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湘军动态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湘军动态

汤素兰:风吹稻浪霞满天

来源:中国文化报   时间 : 2023-09-27

 

分享到:


▲秋稻 周志军 摄


文丨汤素兰

正是秋老虎发威的日子,气温高达37摄氏度。我陪谭爷爷去看他今年种在湖南澧县的实验田。谭爷爷今年在澧县种了300多亩实验田,是交给当地从事有机农业的公司种植的,现在稻子快成熟了。

从长沙到澧县要3个小时,再到实验田还要近1个小时。车子在高速公路上往前奔跑,两旁的乡村田野向我们的车后奔跑,只有秋老虎一直咬住我们的车子不放。

湖南的秋天是金色的,尤其在澧阳平原,这里一直是水稻的主产区,秋天到来,田野一片金黄,我们仿佛来到了黄金铺就的世界。收割机正在田野里收获,农家的场前屋后,甚至马路边上,都晾晒着金黄的谷粒。

谭爷爷的实验田在城头山附近的一个山湾里。在没有见到实验田之前,我们首先见到了山坡上、村庄旁的一片片灯笼树林。灯笼树学名复羽叶栾树,高高的树枝上,一条条金黄的花束像一挂挂鞭炮似的,花穗又长又密,它们不仅为栾树戴上金黄的花冠,还为栾树披了一身金黄的衫袍。花束实在太多了,为树做完花冠和衫袍还有富余的,纷纷扬扬变成花雨,落在农家的屋顶上和屋门前,为山路铺上柔软的黄金花瓣地毯。

山林里金黄的不只有灯笼花,我们还见到两处养蜂的场所,金黄的小蜜蜂在花丛里忙忙碌碌。

转过开满金黄灯笼花的山坡,谭爷爷的实验田便出现在眼前。这里是一处山中盆地,四围环山,沃野虽没有千里,但也有数千亩,溪流贯穿在田野之间,形成自灌溉的系统。这里也是一片金黄。稻穗的黄与灯笼花的明黄相比,展现出沉静踏实的美感。因为是山地,这里的稻谷相比平原上的成熟更晚,还要10天左右才能最后成熟。然而,长长的稻穗已经朝着泥土低垂着头了。风吹稻浪,空气中满是稻谷的清香。

已是下午4点左右,骄阳还似火,谭爷爷快步在田垄上跑着,拿出手机不断拍着稻田,又不时走进田里,检查稻穗。阳光照在他银白的头发上,闪闪发光。

谭爷爷蹲在田埂边,用手挑起一穗稻谷,招呼我过去看:“你来看看,这一穗谷子结得多好!三粒谷就有一寸长!超过1000斤,肯定没有问题!”

“真的完全没有用过农药吗?”我有一点怀疑地问。

“绝对没用农药和化肥。”陪我们一起来的农场工作人员说,“我们本来就是搞有机农业的,不用化肥农药。今年种谭爷爷选育的品种,我们完全按谭爷爷的方法种植,田里都装了监控的,你可以查!”

谭爷爷选育的是常规稻,不用农药化肥,全靠他选育的优良品种的遗传优势,稻子能做到抗倒伏、抗虫害,亩产千斤,是很不容易的。

关键是,谭爷爷种的稻谷,口感还特别好,营养丰富。

谭爷爷是湖南师范大学的退休教授,从十几岁在农校读书时开始研究水稻,到现在已经70个年头。谭爷爷从学校教授岗位上退休也已经20多年,如今已经86岁。他退休前是“科研农民”,整天泥里水里跑,原想退休之后好好休息休息,但还是闲不住,一直致力于水稻的选育与研究。他跟我说,水稻就是“一穗稻”,即从一穗稻谷慢慢选育,不断优化,最终得到优良品种。他现在实验的品种,是从10多年前在田野里发现的一穗稻谷繁育出来的。慢慢地选育,一直到3年前才育出可以较大面积种植的种子。我跟着谭爷爷,也是第三次在秋天来看他的实验田了。

一旦选到好的种子,谭爷爷先在自己的屋顶上盆栽种植。“我今年可得着好宝贝了,有一蔸收了53克谷子。你想想,这还只有一季稻,我现在盆子里还有再生稻,少说也得十几克吧?就算一亩植1万蔸禾,亩产肯定就会超过1000斤!”当我们从田野朝着停在山坡上的车走去时,谭爷爷对我说。他还掏出手机,把屋顶上那一盆再生稻的照片给我看。

回程的车上,我问谭爷爷:“您为什么要跑到这么远的地方来种呢?在长沙周边不是很好吗?”

往年,谭爷爷的实验田都是在长沙周边。

“城头山稻作农业历史特别悠久,这里是天然适合水稻种植的区域。我明年还准备到道县去种呢。道县玉蟾岩曾发现过一万多年前的水稻,那里是人类最早的稻作文化遗产地,我要是把稻子种到道县去,是不是也穿越了?”谭爷爷对我说这话的时候,脸上露出得意而调皮的笑容。

“那我明年陪你去道县看您的实验田。”我说。

“好的,就这么说定了。”谭爷爷开心地说。

到底是86岁的老人,从早晨到现在,折腾了一天,上车不久,谭爷爷就斜倚着座椅睡着了。金红的夕阳从车窗透入,洒在谭爷爷的脸上,把谭爷爷的脸照得满面红光。我看看谭爷爷,再看看车窗外满天的金红夕照,自然想起了一句诗: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作者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