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访谈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作家访谈

彭学明的湘西和湘西的彭学明

来源:掌上张家界   时间 : 2022-01-18

 

分享到:

彭学明的湘西和湘西的彭学明

——本报记者独家专访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主任彭学明

记者 唐晴

故乡,当人们第一次离开她的时候,才会真正意义上的体会到这个词语饱含的情感。文学像是给我们一个机会,一个含蓄又热烈的表达的机会。作家们将文学萌芽于故土,乘以数倍的心力投入作品中,直到发枝结果。读者们从他们的作品中汲取营养,于是,那些关于湖泊江河流淌的印迹,大地山川褶皱的记忆,便悄然复活……

图片

近日,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主任彭学明老师重回故里,受邀做客张家界天门讲坛活动,带来讲座《拿什么孝顺父母双亲——我眼中的中华孝道与亲情》。讲座结束后,本报记者有幸邀约到彭学明老师,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走进他的精神原乡。

1

“湘西是成就我的另一个母亲”

记者:作为张家界日报年轻一代的记者,我们是听着您的传说参与周刊工作的。第一次接触您的作品是《跳舞的手》。您自己会跳摆手舞吗?我们想了解,作为从这片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作家,湘西文化和生活,如何影响了您的创作?

彭学明:《跳舞的手》是我20多前的散文,每年都会被不少报刊转发,被不少读者提及,这种随着时间流逝还能代代传播的印记,说明了这篇作品的影响。这是一篇写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作品,没想到,会经过岁月层层过滤还能流传久远。感谢爱我的读者,更感谢湘西这片土地。您问我会不会跳摆手舞,我当然会。我从小就在土家山寨长大,耳闻目染的都是土家族的风土人情,土家族的山歌、土家族的歌舞,土家族的各种风俗习惯,至今都影响着我的生活和人生。那些刻在骨髓、融进血液的东西,是无法改变、无需改变、也不能改变的。

作为在湘西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作家,影响和成就我的,不仅是土家族文化与生活,还有苗族文化与生活、汉族文化与生活。我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土家族,我母亲是地地道道的苗族,我身上流淌着两个民族的血液。喂养我的不仅仅是土家的山风,还有苗族的泥香、汉族的水乳,是整个湘西大地的自然与人文。在湘西和张家界工作时,我每时每刻都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每时每刻都与父老乡亲同呼共吸,湘西大地的点点滴滴,都在滋养我、孕育我。比如,当我穿过时光隧道,走进土家族祖先抗倭历史、走进土家族千年土司王朝时,我心中涌起的是对土家祖先无尽的自豪。你看,是我土家族祖先多次出兵抗倭,赶走倭寇,救中华民族于危难,扶明朝大厦于将倾,荣膺了东南抗倭战功第一的称号,我哪能不自豪?我千年的土家土司王朝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点立交桥等千年土家文明和辉煌,我哪能不自豪?当我身披时代朝气,走进苗乡苗岭时,边边场、挑葱会、四月八、赶秋等苗族父老浪漫迷人的民风民情,让我陶醉得恨自己咋就不跟母亲一样做苗家人。所以,我的作品都打上了深深的湘西烙印、民族烙印、彭学明烙印。

读者一看,这就是彭学明的作品,是彭学明写湘西、写湘西土家族苗族的作品。《跳舞的手》《祖先歌舞》《梯玛神歌》《正月打彩》《鼓舞》《边边场》《挑葱会》《赶秋》《跳马》《我的乡亲不是匪》《秋收散板》《白河》《河边人家》《边城》《庄稼地里的老母亲》《住进城来的老母亲》《阳光》《流水》《冬天》《画春光》《湘西女人》《张家界风景》《还有哪里比湘西更美》等等,上百篇,都是。而这些都一无例外被《新华文摘》《读者》《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中华文学选刊》等多家刊物转载,多种选本收录,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所以,我常常说,是湘西成就了我,湘西是哺育我的另一个母亲。

我爱生养我的母亲,一样爱这个培养我的母亲。

2

“这个时代,需要一场场及时雨唤醒沉睡的情感和久违的感动”

记者:此次《天门讲坛》讲座,为什么您会为张家界的听众选择带来《拿什么孝顺双亲》这个主题的讲座?你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孝顺?

