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湘军动态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湘军动态

汤素兰:独特的文学大厦与时代镜子

来源:湖南作家网   时间 : 2023-06-27

 

分享到:

首先,是非常敬佩水运宪老师的创造力与对生活的激情。写一部长篇小说,需要超常的体力,非凡的艺术的创造力,还需要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激情。水运宪老师的生活就是充满激情的诗篇,他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对于文学创作始终情有独钟,不断为我们奉献名篇佳作。尤其在古稀之年,全情奉献的长篇小说《戴花》,也是为他自己戴的一朵大红花。

从水老师1981年推出并引起广泛关注的中篇小说《祸起萧墙》到最新推出的长篇小说《戴花》,水运宪老师的作品,无不体现出水运宪老师对社会生活深刻的洞察力,对现实人生的深刻关怀,以及一个作家对时代脉博的深刻把握,以文学经世致用的责任担当。

我这两天重读了水运宪老师发表于1981年的中篇小说《祸起萧墙》,非常敬佩作家对于社会生活的深刻的洞察力与对现实的批判精神。作品通过主人公傅连山的遭遇,叙述了某省电业局在体制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阻碍,使我们通过这一典型的局部事件看到了全国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看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其艰巨性。作品写得荡气回肠,对现实问题的反映特别深刻。在那些血肉丰富的人物里,除了政治部主任“大王”,其他人都不能算“坏人”,而这些人所主政的佳津地区,却因为体制的问题,地方利益的问题,就像主人公傅连山在大雨中所感悟到的,大家“不知是自觉自愿,还是被迫,总不出来看看罩子外头是什么天地,反正法定只能在天蓬罩子的统治之内,弓着身子,府首听命”。地方利益与长官意志所造成的可怕的专制,“它不容许任何人冒犯,它用它的锄头经营着它的宝地,一切有碍于它的既得利益,不管是外面扔进来的石头还是自己宝地里生出来的杂草,都在被铲除之列!尽管杂草还吸收过它的养份。”这是一部在改革开放之初深刻反映现实问题的小说,但没有一般问题小说的漫画化和主题图解,而是用丰满的人物形象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来反映改革开放之初重要的体制问题。故事从法庭的庭审开始,通过倒叙,从傅连山满怀激情开始改革,到自己不得不用自己的毁灭,化作一声霹雳,来震动那个如大雨一样罩着的错综复杂的“佳津”的天空。作品的结尾嘎然而止,将作品深刻的思考与选择留给读者。这部中篇小说是一部艺术的佳作,更是时代的一段纪录。作品人物形象特别鲜活,叙事特别有现场感,现在读来,依然能感到作者当年创作的激情和以文学对生活干预的意图。

与《祸起萧墙》不同,《戴花》通过一群年轻大学生与学徒工的成长,深刻诠释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这部作品的历史跨度长,如果说《祸起萧墙》作为工业题材作品,写的是长官们的权利之争,地方利益之争,《戴花》写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塑造了以“莫正强”为代表的工人群像。作品既有时代气息,又有历史的纵深。在小说笔法中,又吸收了电视艺术的滋养,既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生活细节,还有好看的故事与戏剧化的高潮。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一个家族的繁洐生息,上溯三代,都是农民。因此,乡土题材、家族小说一直丰富,佳作不断。而工业题材的佳作并不太多。水运宪老师的这两部作品,都是工业题材的作品,对于我们湖南作家的写作来说,水运宪老师的写作,不论是从题材领域,社会思考,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不可替代的。如果说《祸起萧墙》是一个时代的横切面,《戴花》却进入了历史的纵深;《祸起萧墙》突出的是社会问题以及社会问题所引起的改革者的悲剧命运,《戴花》表现的是中国工人的奋斗史诗,传承的是中国工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从《祸起萧墙》到《戴花》,作家对现实人生的关切是一贯的,但《戴花》已经没有金刚怒目式的揭露与批判,而是对于一个已经逐渐远离的时代的记录,对珍贵的民族精神的挖掘。小说这一成就的取得,来自于作家自己觉的文学担当。水运宪老师自己也说:“这一个时代的作品,这些人际关系,我们一直不写的话,以后的作家可能写不了了。时代过去了,他们不熟悉。再想写,那都算历史题材了——把我们当成历史来写”。从《祸起萧墙》到《戴花》,水运宪老师以丰沛的创作激情,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与丰富文学表现,构筑了自己亮丽而巍峨的文学大厦,同时也为我们树起了照见时代生活的一面面镜子。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