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湘军动态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湘军动态

罗长江:渔浦书院——英才辈出的“新人物”群体

来源:湖南日报   时间 : 2023-09-06

 

分享到:

1.jpg

渔浦书院正殿大门。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廖雪红 摄

2.jpg

二殿门联。

3.jpg

长长的教室走廊,长长的隔音墙。

4.jpg

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与接受“非遗”教育的渔浦小学部分学生合影。清华大学乡村振兴慈利工作站 供图

5.jpg

砖块上烧铸的“渔浦书院造”字样。


文丨罗长江

乡村七月,绿肥红瘦,万物生长得纵情恣肆。阡陌间的渔浦书院,院墙之外皆是田园风光。

背倚院墙面向平野,一畦畦禾苗葱茏,不时有白鹭、苍鹭起起落落如同即兴的抛物线或五线谱;近处的一汪池塘,塘坑上搭着一大圈瓜棚豆架,藤蔓瓜豆蒙络摇缀,论格局和造型,庶几联想起福建的围屋土楼;黄牛在青草地悠闲食草,水牛赖在泥沼里休闲滚澡;挨近院墙的花椒树结满了花椒,柚子树摆起了柚子阵,鸡儿刨食、狗儿狎玩,写生着鸡犬相闻、怡然自乐的小品;书院右侧的远处是一片蓊郁的树林子,为白鹭、苍鹭们起起落落提供了理想的景深;高速公路从树林子一侧呼啸而过,贴着书院背后的太华山麓驰向远方;茹溪穿过田野,注入近在咫尺的澧水,奔大江大海而去;隔垅相望,即将竣工的“清华大学乡村振兴慈利工作站”主楼和毗连的民居群落,以及视野所及之村野风物,一并演绎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乡土场景。

渔浦书院,乡间的书院。

明万历慈利县志载:“环慈皆丛山……民以佃猎渔罟为生,而无外慕。”地瘠则多劳力,民贫则无佚心,文化闭塞,教育落后,地方苦此久矣。

1883年,乡人李绍华、田金楠等首倡兴建书院,选址今慈利县阳和土家族乡渔浦村的岗前坪。富户竞相解囊捐资财、捐田产,贫寒人家则纷纷献料、投工。工程过半,募资告罄,面临“烂尾”。

富户李长青置酒延客,一席话令与座者莫不动容。他说,“养儿不读书,等于养头猪”,我们这穷乡僻壤,再富也富不过三代,家渐渐就破败了,吃亏在没文化。大伙咬咬牙把书院建成功,造福子孙后代的机会莫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耽搁了。话一说完,慨然出资百万钱。

这位李长青,平日里每个钢板都攥得出水来。“今日慷慨如斯,人皆愕其所为,尽奋勇而前,争输缗钱。”读这段文字时,眼前浮现乡间群情激动办书院的动人场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一种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云霓之望,如同一堆干柴,只需丢一个火种就会熊熊燃烧起来。

办书院,一是要有好的办学理念,二是要有名师和杰出学生。

1886年书院竣工。主事人延请在南京讲学的著名学者阎镇珩担纲首任山长,阎是邻县石门人,曾任湖北荆门州教谕加国子监学正衔,其《六典通考》二百卷列入《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之前茅,并远播东瀛。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熊希龄,本土名儒田金楠、吴恭亨等亦相继主讲于此,四方子弟趋趋就读,一时风靡溇澧。

以1905年为界,科举制度废除之前以传统理学为主。之后以新学为主,易名渔浦高等小学堂,书院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班,另设成人养成所,课程有国文、英文、历史、地理、物理、音乐、体育等。“新学禅欧美,深山生龙蛇”“壹志从先贤大家之文,留心时事经济”,转型之快为沅、澧流域之最。

