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湘军动态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湘军动态

余艳:希望的田野“北斗+”

来源:文艺报   时间 : 2023-02-20

 

分享到:

金秋十月,长沙望城区蔚蓝天空里弥漫着稻谷的清香。

高塘岭街道新阳村的无人农场,连片的水稻黄灿灿望不到头,细看串串稻穗颗粒饱满,在田里“笑”弯了腰,似乎只等一台台农机将它们收入怀抱。成熟的稻田间,农机在有序收割,匀速作业。

可偌大的农场看不到一个人。谷粒海浪般涌入存储仓,秸秆则被切碎回田,整齐划一。收割机旁还有一位“搭档”——无人运粮车。机仓装满稻谷,自动通知无人驾驶运粮车来接粮食,运粮车装满再把粮食卸到指定运粮卡车上。两个好搭档配合默契,一天下来能收割六十多亩。

长沙市农业农村局农机处负责人杨化龙兴奋地对我们说:加载北斗导航系统的农机,能上传到“湖南省农机作业监测系统”。它与“农机管理服务信息平台”、手机App、短信平台等基础配套,才有智能北斗农机的灵活应用。近年来,长沙望城区投资8.2亿元,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86个,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三十八万多亩。全力打造“智慧全程机械化+无人农场”试验示范模式。今年春耕,我们有近2000台农机安装北斗导航系统,农民再不用淌着黑汗镐锄犁镰,智能化“金戈铁马”在秋收的田地里正大显身手——

农机跑出了“加速度”,农民挑上了“金扁担”!

作为北斗平台集聚地、北斗发展新高地,湖南奋力打造“北斗+”,仅长沙就在高新区建成国内最具规模的北斗产业基地、产业高端人才集聚地和产业应用示范集聚区。这座“手可摘星辰”的城市,以开放的胸襟、创新的理念、实干的精神、青春的姿态,打造一场农业应用北斗导航的国之重器。

在高科技神秘的吸引下,我跑了一批“智慧村”。春夏秋三季的跟进、深入,我们连续看北斗应用、赏科技联动……

“北斗”终端

4月的湖湘大地,和风拂面,春燕翻飞。“春插启动活动暨湖南无人农场(望城)项目投运”现场,吸引了不少前来围观的村民。第一次看无人拖拉机、抛秧机在田里“行走”,我活像“刘姥姥进大观园”。

“你看,神了,机器里面没有人,做事还特别快。”

“如今是赶上了好时代哟,这农民都不像农民了。”

老武,从事田间机械作业16年的“70后”,接触“北斗”才一年,指着手机大小的北斗终端频:“就这么个小东西,装上它,农机像有‘眼睛’,会拐弯、有异常会停下;又像长了腿,导航系统自动控制,农机按设定的路线直线、匀速作业。我们在手机上随时监控田间,在家都能‘指挥’机械耕种、收割,产量更高、品质更优、人更轻松。如今,种地都成了技术活,我们也有科技范儿。农民,总算活出了品质和尊严!”

“颠覆性巨变啊!以前的机械化已经很好,翻天覆地的智能化、科技化的无人操作,农机可以自己完成水稻的耕、种、管、收全流程,真正的农业变革!”说话的是农场负责人、从事农业十多年的“85后”肖定。

“望城无人农场,是湖南首个、也是全国首个双季稻无人农场。‘北斗机’下地干活,主管部门有了监管的‘千里眼’,农民把土地交给了农机合作社,当起了‘甩手掌柜’。这智能化的配置,不仅节约了人工,后台这个智能大脑帮我们分析决策,全程数字化管理。过去凭经验劳作,今日靠科学种粮。赶上了智慧时代,我们何其幸运!”

肖定主持的这家农场,三年前完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小田变大田,渠成网、田成方、路相通,严格智能农机装备运行标准。2020年12月正式启动,再与罗锡文院士团队无人农场关键技术合作、使用袁隆平院士团队的优良水稻品种、联合“中联重科”生产农机装备,打造这个无人农场示范园。

北斗与湖南其实在1994年就结下“姻缘”,国防科大三位研究生潜心研究实现北斗“破圈”,打破了国外在这一核心技术上的垄断与封锁。从2017年到2020年,无线电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相继开通。长沙一举入选国家北斗产业示范园区重点依托城市,并获得国家发改委一亿元专项扶持资金……

如今,北斗技术应用,长沙站“C位”领跑全省。拥有3个院士工作站,5个重点实验室,1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有20余个国家、省级创新平台,参与制定国家级标准8项,实力稳立“北斗”农机潮头。

长沙市航空航天(含北斗)产业链推进办公室副主任吴越告诉我们:“目前,空间段、地面段都有产业研究院,用户段则有一大批企业。长沙高新区成为北斗产业大本营,积聚北斗企业超过120家。联盟成员由最初的9家单位发展为如今的66家。一批安装了北斗终端的新型农机,操作简单、作业精准、省工节能、自动化程度高,在广阔田野发力,备受农户青睐。”

至此,长沙的北斗产业从一颗种子渐渐长成一片森林。

祁阳是全国产粮大县,白水镇湘江村种粮大户张石山正在田间插秧作业。“以前结束插秧,每个礼拜都要施肥。现在,用上带施肥功能的插秧机,省时省工,施肥更精准到位。”他种了一百四十亩早稻,正因为他的农机比一般插秧机多了许多功能,找他代耕带种的乡邻越来越多。

