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散文

龙向阳:我跟聂方俊学纸扎

来源:团结报   时间 : 2023-09-04

 

分享到:

2015年6月13日清晨,凤凰古城上空飘洒着细细雨丝,仿佛是苍天也在全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这天,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凤凰纸扎代表性传承人聂方俊大师不久前的不幸离世潸然泪下。雨点落在身上,也裹着悲伤落在心里,可胸中的那团火却愈加温暖通明,我的思绪也随着雨点开始飘飞。

拜师学艺

5年前,即2010年6月13日,凤凰县非遗中心工作人员带着我们几位非遗文化爱好者来到了县城团鱼脑村聂方俊大师家里。师父给我们的“入门”讲话至今记忆犹新:纸扎是门“有情”手艺,“要唯艺所图,不唯利是图”,提到其从小随“父师”学艺到获得各种成功和荣誉的坎坷而出彩的人生经历;旧时纸扎技艺传子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而师父已留了几个火种,如师姐颜春花、田芬及云南、安徽、广东等地的徒弟,我们要保护传承好民族民间工艺,不让老百姓最喜闻乐见、凝聚了中国人智慧和创造力的这些工艺失传,要把握好国家非遗保护如强劲春风的大好机会;师父最后祝福我们能学好为人和纸扎技艺,守纪律、讲责任、讲信誉,带着感情去钻研,早日有纸扎技艺在身。

8天后,凤凰彩(纸)扎传习所成立。揭牌仪式上鼓乐齐鸣,相关领导致辞。1995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2009年就被列为国家级传承人的师父再收学徒。在县非遗中心的安排见证下,我等5人正式成为大师的徒弟。成了师父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徒弟的我,打心底喜欢这些古老的民间民俗技艺,愿意以自身参与,呼吁更多人去关注呵护和传承发展这些“国宝”,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中留住我们文化的根,守住精神家园,弘扬我们的中华文化。

之后整整1年,每逢周六、日,我们5名徒弟就准时前往师父家学纸扎技艺。后来我借调州直某部门,工作愈来愈繁重,但纸扎学习一直坚持了下来。周末只要不出差,我就从州府吉首回到凤凰,进行每周2天的纸扎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锻炼。

学艺期间,师父详细讲授了纸扎的历史渊源及应用,祭祀性、游艺性纸扎分类及龙灯水族、狮子走兽等8大系列,纸扎工艺的材料、工具严格选用及14道工序,并手把手地把实际操作技巧传授给我们。我们在师父的演示指导下,从整竹破竹开始,经剖篾、搓纸捻子、纸缠篾、扎制骨架、裱糊、彩绘、装饰、组装等工序做纸扎作品。

我当时遇到的第一个难关就是剖篾。竹筒在师父手中服服帖帖很快就成了许多光滑规整的细细篾条,但到了我手上就是不听使唤,剖出的篾块宽窄厚薄不一,破篾、削篾还不时被篾刀划伤自己指头。师父便指点我:“小心不要急,要学好均匀用劲。”我包扎好伤口,捆好围兜继续练。

杨再英师姐在我们5人中年龄最大,时年47岁,有点担心自己学不好。师父就鼓励她:“多学多练,工多自然艺熟。”

传习所成立后的第40天,我们的第一件作品———小金鱼完成了,其中仅扎制骨架就用了24种形状篾、32根篾。师父说,这小金鱼以谐音比喻“金玉满堂”、“年年有余”,非常吉祥。原来,凤凰纸扎还具有如此丰富的民俗内涵,延续了传统社会追求吉祥的意图,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这即聂氏纸扎讲究“奇古艳轻”中“古”的含义之一。

后来,我们徒弟个个痴迷于纸扎艺术,用篾骨纸裱作彩绘立体画,又做出了竹马、丹顶鹤等一件件其他作品。

期间,清华大学、湖南大学等校学生络绎不绝前来探访学艺,各级领导和新闻媒体也是常客。一次,央视新闻频道前来,还把当时在场的师弟田仁友一并采访。

2011年8月29日,通过1年多的学习实践,经严格的理论与实际操作考核,我们5人顺利结业。县非遗中心和师父为我们颁发结业证书。颁证时,近80高龄的师父脸色泛红,双手持着大红证书微微颤抖,明显很激动。当县领导念到名字时,我就走上前去鞠躬、双手接证。当我从师父颤抖的手中接过红红的证书时,就好像是从师父手上正式接受了一颗凤凰纸扎的火种。师父还主动伸出手来与我握手,激动而郑重。我意识到,这颗凤凰纸扎的火种将深深地融入我的生命中。