适值风云激荡的年代,维新变法和民主革命思想在此交汇与碰撞。书院正殿对联,出自两度主讲书院的湖湘楹联名家吴恭亨之手:“今日小学堂,愿诸努力;他年新人物,从此诞生”,横批为“茹溪撷秀”。这里的“新人物”,应指“清末新政”“维新运动”之“新”,“辛亥革命”之“新”,迨至尔后的“新民主主义”之“新”。在博学包容、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影响下,渔浦书院英才辈出,成就了“渔浦学子革命前贤居多”的几拨“新人物”人才群体和璀璨气象。

先说维新变法时期。1897年,湖南巡抚陈宝箴创办长沙时务学堂,是中国最早一批建立的新式学校,熊希龄为提调(校长),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谭嗣同、唐才常等为教员。是年秋,来自渔浦书院的李炳寰、田邦璇一同考入第一期,李炳寰为全省第一名(第二名是邵阳的蔡锷)。百日维新失败后,时务学堂停办,两人追随流亡日本的梁启超、熊希龄、唐才常留学东瀛。1900年,在梁启超、康有为支持下,两人随同唐才常回国筹划自立军起义,旨在“北上勤王”救出被囚禁的光绪皇帝,以继续推行维新救国。

渔浦书院学子吴良愧由慈利县保送投考长沙求实学堂(即原时务学堂),在李炳寰影响下,亦欣然加入自立会。是年7月,以武昌为大本营的自立军起义事泄,唐才常、林圭、李炳寰、田邦璇等核心成员英勇就义;吴良愧其时受命赴湘西发展会员,不在抓捕现场而幸免于难,仍不改初衷,组织“七人团”谋杀清廷大员铁良未遂后东渡日本,结识宋教仁、黄兴、孙中山,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工作。自立军起义是通过武装暴力走君主立宪道路的一次尝试,史学界称之为“辛亥革命的一次预演”,渔浦学子在这一震惊朝野的历史事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再说辛亥革命时期。李执中、王正雅少年时就读于山长阎镇珩门下。李执中1902年中举入仕,1906年加入兴中会,1911年策划并促成王正雅策应武昌起义;1916年受命成功劝说蔡巨猷、唐荣阳、陈渠珍等地方“诸侯”接受孙中山领导,孙中山盛赞“李先生一人可抵千军”。王正雅在云南期间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台,后任贵州按察使,回湘后曾任中将旅长兼常澧镇守使。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他会同宜昌军司令、慈利老乡唐牺支围攻荆州,重创清军,孙中山评价其“骁勇善战,有勇有谋”。杜心五,同盟会元老,自然门宗师,饮誉中华的“南北大侠”。1900年赴日本留学,为粉碎清政府陆续派出的暗杀团阴谋,保卫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革命领袖人物和同盟会开展活动屡立功勋;1937年出任全国抗日群众运动委员会主任;1949年聘为中南军政委员会顾问、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

再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渔浦学子中一些佼佼者,成年后大多分化成国共两大阵营。慈利县党校高级讲师朱立池,对渔浦书院的前世今生颇多研究。他历数腥风血雨年代,共产主义阵营的渔浦学子生死攸关时刻,数番得国民党阵营的渔浦学子出手相助而化险为夷,同窗情谊呵护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他们中共产主义阵营的有:袁任远,1926年奉命创建中共慈利县委,1934年任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纪委副书记;张一鸣,1928年任中共湘鄂西前委常委、红四军第一师党代表;佘惠,1929年参与组织发动百色起义,任红七军前委委员、政治部秘书长;于兆龙,1926年被党组织选送到苏联学习,回国后在湘鄂赣苏区任红十六军政委。红军时期皆是与贺龙、萧克、王震、邓小平、张云逸等共事的高级指挥员。张沈川,1926年在分管特科工作的周恩来安排下,参与筹建中共第一部电台,成为中共无线电通信创始人之一。

国民党阵营的王育瑛,历任国民革命军第43军第5师师长、第198师师长、第54军副军长兼代理军长,1939年率部远征缅甸抗日;朱沛然,国民革命军第5师师长;王育根,抗战期间与美国飞虎队联手鏖战蓝天,后授空军少将衔。另有潜心“教育救国”者如李均声、向名卓,二人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在武昌创办江汉大学(武汉大学前身),李任校长,向任教务长,等等。

