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评论

陈浩群:读《老城十二巷》,致敬一方水土

来源:湖南作家网   时间 : 2023-12-07

 

分享到:

小说的形成是从生活出发的,并对这段生活经过较长时间的思索、酝酿和积淀。但有的人生活很丰富,并没有成为一个作家,有的人也许经历并不多,却有十分敏锐的感官和神经,能写出智慧的作品。这是一种天赋,直觉,以及思索。你不能不承认,有些人天生就具备某种能力。镌子曾说“我是个很笨的人,我只能靠直觉写作”,我想,她应该就是凡尔赛本赛了。

我所认识的镌子,是一个生活比较糊涂,社交比较懈怠,文学思索却特别深远的人。她喜静,自己跟自己玩,美术、舞蹈、乐器、朗诵、烹饪,什么都玩,还玩得不错。小说、诗歌、散文,什么都写,都写得很好。她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执着的探索欲,所以她的作品带有强烈的个人审美和精神哲学。《老城十二巷》之所以吸引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精神指向。她在歌颂,她像一只在故乡树枝上不倦歌唱的鸟儿,用她婉转悠扬的歌声,来礼赞这片土地:土地的广袤丰饶,市井的温暖热闹,灶台的四季烟火,人们的勤劳善良……像一轴栩栩如生的风俗画卷,在人们眼前一一展开。这种精神指向,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对民族品德的发现与礼赞,是对一段岁月的凝望,对一方水土的致敬。

这种深情与温暖,书中俯拾皆是。

《大戏窝》中的刘八字,这个在小说结尾才出现名字的人,是被人遗忘的底层小人物,“一生没干过什么大事”,但他一生坚守花鼓戏传承,为了带出一个徒弟倾尽全力,有着坚定的信仰与执着的深情。也许,越是这样简单的人,对于一件事的坚守才越忠贞不渝。正是这些普通人的坚守与传承,花鼓戏才得以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大戏窝中的每个人,大师父、二师父、师兄青峰、师姐红英、恋人七妹,每一个都为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开春班“台上是条龙,台下是条汉”的师训,就是所有花鼓人昂扬的姿态。还有在守城保卫战中全军覆没的官兵,是宁乡人不屈魂灵的写照。《小扇坊》中的尹红莲,她见识短浅,甚至封闭自私,但她勤劳朴实,坚韧顽强,她对碧枝的呵护与疼爱,对纸扇工艺的热爱与坚守,令人感动。贾周正“是个倒腾旧货的老油条,半买半哄地买了些东西,半真半假地卖了些东西,没想过要做什么好人”,但他不但真心实意疼爱“凭空多出的一个儿子”,而且最终在尹红莲的影响下,回首少年制扇的美好时光,从而决定帮扶她,一起为纸扇制作工艺寻找出路。这是人性光辉的闪烁,也是对传统手工业何去何从的一种思考。

《月光光,夜光光》中,花姐姐的宁静美好,詹医生的医者仁心,陶三元的一往情深,都让人看到人性中的柔软与光辉,哪怕像桑婆婆这样牵错一些线、断送一些姻缘的媒婆婆,她骨子里的隐忍坚强同样让人动容。这四个人物的故事基本独立,镌子用复式的结构、散文化的叙述,使情节从容流淌,你甚至意识不到她的写作目的,但最后她用“半个月亮”将所有人物串在一起,如同小溪汇入大海,形成了一个彼此关联的完整故事,体现了一衣带水,守望相助的邻里深情,而故事的主题思想便在此实现:每个人都是带着伤痕与遗憾在生活,人人只有不够圆满的“半个月亮”,但因为这种守望相助,便能彼此照亮,彼此成全,人生也因此温柔明亮,熠熠生辉。

《小西门的裁缝铺》破解了千年来同行相妒的死局,《同福来》揭开了百年老店福旺财旺的秘诀:第一要有良心;第二,还是要有良心。《知墨斋》让人领悟宽宥别人即重塑自己……叛逆的田螺壳,隐藏着一副柔软的心肠;三次遭遇人生急流的章老师,从不改教书育人初衷;跟婆婆互有嫌隙的孙秀华,家庭遭遇变故后放弃梦想照顾婆婆;命运多舛的海蓝姨妈痛失独子后,在邻居们的温情呵护中坚强生活;因过失而使哥哥致死的祥宝,从此不再吃糖,他接过哥哥的豆腐担子,去把哥哥吃过的苦都尝一尝……乃至最后一个故事《寿记》,写的是经营“死人”的行当,洋溢的却是人世间的温情。全书最后以一句“学武为健身,不以武欺人,武艺长一寸,见人矮一分”与读者告别,这既是习武者的美德,也是作者内心修为的表现。《老城十二巷》从头至尾,故事摇曳多姿,人性千变万化,不变的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相传的美德,是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丰沛的人性光华。

《老城十二巷》中加插了很多的童谣、山歌、顺口溜、花鼓戏唱词、农谚等等,这是镌子对地方文化的膜拜与传承,是对故乡深情眷恋的亲切表达,是对这片土地的一次崇高致敬。她恨不得捧出一切家珍:花鼓戏、大筒、皮影戏、麻山锣鼓、糖画、宁乡山歌……这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文字间飞翔舞蹈,展现着巨大的魅力与蓬勃的生命力。她对于地方文化的关注与研究之深,绝非一日之功,这般如数家珍,皆因赤忱热爱。小说是作者思想与人格的体现,一个善良正直的作家,不会颠覆正确的道德观念,一个有大格局的人,作品里能窥见世界。镌子对于老城的深情描画,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雕刻,是她的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的深度体现,她让小说的社会功能得以实现。在这一点上,她没有玩技巧,没有故作高深,正如她自己所说,是贴地进行的,不狡猾,不油腻。

我对宁乡的了解,曾限于父亲途经宁乡时带回来的砂仁糕和刀豆花,是一种很美好却也很单薄的记忆。读了镌子的《老城十二巷》,宁乡老城的面目清晰地呈现在我面前,我看到了高高的城门外流淌着沩江水,看到马头墙上的金黄圆月,月中飞舞着青青柳丝,看到码头上的乌舡子,庙会中的舞灵狮,还有六桥烟柳、狮顾岚光等等老宁乡景观,看到这座城市的人们在我们面前来来往往,扛着各自的悲欢,扛着沉重而丰沛的人性气息……我跟着《老城十二巷》,做了一次深情的回眸,看到了一座老城的绰约风姿,看到了她悠久的历史,丰厚的底蕴,温暖的人情。

我相信,不论是宁乡,还是镌子,她们最美的样子,都在正赶来的路上。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