危,我请假直奔西湖。这次倒没误船,下午不到三点,就到了柳林嘴。垸内有条内河,有条小班轮开往坡头,中途停靠新港。我在新港下了船,这里是四分场地界,离三分场姑姑家不到五里地。是个阴天,路却宽了,路面铺了砖碴碎石,不再难行。不想走不多远,一条河港横亘眼前,路到尽头不能再走。这是一条由总场过来的内河,与柳林嘴来的那条河在此相交,正成一个“丁”字。这河宽约30 多米,此处无桥,也无渡船,要想过河,要上行五里左右才行。我要尽早赶到,不愿多绕十里路,不顾早春水寒,脱了衣服捆作一团顶在头上,游水过河。上岸后冷得牙齿直磕,穿上衣服,一连几个喷嚏,我赶忙起跑,好一阵才暖和过来。

今年春分之后,五十多年未见的小学同学,西湖中学的退休教师周先权,邀请我和另两位小学同学去他家玩,我又一次到了西湖。记忆中难行的西湖路已不复存在,早已“旧貌换新颜”了。宽广的主道、平直的支道、田间的阡陌小道,全是水泥铺就,纵横交错,将西湖管理区的每个分场、每个村组甚至每家每户都连接起来。全管区开通了九条公交线路,自家门口,半小时一趟的公交车,招手就上,说声就下,出行方便极了。

阳光明媚,满目的油菜花黄灿灿地晃人眼,为了近距离感受春光,四位年近七旬的老同学——周先权、朱安塔、戴恩忠和我,不坐公交,尽管好多年都不摸车把了,却“老夫聊发少年狂”,一人一辆自行车,穿行在西湖管理区广袤的田野上。

出发时是一段干道,路上的车很少。我们一会儿追逐疾行,一会儿齐驱并进,一会儿高呼加油,一会儿又唱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路边的人们都惊奇地看着我们,有的甚至叫着:“看!这四个疯老头!”

一会儿我们进入了田间阡陌,油菜花正是盛期,停车观赏,花亮人眼,香气袭人,蜂儿嗡嗡,正忙着采蜜呢!放眼望去,无边的田畴里,并非黄灿满眼,远处是连绵的大棚。上车骑行,过去一看,大棚内一支支似笋非笋的植物,挨挨挤挤直指棚顶,有人在忙着收割,有人工包装,有人将包装好的产品装车,原来这里是西湖的芦笋生产加工基地。周先权说,芦笋种植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三分场一个村上千人靠这致富了呢。

那边却是一大片低矮的绿色,直接天边。我们骑行过去,一地花生苗似的植物绿油油的长得正旺。周先权告诉我们,这是苜蓿,一种称为“牧草之王”的优质饲料,本来只在北方生长,西湖种植的苜蓿,是长江以南第一次引种成功。原来这些年西湖从新西兰引进了几百头奶牛,现在已发展为养殖、奶产品加工和销售的系列产业,奶制品已畅销到全国各大中城市。苜蓿的种植,也是这个产业链上的一环,带动附近的农户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一路骑行,一路春色,一路看到了西湖管理区这些年发展特色农业稳步前行的步伐。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