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湘军动态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湘军动态

王开林:有本有源即有魂

来源:长沙晚报   时间 : 2023-09-20

 

分享到:

近日,友人邀我参观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穿过湖南农大修业广场,在袁隆平先生铜像前停下脚步,久久肃立,将铜像基座上的题铭“知识·汗水·灵感·机遇”默诵三五遍后,就不免想象,这位令人尊敬的院士生前不止一次在这偌大的校园里徜徉,他喜欢去什么地方?大概率会去湖南农大图书馆。他在书架前走走停停,与在实验农场的田埂上走走看看,会有什么不同?眼睛里都会有阳光和稻浪的涌动,那是一定的。

湖南农大图书馆是天圆地方的结构,外形为圆,内体为方。有人说,知识是无涯的海洋,图书馆就是浮现其中的岛屿,观海望洋,戏水冲浪,才叫身临其境。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太多了,有的以藏书数量取胜,有的以藏书质量取胜,有的以藏书的专业性取胜,有的以藏书的奇特性取胜。该图书馆是以什么取胜呢?专业性,那是必须的,也是肯定的,然而全国的农业大学何其多,同质同构的还会少吗?无非是功能区、阅读区、服务区、休息区、交流区……类似的布局整齐划一,样貌大同小异。

当我在湖南农大图书馆一楼看到“耕读书院”四个大字的匾额时,眼睛不禁一亮,一座图书馆贵在有本,贵在有源,贵在有魂,“耕读”二字足以担此名义,担此使命。

近代湖湘文化,注重实学实行,力求经世致用,素来以耕读为基点和支点。近代湘人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曾国藩、左宗棠都出生于乡下,父辈都是塾师,“有诗书,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他们既尝过耕读的辛劳,也尝过耕读的甘美,由他们出面力倡耕读,就特别具有说服力。

曾国藩的笔记《世泽》中有一段文字,大意为:“稼穑的福泽,相比诗书、礼让的福泽,尤其可以放大,可以持久。我祖父、光禄大夫星冈公曾有教言:‘我曾家子孙就算做了大官,家中也不可废弃种谷种菜的旧业。’这是极其美好高明的家训,可以作为万世不易的良法。”曾国藩年轻时有过耕读的经历,终生受益,官至一品后,他让大弟曾国潢在湘乡经营田园,就是遵从祖训。

左宗棠是耕读的最佳践行者。他自号“湘上农人”,爱读农书,有很高的农学修养。道光十八年(1838),他会试落榜,但在京城仍然收获颇丰,购买了不少农书,足供研究。他写信告诉周夫人:“过些日子我回到柳庄,与夫人闭门研读,实地考察,编写好一本农书,用它教人种谷种菜,就是长期做乡下人,这样过一辈子,我也觉得满足快乐了。”他一度动念著《朴存阁农书》以传世,可惜这部书稿未能完成,仅遗存《广区田制图说序》一篇。

道光二十五年(1845),左宗棠写信给恩师贺熙龄,汇报乡居生活,谈及农事,笔歌墨舞,大意是:住在乡下不能不耕田。耕田有不少好处:年收入较多,山上种的和水中养的都能获利,可以多积蓄人力资源,可以多饲养鸡啊猪啊,可以知道艰难,可以体验劳苦……时至今日,我在乡下住久了,更熟悉它的好处。明年也要监督耕种十余石水田。世间只有农事最雅、最正、最持久可靠,而人们往往不做农活,确实可叹啊!

曾国藩、左宗棠对耕读的认识启迪后人:实践和理论是亲密的兄弟,分则为双枝,合则为一体。放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赋予“耕读”更广泛的意义:耕可以是农耕,也可以是笔耕、舌耕……任何有价值、有意义的劳作,无不可;读万卷书书,行万里路,都是读,用眼睛读,用心灵读,用脑回路读,用精神意志读,亦无不可。

以耕读书院撑起湖南农大图书馆,可谓有本,不愁无繁花密叶;以耕读书院注入湖南农大图书馆,可谓有源,不愁无活水清流;凡物有本有源就有魂。它不是一座简单的建筑物,而是传承湖湘文化的实体。耕读是这个时代的精神需要、文化需要。莘莘学子濡染这样的精神和文化,并将它们带往广袤的田野和乡间,势必强力地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