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访谈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作家访谈

湖南中青年作家系列访谈丨江冬:在不断的转向中前行

来源:湖南作家网   时间 : 2023-08-03

 

分享到:

编者按:湖南当代文学史,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中青年作家的崛起史。自上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文学湘军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从崭露头角到黄金时代,再到沉寂突围,继而建立新的格局,这其间,都是一批中青年作家在文坛上横刀立马,铸就了文学湘军的影响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繁荣发展湖南文学,湖南作家网策划了“湖南中青年作家系列访谈”活动,旨在通过与当前创作较为活跃,成绩较为突出的中青年作家对谈,挖掘其写作背后的真实感受和生命体验。在倾听、交谈过程中,再现每位作家的创作之路,从创作背后构建一部关于湖南当代中青年作家的心灵史。

本期作家档案:

江冬:1985年生,湖南隆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十四届高研班学员,湖南省“三百工程”文艺人才。在《作品》《西湖》《滇池》《延河》《文学界》《青年文学》《长江文艺》《湖南文学》《重庆文学》《创作与评论》等刊发表中短篇小说。小说集《鲸鱼和老头的故事》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获第二十届黑蓝小说奖,第二届湖南文艺奖•青年文学奖。现居长沙,就职于湖南教育报刊集团《初中生》编辑部。

8a946b4daaef861b2e6795bb314b0ec.png

作家江冬


采写|邓圣曦


二十三岁,一个定义模糊而暧昧的年龄。和过去一样被称为“男孩”似乎显得幼稚,但“男人”这个词汇用在自己身上时,却让江冬感觉成熟得胆颤心惊。

那种隐藏在现实背后的、不确定的“危险”因子如同涨潮的海浪一阵阵地刺激着他青春的神经末梢。和众多热爱着文学的青年一样憧憬着生活的新鲜感,在北方度过四年大学生活的江冬毕业后选择去往广州。

在广州奔波半年,现实并不如意。

“推开门,除了看到一张床、一个矮柜,就什么都没有了。还有那些蟑螂,想想都令人不快。”这是那一年他创作的小说《回声》里的描写,让我猜想这是否是他在广州奔波的生活处境。“

或许是为了平稳,或许是因为现实的机缘,他身披几丝流离的风雨,选择回到家乡湖南,在湖南教育报刊社扎了根。边工作,边写作,白驹过隙十四五载。

这是一个夏日烈阳高照的午后,我拿着纸和笔坐在江冬面前,听着年近四十的江冬向我陈述着他的过去。江冬说话语气平稳,让我很难将他过去小说中常常出现的狂野的生命力与眼前这个稳重而含蓄的男人结合在一起。

“您在二十三岁之前的文学道路是什么样的?”我不禁提问道。

江冬的喉结滚动了一下,沉吟了片刻。


从诗歌到小说

江冬的外公是五十年代的高中生,由于喜欢阅读,虽身处农村,他家中依然摆满了书籍和报刊。自学会阅读起,江冬就喜欢在外公家翻找自己喜欢的读物,比如连环画、《故事会》等。他最初的阅读纯粹是为了解闷,但这多少还是有助于他写作文。从小学到初中,他的作文获得的表扬逐渐多了起来。到了初三的时候,江冬加入了学校的默深文学社。那一年的文学社成员只有五十来人,大部分是高中生,是文学社指导老师半夏子特别挑选的。

每周半夏子老师都会给社员上一次写作课。半夏子老师特别强调基本功,尤其是古文基础,于是江冬开始读四大名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默深文学社有现代诗的写作传统,出过不少少年诗人,而江冬也被现代诗所吸引。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和先锋的现代诗在江冬年轻的脑海里不断碰撞着,烙刻在他走向文学的第一个脚印里。

进入高中,他依旧将文学融进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尤其沉浸于现代诗创作给他带来的新奇感中。年轻的身躯里总是奔涌着热情的血液,电击般触动的灵感不时在脑海里划过,在创作诗歌时,他才能在烦闷的学习生活中听到自己有力的心跳声。

“但其实我并没有写诗的天赋,只是那时我并没有意识到,哪怕是小说向我打开了大门,我还是更多地在写诗歌。”江冬自嘲地笑笑。

高二那年,他开始读国内作家的小说,尤其是贾平凹的作品对他触动很深。于是,他写出了自己的第一篇小小说。这篇小小说在校报上发表后,先后被《中国校园文学》《年轻人》《阅读与写作》等刊物转载。这对于江冬而言,是一次巨大的鼓励。似乎很明显,他其实更适合小说写作,但他依旧以写诗为主。小说,对他而言是如此的陌生和遥远,他从来不曾想象过自己未来会和小说扯上什么关系。

也许是命中注定,高考过后,江冬去了西安上大学,巧合之下,读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又一次命中注定一般,大二那年,不喜欢外国文学的他随手从一位同学的书架上拿了一本《包法利夫人》来读,本只想随便翻翻,没想到第一页就将他深深吸引——李健吾先生凝练生动的译本,让他生出如读《红楼梦》一般的妥帖感和愉悦感。全书读完之后,他更是被深深地震撼到了,接下来好几个月都沉浸在这样的感受之中——他觉得自己就是包法利夫人,身边的同学们也是一个个包法利夫人。