种粮大户雷冬生,指挥水稻抛秧机正来回穿梭。机上只需一个人把秧盘摆好,机后便是迅速种下的整齐秧苗。“一台抛秧机一天至少可以完成六十亩秧田的插秧工作,大大减轻了我们的劳动强度。”

望城区汉丰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今年一口气购置了25台插秧机和10台无人机,花费380余万元不含糊,每一套都装有强势的北斗小终端。负责人彭兴辉指着作业的智能旋耕机,“看见了吧,大块的泥巴翻涌上来,原来的普通旋耕机翻耕深度太浅,这‘北斗’机是深耕作业,翻耕深度能达18-25厘米。对掩埋有机肥料、清除残茬杂草、消灭残茬上的病虫害更加有力。翻耕铧犁深度和作业轨迹,能迅速反馈到农机作业监测平台,做到精准掌控。”

说着,朗朗的笑声后再加一句:“现在节本增效,后面增产增收,没问题。”

北斗农机

7月的骄阳给三湘大地渡上了一层金粉。中联重科的无人收割机、抛秧机,在田野来回穿梭。每转个角度,农机都在阳光下折射出不同的光彩。

益阳市赫山区笔架山乡中塘基地,耕整地、施肥、机抛(插、播)、田间管理和收获,全是中联重科的“武器”。连收秸秆压捆、产后处理以及智能灌溉、农情监测、播种、水肥管理、植保打药等多环节,也是无人化操作。

“90后”小伙杨胜正驾驶着中联重科PL50水稻机,忙碌着抢收倒伏水稻。“这种机器性能稳定,能够精细化、精准化、智能化长时间作业。只要保养跟上,它能24小时日夜不歇,我和家人轮班作业,人歇机不歇,披星戴月你照样可以收割稻谷。尤其今年的早稻抢收,它可帮了我们农民的大忙。” 杨胜边说边拍着机器,像拍着有灵性的牛马:“今年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还能提高水稻亩产产量。关键,将作业数据反馈到农机作业监测平台,随时有农技专家指导。”

国家水稻产业体系岗位专家、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赵炳然博士在一旁对我们说:这水稻抛秧机,有北斗卫星应用定位系统,操作手只需在手机App上提前设置好,它就能全程精准到位。有了“黑科技”的加持,农机朝无人化、智能化大显身手,农民洗脚上岸,活儿还干得更精准、高效、漂亮!

正说着,技术员小刘跳下驾驶室:“已调试完毕,可以开始收割了。”机器立马“突突突”发动。自动行驶、自动转弯、自动收割、自动装车……

“还有……”小刘抢话说,“我们这个‘北斗’拖拉机,相当于一个动力头,后面可以挂接各种不同的器具,比如挂‘犁’,能实现犁地作业;挂‘播种’头,可进行播种……各种机器作业精准、灵活高效,直至丰收的稻谷颗粒归仓。”

“看那片大田。”赵炳然博士往侧面一指,翻耕后的田地,智能插秧机在田地间舞蹈。规划好的行进路线,机器自动避障、自主抬升机具。它身后,一排排秧苗绿线般笔直,株距行距都整齐划一,间隔精确度达3厘米左右。机器走过的地方,既不会多种还不会漏种。以往人工哪比得上?关键,还不伤苗、不伤根、立苗快。

在永州市祁阳县,我没想到“无人机”能大显身手。水稻收割机、烘干机全都是中联重科的产品,齐聚上阵,全力保证早稻颗粒归仓。

中联重科市场部副总经理刘超说:这款被称为“收割神器”的无人收割机,是我们中联重科当家产品,备受农民兄弟欢迎。它行走速度快、收割效率高、脱粒效果好。作业精度、效率没得说,还最大程度降低了稻谷损失率。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从“农作”到“智作”,数字化让传统田间景象变了样。随着智慧农业发展和农业数字化推广,“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四季离不开庄稼地”的传统生产模式,在今日田间地头悄然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数字红利,实现农业智慧经营,成为新型农民领跑现代农业。

尾声:“北斗+”

罗锡文教授又到了田野中央。

长期深耕农机领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院士在智慧农业“无人农场”科研中,常常化身“技术保姆”。手把手、面对面,甚至打着赤脚下田。在希望的田野,他要展示“端牢中国饭碗”的北斗力量。

望城无人农场,肖定见一堆农民粉丝围着专家,开心地说:罗院士强调,北斗力量就是“高富帅”。高:高产、高效;富:助农、富农;帅:自动化、智能化。现在,农业长满数字细胞,农村遍布互联网思维,农民插上智慧翅膀。不仅在产业与生产,“北斗+”渗透于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乡村振兴真正的骨钙。

放眼望去,田野上奔跑着北斗机,空中飞翔着无人机。“北斗+”让乡间田野活力迸发,“5G+”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处处展示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这“新”到底是什么?

是大数据、物联网中的南县稻虾米、安化黑茶,是农业智能、农民智慧、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青山绿水、人民幸福,是奋斗者的力量和担当,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是快速发展,是梦想实现,是欢畅的田野,是绽放的笑容……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