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湘军动态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湘军动态

余艳长篇报告文学《新山乡巨变》作品研讨会发言摘登

来源:文艺报   时间 : 2022-05-23

 

分享到:

111.png

4月28日,由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办公室、中国作协创作联络部、湖南省作协、中南出版传媒集团等主办的“《新山乡巨变》作品研讨会”,以线上线下“双线”形式,在周立波家乡益阳清溪村召开。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伊始,湘籍女作家余艳提前深入到湖南益阳农村一线。在周立波先生当年写下《山乡巨变》的乡村,这里从环保、产业、人才等12大“痛点难点”突破,借助“互联网+”转变了传统农业方式。扎在益阳、扎在清溪村8个月,余艳用笔墨再现了大清溪这个深具文化内涵和智能智慧的“山乡巨变第一村”。

“我的采访就是‘重走立波先生路’,感受深刻的是他的精神所催生的力量,在这片土地上正以独特的文化软实力在引领人民奋斗。”《新山乡巨变》传承周立波的文学精神,具有“以人民为中心”和“锲而不舍追求写作高度”的特征,有着“新时代文学”的鲜活气息。它展现了近70年的时代画卷,也展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接力和乡村振兴接力。现选发此次研讨会发言如下,以飨读者。

——编 者

2222222222222.png


一部来得非常及时的新作

文丨何建明

一位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要具备三个基本能力:选材能力、采访能力、删选素材的能力。余艳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一直比较突出,加上她的敏感和自觉的时代意识,以及出身于小说家的文学历练,余艳在报告文学的写作领域一直独具特色。在《新山乡巨变》的写作中也不例外,“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这一时代主题的激发下,她深扎到新时代下山乡巨变的现场,感知、发现、激活了这一主题的时代价值。

余艳的《新山乡巨变》是一部紧扣时代、融入乡村振兴、讴歌人民奋斗,并且来得非常及时的新作品。特别是她把目光聚焦在周立波的家乡,沿着立波先生书写人民的足迹,传承他为党为国家奉献的精神,探索60多年后的新山乡巨变。

书写这样的作品,对余艳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新山乡巨变》不同于其他报告文学作品,最大的特点首先就在于参照性,周立波这个文学巨匠的代表作品立在前面,还要与他的事迹、精神和他的作品对应起来。其次,余艳是以智能智慧新农村为切入口来描写当下的山乡巨变。余艳一直生活在城市里,她描写新农村,情感能不能跟周立波在一个水准上,这是对她极大的考验。周立波可以做到,余艳“深扎”了8个月也基本做到了。这是余艳这部作品表现得难能可贵的地方之一。

《新山乡巨变》的又一亮点,表现在宏大的创作视角上。本书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乡村振兴的奋斗线,写了一大批奋斗在农村一线的鲜活人物;另一条是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人民作家周立波人生的细枝末节、生动故事贯穿始终。此外,章节中突出的新旧山乡巨变的对比也是令人赞叹的巧妙之处,这种对比像是一帧帧历史影像在书里来回闪烁、映照,既诠释了“巨变”这个核心主旨,也让人感慨时代的发展。

因此,余艳捧出了一部讴歌时代和人民、写出了真正“新巨变”的作品。

——“智能智慧”让作品扎实而又有“新”意。周立波先生60多年前的《山乡巨变》,写的是那个时代的农村巨变。时代发展到今天的智能化时代,新农村的“新”,更多地体现在智能智慧上。余艳说采访以后才发现,这是她的短板,这些带高科技的互联网、大数据,她一时搞不懂。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要先到现在的新农村去体验和感受,并且至少要学懂一点智能农村的智能知识。而这也正是余艳写这作品的意义所在,一个“新”包含了新时代、新农村、新巨变的新三农的丰富内容。

——作品讲述的故事具有时代前沿意义。我们国家刚从脱贫攻坚转到乡村振兴,余艳已经提前深入到益阳农村一线,立足新时代、新农村的深刻变革,尤其展现了清溪村卧薪尝胆,突破环保、产业、人才等12大“痛点难点”问题,奋力实现凤凰涅槃的艰辛历程。展现了近5年,这里借助“互联网+”转变传统农业方式,实现的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的深度融合,再现了清溪村这个深具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的“山乡巨变第一村”。这个题材正好搭在了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上。这不是偶然的,是余艳长期对时代风向跟踪,捕捉新时代最时尚信息元素而得到的。