“他年新人物,从此诞生”。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他们或是挺立时代最前沿,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弄潮儿;或是某个时期某个领域出类拔萃的标志性人物。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渔浦学子。

诞生于穷乡僻壤的渔浦书院,真正唤作书院的时间只有21年,从最初的渔浦书院到今天的渔浦小学,总共也只有137年,不同历史时期涌现的几拨“新人物”群体,却玉成叱咤风云的一个个高光时刻。盘桓于时间之上,真想掘地三尺,探寻深藏在书院内层的文化基因和力量,是怎样不可遏止地孵化出一个乡间书院的文化梦想,成就了一个乡间书院的文化英雄主义……

渔浦书院占地8000多平方米,系仿照岳麓书院的格局建造。百年庭院古色古香,201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凝望苍劲峻拔的四株古柏,我疑心这是当年的山长们,目光深邃,神情坚毅而沉静。屏息之际,似可触摸到历经岁月和风霜淬炼的一颗颗师魂。

大门书有嵌字联:“渔猎群经,导扬百氏;浦云十色,溪月九霄。”其中的“浦”少了右上角的一“点”。渔浦村的村主任老廖解释说,当初书写时有意少了这一“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告诫学子学无止境,学然后知不足;二是期待着学子中有人考取状元了补上这一“点”。被岁月踩得凹凸不平的石板台阶,呈暗红色,细雨洗濯下湿亮湿亮,映衬得自缝隙长出的萋萋芳草格外新绿。石板啊,芳草啊,可还记得起当年在这里传道授业的诸位先贤?可还认得出从这里出发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莘莘学子?

村主任老廖说,他在这里念的小学和初中。东西二斋为教室,由两堵矮墙隔开,隔音效果出奇地好,东边的教室自习,完全听不到西边教室朗读的声音。老廖为我们指认老式青砖上铸有“渔浦书院造”的字样;指认当年仿照岳麓书院——在头门墙体上书写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惜乎墙体维修,斗大的字只剩下半截了。学校放暑假了。穿行在长长的教室走廊,耳畔依稀响起当年的校歌:“澧水东去,山水秀丽背太华。敦其博,矢期显扬。唯渔浦,是吾母校,人才辈出,家国辉煌。续努力,一致奋发图强。任重道远,岂容彷徨!绮欤秀哉,祝渔浦,千秋万岁无疆!”登上八角楼,俯瞰书院全景,老廖欣然相告:近年间村中一男一女考上清华和北大,都是在这里念的小学,渔浦学子后继有人!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遍及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目前落地湖南的唯一一处是慈利县。慈利工作站选址渔浦,看中的是书院的文脉。2021年入驻渔浦书院以来,已有8所高校50余人次的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取得了非遗文创、公共品牌设计、美丽屋场设计、非遗美育、产品设计等阶段性成果。工作站的宗旨是围绕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人居环境和组织建设五个方面,助力擘画乡村发展新篇章。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不啻渔浦书院与时俱进之办学理念在新时代的有力呼应和崭新呈现。

书院是人文精神的道场,书院承载薪火相传的文化梦想。回望渔浦书院,回望19到20世纪从这里走出的几拨“新人物”人才群体,令风云失色的幢幢身影和音容笑貌如同电影慢镜头,于眼前于天幕次第展现。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渔浦书院恰是将从这里诞生的几拨“新人物”群体浇铸成型的第一轮窑火。

雨后复斜阳,家山阵阵苍。揖别渔浦书院,走在阡陌间的村路上,一畦芝麻开着好看的白花,让人联想起“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寓意和愿景。江堤所著《书院中国》中的一段话浮上脑际:“他们对书院的忠诚,使事物摆脱了束缚,出现了光明,并最终将书院引入到了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正确的发展轨道。犹如一个热爱秋天的人,目送书院像行行雁阵那样从历史的天空飞过。”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