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评论

孙振华:走进作家的“文学原乡”

来源:湖南日报   时间 : 2023-02-28

 

分享到:

当代一些作家都有自己的“文学原乡”。不少作家称,要通过书写几代人的家族史来反映厚重的民族史。可以说,《家山》做到了。作者通过家族史成功地书写了那段风云激荡岁月的民族史,家族史与民族史水乳交融。农会运动、北伐战争、马日事变、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中国现代这段历史上所有大事件,在《家山》中都有所呈现。沙湾村民的命运也与这些历史大事休戚相关。

如何从一个普通的村庄“脉动”中国现代这段历史?作家巧妙地通过小说人物的设计,将家国命运紧紧地捆绑在一起。除了沙湾村民与这些历史大事的直接关联外,在外求学、从军、从政的子弟,更是这段历史大事的参与者。从他们寄回来的书信、从各种新闻报道,读者了解到他们的经历与命运,也让沙湾这个小村庄与这段历史大事同频共振。

《家山》最成功之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打开这部小说,首先看到一长串层层叠叠的主要人物表,第一感觉“头都是大的”。但随着阅读,我熟悉并记住了这些人物,仁义贤良乡绅佑德公、淡泊名利的清末知县陈远逸、勤劳智慧的农民陈有喜,口齿灵活敢做敢当的农妇刘桃香、大智大勇的中共地下党负责人陈齐峰、留日归乡务实肯干青年陈扬卿、敢于冲破世俗束缚的女子陈贞一、美丽善良保守的儿媳妇朱容秀、潜伏的地下党小学教师史瑞萍、时常“有点飘”的保长陈扬高、节俭“抠门”的土财主陈修根、好逸恶劳常惹是生非的“五疤子”、口风不严快人快语的“梆老倌”……林林总总几十号人物,都给人留下了抹不掉的印象,是他们构成了那段历史里真实的“沙湾”。

大量的民俗呈现,是《家山》的另一魅力之源。作者花费大量的心血,浓墨重彩地为读者再现了沙湾村的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场景。对于这些民俗,作者不仅仅是“描写”,而是一种不厌其烦的尽情铺陈。特别是婚嫁场景,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如结婚,就涉及准备嫁妆、给新娘净脸、哭嫁、婚服样式、婚礼主事、酒席佳肴配置、请客的讲究、轿夫的“恶作剧”、新媳妇进门拜堂,等等,事无巨细。丧礼也是观察中国农村传统习俗的一扇窗口。如,给逝者穿寿服、报丧、做道场法事、送亡灵“上路”等等,也都有详尽的描述。另外,还有生子后到娘家报喜、亲戚邻居道喜;怎样舞龙等。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民俗都是一个地方最难抹去的印迹,也最能代表一个区域的文化。在现代文明不断“消解”传统文化的今天,民俗描写显得尤为珍贵。

除了民俗描写,书中还详细地再现了抓壮丁、田土租佃、村庄械斗、裹脚放脚、祠堂运营管理等在中国农村已经消失或少见的事件。

要原原本本还原民俗和这些事件,不仅仅是大量的陈述,细节的真实尤其必要,甚至什么场合讲什么话,对一个并不出身于那个年代的作家,都是不小的挑战。可想而知,为了再现这些传承多年、今天正在消亡的民俗和这些一去不复返的历史事件,作者做了多少功课,花了多少心血。大量的田野调查必不可少,各种史料的爬罗剔抉就令人望而却步。但正是有了这些看似闲笔的大量细节铺陈,《家山》就如一壶芳香四溢的陈年老酒。

沙湾,无疑是王跃文的文学原乡与精神家园。可以说,传统的民俗民间文化就是精神家园的灵魂。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力量无孔不入、无远弗届,滋养滋润了作家的中国湘西南乡村的大量传统民俗与民间文化正在消失,令人难以释怀。作家不惜笔墨大量铺陈,实际上是一种哀伤情绪的释放与宣泄。这些民俗描写不但引人入胜,对其消解的不舍与惋惜,更能在我们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

《家山》中用了大量的湘西南方言。如烤火为揸(zhā)火,倒茶为酾(shāi)茶,喝酒为吃酒,到处跑为四路跑,思考问题为默神,种庄稼为种阳春,闯祸出事为犯夜,睡觉为困眼闭,打盹为栽眼闭,棺材为寿屋,结仇为葛仇,等等。有意思的是,其中一些方言,在湘北、湘中一带,也如出一辙。这说明方言既有鲜明的地域色彩,但多年的迁徙,交往与融合等原因,有些方言已传播得很广。还出现了不少俚语、歇后语。如,“一条雄鸡管一乡,一条鸭公管一江”“落雨天喂牛潲,了愿心”“吃不过盐,穿不过棉”“前人兴起,后人跟起”等等。从创作层面来说,这些方言俚语,开始的确是一种阅读障碍,但弄明白其义后感到,《家山》必须要用这种方言俚语来写作,小说中的人物应该这样称呼,否则就不是“独特”的沙湾,而是千篇一律、千村一面的“沙湾”。果真如此,《家山》的魅力要大打折扣。

方言为小说创作增色,已有不少成功的先例。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反映农业合作化那段波澜壮阔的独特历史外,趣妙横生的方言、俚语,人物绰号,也让读者有一种“代入感”,只有讲方言的清溪才是湘北真实的农村,才是周立波家乡活色生香的益阳农村。

适当的方言俚语并没有影响作品的阅读传播,相反,让作品散发着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如金宇澄的《繁花》中夹杂的上海话,池莉小说中出现的武汉话,贾平凹小说中的商州方言,等等。可能多年过去后,作品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并非小说情节,而是说着方言俚语的人物。

王跃文的作品关注度一直颇高。《国画》《梅次故事》《苍黄》《大清相国》,多年畅销不衰。通过几年“闷声”创作,此次一举推出大部头《家山》。下一步,王跃文将拿出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回馈关注他的读者呢?

(作者为湖南日报高级编辑)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