——这个作品写“新三农”,其主角是人民。余艳立足新时代历史坐标,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这个作品写了上百个从脱贫攻坚而来,又迈开乡村振兴步伐、努力奋斗的人物。她既将思想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又传承周立波精神,扎在农村最基层,走遍了益阳的7个县市区,前后8个月采访了200多个人物。比如“金扁担”里的王保良,余艳经过了前后半年的跟踪,把这个历经坎坷、不懈奋斗的农民塞进他们的采访车,一路拉着走。在“燕子峪”一章,她写孵化农村电商模式的潘远征、扶贫干部蔡小鹏,跟着他们到边远山村点上采访成功“孵化”的农民典型。余艳的写作,真正写在了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作品有高度、接地气,是余艳创作生涯中的一部优秀作品。为时代画像、为人民立传、为社会明德,余艳这部作品的站位高了。她以一个作家的情怀与担当,用精心打造的文字推动乡村的进步与发展。她已经完全脱离了自我的小圈子,融入了推动社会发展的大洪流。她是益阳的女儿,她担当起描绘家乡巨变的责任又有了最好的对应:周立波的家乡已经是山乡巨变的首倡地、智能智慧的示范地、乡村振兴的标志地,而作家奋力写出益阳模式、乡村样板、奋斗标杆、文化灵魂,更写出了山乡的秀美、人民的幸福。从文本到现实,形成了新山乡的一部奋斗史诗!

这部作品好就好在“变”字上。周立波作品的“变”是从旧社会到新社会的变,余艳写清溪村的“变”则立足于表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农村农民的变,这种变才是这部书、这个时代现代新农村最大的亮点。

余艳表现出了当代作家一种最伟大的品质,那就是对周立波精神的传承。“在整个采访创作过程中,让我感受深刻的是‘立波精神’所催生的力量。”余艳从清溪村出发,足迹踏遍益阳的7个县市区,她深刻地感受到这里始终有一种独特的文化软实力在引领人民奋斗。她在创作的时候,也不由自主地传承了这种精神,从而使作品具有了“以人民为中心”“锲而不舍追求写作高度”的特征,同时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优秀样本。

(作者系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

讲好乡村振兴故事的生动范例

文丨黄承伟

《新山乡巨变》直观上给我三个冲击:主题特点除了写乡村,更重要的是选择近70年的变迁来写一个乡村,这就带来了第二个冲击——很有历史感。长时间观察一个乡村,通过周立波先生的观察、通过时空对话来写一个村,很有历史感和冲击力。再就是时代感特别强。我原来对这个村也不太了解,看了书以后对清溪村,特别是对“互联网+”的作用渗透到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中有了一个初步认识。所以,我感觉这部作品很有时代性。从国家乡村振兴重大战略的推进以及目前实践的视角,我想从三个方面谈几点想法。

一、展现了中国乡村发展的历史智慧及其对乡村振兴的时代意义。

这部作品是中国农村近70年变迁的缩影。清溪村是中国60多万个行政村中的一个,作品写的是普通人对乡村变化的情感。中国的城市居民虽然三代以前大都在农村,但毕竟当下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0%左右,在乡村居住的户籍人口也就5亿,因此这部作品写出的更是一种情感,写出的也是作者自身对乡村巨变的情怀,这种写法可能会使作品更加感人。

再从历史智慧的角度来看,清溪村的变迁主要体现了几个方面的智慧:乡村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这个村从60多年前到现在的变化印证了这一点,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这是很有历史智慧的。乡村发展需要内力与外力的互动,从清溪村的发展也可以印证这样一种智慧。乡村发展需要融入时代,新乡村的巨变是时代使然,是各个方面努力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发展要融入整个发展的时代。

乡村发展还需要党支部核心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一直为人民谋幸福,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在制度、体制上的创新、建立、完善、改革,无一不是为了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不断增强。因此对乡村来讲,怎么能够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治理体系的不断优化和功能的强化很重要。这部作品中最核心的“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包含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和党支部带头人的引领。

这几点是我从这部书中读懂的乡村发展的历史智慧。另一方面,清溪村发展道路的时代价值也体现在几个方面:

