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散文

颜绥绥:田野上,那枚党徽

来源:湖南作家网   时间 : 2022-09-27

 

分享到:

宁乡,是成长了伟人的红色热土;也是演绎了炭河千古情的文化沃土。金秋时节,我和毛泽东文学院第十九期作家班的同学们一道,开展了一次很有意义的采风活动,走访了一个个闪耀着华夏文明和乡风文明光芒的样板点、示范点。感想很多,想写的也很多。但回眸一望,回头一想,我的目光和思绪还是定格在了鹊山村那枚巍然耸立在田野中闪闪发光的党徽上。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或许就是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美丽乡村。而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了更高收入背井离乡,乡村却开始走向凋敝和衰落。

今天,当我们走进全国文明村——鹊山村,沿着平整干净的乡间公路,一副副秋天的美景如电影胶片般呈现在大家的眼前。远远望去,田野上点缀着丰收和喜悦,稻谷黄了,温暖又耀眼;果子熟了,沉甸甸地压着枝头;一幢幢楼房,宣告着新农村的繁荣与富庶……这不正是陶渊明向往的桃花源吗?

而田野中伫立的那枚党徽,还有党徽背后那让人感慨、催人奋进的故事,却又清楚地提示我,这是新时代的梦里桃源。

曾经的鹊山,同样面临着土地发展、粮食生产的困境,农田抛荒现象也曾经非常严重。在群众的呼声中,党员陈剑毅然放弃了3家苦心经营多年的企业,回乡带领乡亲们掀开了村里改革发展的新篇章。成片荒废的田地,让他非常痛心,如何让农村土地“活”起来,他成了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大力推动土地经营权整村流转,通过土地合作经营提升土地效益。那段时间,陈剑每天早上六点出门,晚上十二点回家,带领“两委”班子成员连续在15个月的时间内,召开了多达900多次大小会议听取民意,这些承载着汗水、委屈、不解的惊人数字,让在场所有人感到震撼。“有田无人种,有人无田种”“土地碎片化”等问题成为集中收集的300多个问题中最被关注的焦点。

要在短时间内扭转群众传统的思想观念,接受经营权流转入股并不容易。村民黎义成年近70,家中有11亩田,儿子事业有成在长沙发展,老两口也经常住在长沙,但要把承包田流转出来却不乐意。为了消除他的顾虑,陈剑不怕磨薄鞋底子,磨破嘴皮子,6次上门终于磨暖了老人的心窝子,使他在组里第一个带头点了头,带动全组率先实现了土地合作经营。

土地问题解决了,接下来便是如何谋发展、找出路。让在外打拼的优秀创业人才回到农村施展拳脚,让资本及文化“归流返乡”,从而激发村组的内生动力,发挥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助推农村产业化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村里按功能划分,成立由40岁以下的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及高素质职业农民组成的乡村振兴先锋党支部。“背倚绿水青山,怀抱金山银山”,利用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条件和政策的大力扶持,先后让二十多名年轻人返乡当起了“泥腿子”,让他们在农村这个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上,将梦想照进了现实。如今,鹊山水稻、鹊山稻虾等系列农产品相继打造成了响当当的品牌,鹊山村土地合作经营模式更成了全国推广的“鹊山模式”

乡土,乡村,乡亲,乡情,都凝结在这肥沃的泥土里,聚集在这闪闪的党徽上。当粮食生产领域面临种子危机、抛荒耕地危机的关键时候,这一代的党员,他们重新捡拾起老本行,回归家园,回归大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

民以食为天。千年古训道出了“食文化”在中国深远而重要的意义,而近14亿人的饭碗由谁来端?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鹊山村,正是用喜人的收获端稳了自己的饭碗,端牢了中国的饭碗。

回想我的祖辈们,响应着打土豪分田地的召唤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他们几十年的辛劳养育了共和国的工业,养育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一座座城市,他们尽力了,当他们老了、走了,把土地交到我们手上的时候,我们还能保护好吗,还能耕种好吗,还能继续养育这个民族的未来吗?今天,我分明看到鹊山村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们,以他们的实践做出了明确而响亮的回答。美丽鹊山,就是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的一个美丽缩影。

我是田野的女儿,闻着泥土的芬芳长大,从小就有对田地、对稻谷的虔诚,对耕耘在田野的父辈们的敬意,自己农忙时节挥汗如雨的记忆,总是融汇在一起。所以不管走到哪里,对于土地、田野,我都感到格外亲切。

记得七岁时,我便跟着大人们下田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父亲是一名从部队退伍的党员。他对土地与粮食的感情给了我难忘的启迪和终生的教育。那时候,父亲总安排我把遗落在水田里的稻穗一一捡起来,看着打谷机内成堆的稻谷,年幼的我很不理解,那么几根,都还不够我吃上一口。自从1979年田土分到户,父母不怕苦累都在地里刨食,可是人多田少的我们家,偶尔遇到收成不好,家里就会有断粮危机。往往在离收稻谷还要得一两个月的时候,家里的粮仓就见底了,深夜总是能听到父母为去谁家借粮食而发愁的叹息。而当父亲不辞劳苦的将一担满满当当、金灿灿的稻谷,从三十里地之外母亲的娘家挑回来的时候,我看到母亲立即放下手中的活笑盈盈地迎上去,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捧着稻谷,像看宝物一样仔细地打量着,开心地说着这谷子粒子长,又饱满,一定好吃得很。年幼的我看到大人们开心自己也开心的同时,对粮食的认知、对农业的感情也不断地得以深化。

上世纪80年代末,父亲开始和大多数青壮年一样,为了一家五口的生计背上行囊加入了离土离乡的“民工潮”,到后来的自主创业开店,家中的农活大多时候就落在母亲的肩上,可是不管他走得有多远,事业有多成功,每逢农忙,总是会赶回来和母亲一起分担,因为田土,才是他的根。再到后来,他最终和鹊山村党员干部一样,舍弃外面苦心经营的事业,选择回到了农村,为保证粮食生产,兴修水利,同时因地制宜盘活土地,打造了远近闻名的农业产业化基地。

此刻的我,对田野的主人有了更多感悟和认知。其实无论在共和国的哪个时期,真正在粮食生产第一线发挥关键职能和核心作用的还是他们——这些朴素如泥土的乡村布尔什维克们。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徽,如太阳般始终照耀着我共和国的田野。

是的,不管是像父亲这辈的老党员,还是鹊山村新一代的党员,为了端牢小家和大家的饭碗,还是靠这个党,靠这枚党徽,靠这锤子镰刀所象征的最根本的力量,在家乡的田野上交出了沉甸甸的丰收答卷。

作者简介:颜绥绥,女,邵阳经开区基层干部,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毛泽东文学院第十九期中青年作家班学员。作品散见于《湖南日报》《湖南报告文学》《邵阳日报》《邵阳晚报》等刊。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