从《包法利夫人》开始,他像是打开了文学的一扇常年被他忽略的大门。他了解到卡尔维诺的奇特曲折、卡夫卡的寓言性、马尔克斯的天马行空、博尔赫斯的创新与想象力……他像是寻宝的冒险家,一次又一次被外国小说中泛着金光的财富所震撼。

在这样一次次强烈的精神冲击下,江冬终于从诗歌创作的执念中走了出来,开始正式思索进行小说写作的可能性。

4fb741946a8d88828ce0c7ebf929584.png

江冬和孩子


最初的小说练习

网络,在21世纪初得到了迅猛发展,而文学创作也随着网络的繁荣而扶摇直上,出现了诸多令人惊喜的文学现象,为21世纪的文学带来了新鲜的生命力。其中,随着互联网而兴起的 “黑蓝论坛”就让整个文学界都为之瞩目。

大四那年,在朋友的推荐下,江冬知道了这个以小说创作为主的黑蓝论坛。他读了些论坛上推荐的小说,尽管风格各异,但都很喜欢。不久他也写了一篇自己认为不怎么像小说的小说,不抱任何期待地发在了论坛上。几天之后,待他再上论坛,竟惊奇地发现他的小说已被置顶,下面还有不少好评,其中包括黑蓝论坛创始人陈卫对这篇小说的肯定。这是江冬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写的是几个少年波澜不惊的一段经历。正因为第一次就在黑蓝论坛上得到了正向的文学反馈,他最初的文学实践也就围绕着黑蓝论坛而逐步展开与发展。

江冬在最初走上小说的写作道路时,风格是平稳而“守旧”的,这与我现在观察到江冬性格的内敛保持一致。他沉浸于自己笔下每一个细节的描写与刻画,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小说笔法。这样的写作风格其实并非黑蓝论坛上小说创作的主流,就连江冬自己也惊讶于黑蓝论坛会肯定自己的早期小说,“一个几乎毫无小说创作经验者的一个写法守旧的作品,竟然会在高品位的黑蓝获得肯定”。

“小说不是叙述一场冒险,而是一场叙述的冒险。”这是当年黑蓝论坛关于小说的一个创作理念,或许这与江冬内心深处的想法相合,让他的创作逐渐从传统转向“叙述冒险”。

他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写法,而是不断尝试着更多艺术上的创新。他开始追求着叙述方式、小说技法的变化,在一场场的“冒险”中逐渐展现锋芒。人称的变换、不可靠叙述等技巧被江冬流畅地使用出来,并内含交融的趋向。他以一种开拓式的姿态不断突破着自己过去传统的写作习惯,彰显出一个青年作家应有的旺盛创作生命力。

在一次次的小说练习中,不安分的冒险精神在他的笔尖总会不经意地流露出来,但他也始终保持着一种理性的警惕——当畅游于自己极大程度地创作自由中,他也会时刻提醒自己不可陷入猎奇与怪异的想象泥潭之中。想象力是广阔无垠的,是天马行空的,但是小说的创作是以理性为主导的,因此小说的基础、来源与去处都应该是真实而确切的现实生活,小说的思维与规则应该是契合艺术逻辑的理性。

江冬将这种拒绝过于传统的“匠气”,强调叙述创新,但同时又始终不脱离理性的文学创作理念总结为“不生不熟”。这样的创作理念在江冬长久的创作实践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支撑起了他小说的开端与转向。

de7d60810a227e424f56f281ca88290.png

《鲸鱼和老头的故事》书影


转向与前进

二十三岁,江冬回到湖南,生活逐渐安定下来。虽然杂志社的工作是琐碎而忙碌的,但是稳定的日子能让江冬更好地继续探索小说的魅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写作经验的积累,以及阅读量和视野的提升,江冬逐渐发现自己的文学审美与创作态度在不经意之间发生了变化。

过去的江冬一直认为小说应该是“一场叙述的冒险”,追求着小说“怎么写”方面的创新。但逐渐的,他意识到小说的创作不应该被叙述的冒险束缚住,它的天地是广阔无垠的,是五彩斑斓的。

江冬心态的变化同时发生在阅读和创作两个方面。阅读上,他重温了一些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是《红楼梦》,从中获得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启发。在他看来,传统小说的核心在于“人”,好的小说就在于塑造具有新意的、鲜活而又复杂的人物形象。从这个角度来看,《红楼梦》中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极为成功的。通过阅读,他愈发清晰地意识到了自己从前的作品在“传统意义”上的欠缺:不善于挖掘人物与事件的深度,具体表现在情节的平淡、人物的扁平化、对话的随意性……据江冬透露,他已经创作和正在修改的小说中,就有完全是传统写法的作品,而他在作品中主要追求的,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文学创作不是科学实验,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公式能够将一部作品以最完美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这条路注定是复杂而又多变的。正因如此,才会有那么多的写作者数年如一日地坚守着创作之路。而江冬,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对文学之美的热爱与追求,相信他还会不断转向,不断前行。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