师徒情深

结业后我们还经常去师父家,逢年过节也相约去拜望师父师母。师妹龙凤梅更是又花两年时间在师父家帮着做纸扎作品。师父照例很关心我们,谁有困难和心事,他都会不顾年事已高去关心安慰和帮助。师父师母还数次邀请我们5个一起到家团聚,每次师父总要亲自下厨。那时,妻子和我有些小争吵。师父就特别安排聚餐时请她一起来,然后在没有他人时给我俩嘱咐和祝福。我单独去看望师父时,师父也总会询问起我妻子情况。

师父家里照例不断有各级领导、媒体和各地学生前来,还有全国各地和境外人士前来预定、选购作品。我们去看望时,师父就会跟我们聊起最近的这些新鲜事。我还不时看到80高龄的师父进学校课堂讲纸扎、赴京参加国家非遗展演等报道。此外,师父还花近10年时间、呕心沥血撰写了图文并茂的《凤凰纸扎技艺》一书,该书仅缺部分作品插图,即将全部完工付梓。“看了这本书,就能自己动手做纸扎作品。”师父说,“书出来后,给你们徒弟也一人一本。”对于纸扎技艺,师父总是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

2015年2月5日近午时,师母打来电话,告诉我说师父早上在家突然因病辞世,要我通知师姐和师弟师妹们。我强忍悲痛,边通知边迅速从“三下乡”现场回到县城,到灵前拜望师父。那时,师妹黄卫情披麻戴孝、眼睛哭得通红,她一接到我的电话就来了。我则一直懊悔不已,深深自责为何自己不能在忙碌中多抽点时间,在师父还活着的时候多去看望他老人家。

薪火相传

2月6日,在师父的灵堂里,聂大勇师兄拿出了湖南省文化厅发来的唁电。唁电称:“聂老的纸扎艺术独具特色,自成一派,作品获奖无数,并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倾注了全部心血,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他的离世,是我省非遗传承的重大损失,希望后继者能秉持聂老的精神,将传统民俗文化发扬光大,让非遗文化薪火相传。”

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保护成果全民共享”,宣传口号之一是“像爱惜自己生命一样保护文化遗产”,而师父早就实实在在这么做了。

与师父结缘这些年,除了纸扎技艺我还收获很多,如规矩、民俗、求实、勤奋、创新等等。这规矩是为人做事的规矩,而春节期间群众带青狮、蚌壳、花篮、花船、笑罗汉等纸扎演出道具,着戏装自发来师父家献艺表演则动人诠释了凤凰纸扎这一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根植于民间和百姓心田。师父的一生是求实、勤奋、创新的一生,他不仅上了央视的实话实说节目,在现实中也敢于说真话实话,保持着自己的风骨;年逾80高龄还每天保持规律作息和旺盛工作精力,通常上午做纸扎作品,下午绘图总结、撰写书稿,每天工作长达8至12小时;他汲取各家之长创造出“聂氏纸扎”饮誉天下,直到耄耋之年,仍与我们年轻人谈论装饰性纸扎等创新发展问题。

作为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艺人,师父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直到生命最后时刻,师父还在考虑不麻烦别人。而他去世时走得如此突然、迅速,“连一句交代的话都没有留下”。

但是,师父早就留下了火种,而且遍布华夏。当中,最耀眼的当属其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聂大勇。大勇师兄跟随师父参加了几次北京展演展示,特别是2011年6月在中华世纪坛展览馆举行的“薪火相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徒同台展演”。师父走后,在师父家里,大勇师兄跟我们几个师弟师妹说:“父师留下的作品我一件也不卖,全部珍藏;古时守孝要3年,我接下来这3年要对父师留下的作品、资料等进行归纳、整理和挖掘,耐住孤独、寂寞,潜心研究,让聂氏凤凰纸扎不失传、不失真,并发扬光大!”

薪尽火传,薪火相传。大师之后,一定还会有新一代的大师。我相信,象征东方、喜庆、吉祥的青狮瑞兽,体型矫健威猛,象征中国梦、民族兴旺、祖国繁荣的龙,活灵活现,寓意年年有余、吉祥幸运的鱼灯都会久远地传承下去……

而我,则愿意以我内心的火种,悄悄地点燃更多人心中的火种……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