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湘军动态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湘军动态

梁瑞郴:逸迩阁之秋

来源:红网   时间 : 2022-03-07

 

分享到: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的前夕,我和谭谈、水运宪驱车数百里,到常德石门, 去参观一座私家藏书楼,并捐书以表达我们的敬意。

中国私家藏书,从春秋秦汉至今,历经数千年,弦歌不绝,薪火相传,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绵泽的重要管道。

车行大地,秋阳仍烈,我对即将见面的逸迩阁书院作种种的揣想。

伫立于逸迩阁书院的门前,凝目由石门当地词家张天夫撰文,桃源书家张锡良书就的“逸迩阁赋”,不禁心旌摇动,从心底里发出一声赞叹。壮哉斯楼!

我不由想起多年前在沅陵拜谒二酉山藏书洞的情景。为了一个最神圣、最崇高、最美丽的传说,不惜冒着酷暑,沿着那天梯般的台阶,崎岖艰险的山道奋力攀爬,只为一睹那弥漫历史烟云的小小的山洞。年逾古稀的李元洛先生夫妇也力排众劝,顽强登顶。在书有“古藏书处”大字的洞口,我们双手合十,燃一炷心香,膜拜这中华文明神圣之地。藏书洞已空旷如谷,那些藏之名山的经书已烟消云散,只留下后人盘桓于此的诗文墨迹。无论是传说中藏经于此的武陵人善卷,还是为避秦时“焚书”之祸而车载舟济,辗转数千里,得以保全典籍的儒生,虽无信史可证,但我仍愿意相信他们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化身。

我正是在思接千载的联想中跨进逸迩阁书院的大门。当我们沿着台阶,一层一层参观完七层藏书楼时,我们不约而同地惊呼,震撼!

不惟楼宇之壮阔,不惟书架之名贵,不惟管理之现代。而惊乎其藏书之巨,逾45万册,在当下中国民间藏书,无有出其右者。且在藏书中,经史典籍、传世藏品、孤本善本、谱牒线装,满楼宝藏。在当下中国民间藏书中,也堪称一时无双。

在一楼的阅览室,任何读者却可以免费借阅书籍,并还开设了盲人阅读室,心理诊疗室,一切公益,这是一片多么纯洁的天地。

在藏书楼顶,我凭轩远望,不远处便是石门县城,这个位于湘西北的山城,在澧水的环绕下,美丽而恬静。逸迩阁书院就位于离县城6公里的易家渡镇高坪村。

这座藏书楼的传奇,是因了一段美好的姻缘,楼主与易姓妻子青梅竹马,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同窗十载,终成眷属,从此高,易两家就走上一条夸父追日般的收藏书籍之路。改革开放40年,见证了这两个家族艰辛、奉献、不懈的不能与人言说的收藏历程。高易两家,有殷实家境,有不错的企业,尤其是有开明的心境,两个家族倾其所有,倾其所能,共同去完成楼主一心追求的梦想。这不由让人想起鲁迅先生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一种情怀、一种担当、一种奉献、一种追求,在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多么的弥足珍贵。书,文化的载体,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著书、藏书、教书、读书、爱书的人,才可能使我们的文化历经风霜雪雨、惊涛骇浪、雷电烈炙、山崩地裂而不毁。

欣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身处在逸迩阁浩瀚的书海之中,我深切感到,它用一种民间的伟力,从另一角度见证了祖国日益强盛的历史,盛世藏书,盛世气象,它不仅仅只是财力的表现,它反映出来的是一种胸襟,昭示着我们这个民族的远见、民族的希望、民族的前景。

秋,是果熟的季节,石门的密桔正飘着浓浓的果香,但我在这浓浓的香味中,却分明感受到另一种特别的香味,它从逸迩阁书院飘来,弥久不衰,直入心腔,在这最美好的时刻,我愿意把这最美好的香味,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愿她永远年轻,永远健康。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