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农业智能、农村智慧、农民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推进。清溪村在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农业、培育新农民三方面同步发展,对其他村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这是这部书的时代价值。

乡村全面振兴还需要不断改革、创新,从理念、技术、模式、合作方式等方面全方位地创新,这也是清溪村告诉我们的一个基本经验。

乡村振兴还需要奋斗者的力量和担当。《新山乡巨变》反映了从60多年前到当代近10年的磨合,反映着全村人民以及整个益阳甚至全国人民都在奋斗,都在自主改变我们的乡村。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样一个历史进程中,始终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奋斗和担当精神。

乡村振兴要始终以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以青山绿水为目标。乡村到底怎样才能振兴?清溪村的发展告诉我们这一点。

乡村振兴需要精神引领、需要党建凝聚起全体村民的内生动力,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城乡发展的一个本质性特征,作品中也充分体现了这种印证。

二、乡村振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实践必将为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丰富鲜活的人物和故事。

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着在整个过程中不仅仅是某个部门比如乡村振兴系统、农业农村工作体系,而是在全国全社会达到和实现的。

乡村振兴总的目标是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作品写出的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实际上就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的特点,乡村振兴可以有不同的方式,但核心追求都是一样的。

乡村振兴具有丰富的内涵,包含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等,这些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乡村变迁的系统工程。未来的变迁过程中,清溪村的变迁可以是中国60多万个行政村变迁的缩影。大部分的村都变成清溪村不现实,但应该有相当部分的村都能够向清溪村看齐才能实现我们总的目标,从而真正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就是城乡关系的重构过程。通过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工农互助、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未来的乡村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的地方,而是存在着重要的生态涵养功能、休闲观光功能、文化体验功能的多元综合体。类似于清溪村,我们在乡村振兴中要更多地挖掘、发挥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作用,才能真正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要求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清溪村告诉我们这样一条道路。从实践上,就是健全各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治理体系。清溪村的故事体现了这样一种理念和要求。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整个过程是农民现代化的过程,也是我们党执政体系现代化的过程,必将为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更多鲜活的人物和故事。

三、文学创作必定为助力乡村振兴作出独特贡献。

从文学角度助力乡村振兴,湖南省委宣传部对十八洞村的宣传,在推动脱贫攻坚上做得很出色。我相信清溪村也会如此,在乡村振兴的整个历史进程中,文学创作必定为助力乡村振兴作出独特的贡献。

实际上中国几十万个村的发展都有各自的故事,文学作为一种方式和世界交流更加有效,希望更多的作家用文学的语言向世界讲述为全球乡村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用感人的故事展现中华民族奋斗不息、自立自强的精神。

再提出两点希望:一是乡村巨变中有很多普遍性的经验和模式,但因报告文学的读者受众毕竟有限,怎样从全国、从示范引领的角度,类似十八洞村的模式,将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故事,通过从感性到理性的总结,多推出一些作品,希望这方面还能有更多的努力和贡献;二是怎样才能更立体性地讲好清溪村的发展故事,希望还能看到更多这方面的作品。

(作者系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主任)

以文学方式对时代的回应

文丨肖凌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60多年前,周立波先生响应中央号召回到益阳清溪村,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农业合作化运动。在这里,乡民们经常可以看到穿蓝布中山装、解放鞋,携带一个小本本,讲一口纯正益阳土话的周立波。他的身边常常围坐着抽着长烟杆的老农、靠着扁担的青年、握着红缨枪的民兵以及神采飞扬的劳动妇女。宏阔的时代背景、深厚的生活积累、生动的乡村画卷、亲切的俚语土话……土改运动中那些惊心动魄的场面、那些可敬可爱的乡村干部和农民的面影,反复在他的脑海里翻腾,催生了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周立波等老一辈作家深入田间地头,与人民同吃住同劳作,把对时代的感知、祖国的礼赞和人民的热爱全部装进文学作品,凝聚起创作的奋斗精神,激荡起磅礴的文学力量。

作家余艳创作的《新山乡巨变》再现了文学地标清溪村的前世今生,演绎了“山乡巨变第一村”的传奇故事。这部作品是作家沿着当年周立波的足迹,靠脚“走”出来的;是作家紧扣新时代,在生活中“扎”出来的;是作家走村串户,为人民群众书写的。我认为该书有四个方面的收获。

首先,这是一部在“新”上下功夫的写作。“新山乡巨变”的“新”是大数据、物联网中的清溪文旅之乡、南县稻虾米、安化黑茶,是农业智能、农民智慧、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青山绿水、人民幸福,是奋斗者的力量和担当,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是快速发展、梦想实现,也是希望的田野、绽放的笑容……“数字农业,智慧乡村”的崭新面貌,成为世人关注的“文旅之乡”。农民“颠覆”了身份,用手机指挥无人机神奇作业;农村换了“活法”,大花园里同城市一样便捷生活;大数据让土地百倍生金,产业兴旺发达。

其次,这是一部传承立波文学精神的作品。《新山乡巨变》的采访创作就是“重走立波路,为人民写作”。作家余艳不断把“自我”融入这个大时代,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并用创作去参与和推动时代发展。她把住了“以人民为中心创作”这个“总开关”,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和感人至深的“人民创造”。她深入村头、地头、灶头,与农民交朋友,与群众聊家常;也同吃一锅饭,听生活变化的细节,思考人民幸福背后的缘由。她深入北峰垸,发现这个从坎坷中走出来的魅力村庄,原来是有强有力的党支部,有命运都打不败的领头人;她与老庄稼汉夏曲辉聊天,陪着他流泪。这个20年的致富带头人的曲折故事里,显现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也就是这样,她的心与群众连得更紧,笔下也有了更鲜活有张力的文字。

《新山乡巨变》将周立波先生的“三同一片”作风融进了采访创作的全程。为写好这部作品,作家扎在益阳农村8个月,跑遍了7大县市区,采访了200多位典型人物,在这个过程中,为人民发声,为时代鼓与呼。尤其,她传承了周立波的光荣传统,让厚重历史感和鲜活时代感同在,让鲜明创作个性和民众积极奋斗的故事融为一体。应该说,余艳以时代风向为导向、以勇于创新的人民为主角,扎扎实实地完成了创作。

其三,这是一部接地气、有担当的作品。此次创作,余艳挑战了自己的两个短板。一是几十年的城市生活令作家缺乏对农村细致变化的亲身体验。她只能深入深入再深入,泡在农村、扎进农户。二是智能化的操作是她的短板。可她必须面对智能时代的到来,面对已实现互联网全面覆盖的农村。2020年开始下益阳,她舍得跑、挖得深。她深入采访最牛的种粮大户、最棒的养虾能手,深入到5G智慧小镇、智慧农业第一村。这些当年周立波先生与人民群众“三同一片”的地方,已经变成奋斗者的成功地、人民群众的幸福地和数字乡村的展示地。神奇的“紫薇云”让虾稻、柑橘等主打农产品变成“网红”;清溪村的“互联网+现代农业”独具魅力,让广大农户实现“指尖上的丰收”……

作家还深入到益阳大数据中心,看互联网、物联网将稻田、农事集中在指挥屏上;深入到种粮大户、养虾能手中间,看遥控器指挥无人机实现田间管理,还向农户学习用手机APP查看稻田、虾田的温度、给氧度。慢慢地,作家在深入中找到了感觉,收获了从田地里“拱”出来的文字,补齐了自身短板。

其四,这是一部有站位有高度的作品。余艳沿着周立波当年走过的“大清溪”,以特色人物和生动细节勾连全书,对应奋斗的村民卧薪尝胆解决“痛点难点”问题,奋力实现凤凰涅槃的艰辛历程,将传统农业方式蝶变为“互联网+”,与生产、生活、生态、文化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农村”。看似简单的“泡”与“扎”,余艳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扶贫干部历经艰难曲折,深刻明白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余艳也明白了,文学作品到底是写给谁。她还感悟到:文艺工作者获得的能量是人民给的,是火热的生活给的。

为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以文学力量为新时代山乡铸魂,中国作协发起了“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邀请全国作家和文学写作者共同拥抱新时代、书写新山乡。余艳的长篇报告文学《新山乡巨变》就是响应号召,以实际行动向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土地、伟大的实践致敬,向周立波和《山乡巨变》等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致敬,以文学方式对时代的回应。在“数字农业,智慧乡村”大背景下,书写益阳模式、乡村样板、奋斗标杆、文化灵魂,凸显新时代、新乡村的山乡秀美、人民幸福,是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的重大收获。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