彭学明:这是张家界市委宣传部给我的命题作文。但这命题作文很好,我在全国各地很多机关、厂矿和院校都以母爱、亲情和孝道为内容讲过,都反响很好。之所以常常被全国各地邀请讲这个主题,都是缘起我写的那部长篇散文《娘》,《娘》于2010年10月首次在《黄河文学》刊登后,一直畅销不衰、常销不衰,一直是文坛和社会上热议的话题,很多单位都是人手一册,甚至都是单位开会组织学习写心得。《娘》是中宣部和中央电视台十八大献礼片《为时代放歌》唯一推荐的一部作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读本,学校老师除了将《娘》作为滋养学生心灵的做人读本外,更是将《娘》作为滋养文学艺术审美的文学经典读本。这是我始料不及的。

图片

长篇纪实散文《娘》

而当下,由于生活节奏太快,由于物欲权欲横流,由于思想道德滑坡和传统美德丢失等原因,亲情、友情、爱情等人类美好的情感也都在离散、霉变和变质,人们急需情感“真”的回归、美德“美”的弘扬,人们都需要有一场及时雨来唤醒那种沉睡的情感和久违的感动。所以,全国各地都希望我以《娘》这本书为蓝本,让我来讲讲母爱、讲讲亲情、讲讲孝道,希望以此来唤醒人们、警示人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美德,我也十分乐意。

我之所以愿乐此不疲地讲,是因为母爱是人间最深的爱、亲情是人间最真的情、孝道是人间最正的道,但是我们现在却不知不觉地忽略了母爱、忽略了亲情、忽略了孝道,甚至有意无意地弄丢了母爱、弄丢了亲情、弄丢了孝道。父母给我们做的,我们往往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我们对父母缺少感恩之心、敬畏之情。我们从没想过父母对我们倾注的心血是全心全意、完全彻底的,我们对父母倾注的心血却是三心二意、大打折扣的。所以我们几乎没有人反思过自己对父母哪儿做得不够、做得不好,都认为自己做得很好,从而有意无意地做出了种种对不起父母的事、伤害了父母,我们还浑然不知、甚至沾沾自喜。

我以《拿什么孝顺父母双亲》为题,就是想通过我血淋淋的教训唤醒天下儿女、警示天下儿女,不要像我一样在拥有母爱父爱时不珍惜、不理解、不思想,而是有意无意地忽略、肆无忌惮地抛弃;不要像我一样等失去母爱父爱后去锥心泣血地追忆、忏悔,犯那种子欲养亲不待、子欲养亲不在的错误。

我之所以特别强调孝顺。是因为我们太多的人只懂孝、不懂顺,不知道孝和顺是作用不同却紧密相连的。孝顺孝顺,顺为先,孝为大;孝是根本和结果,顺是行动和过程,行动和过程不对,根本和结果就达不到。我们要先顺后孝、边顺边孝,有顺才是孝、无顺不是孝或者不是最好的孝。我母亲在世时,我就是只知道孝却不知道顺,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以自己的意愿去规范娘的行为、违背娘的意愿、绑架娘的意志,还自以为是地认为是为了娘好,从而做出来总总对不起娘、甚至是伤害娘的事。在《娘》一书里,我写了不少这样的事。我就是想借《娘》一书告诉人们,什么才是孝?什么才是顺?什么才是对父母最好的赡养、报答和感恩。那就是学会懂父母之爱、知父母之意、顺父母之心,学会站在父母立场换位思考,让父母物质富有时心灵和精神快乐,让父母身心快乐比什么都重要、比什么都孝顺。

3

“世上最是湘西好”

记者:2020年和2021年,张家界先后两次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您在《跳舞的手》中曾这样说过:是这些手创造了家园又保卫了家园、创造了后代又保卫了后代,是这些手在我们最艰难困苦时铺成路搭成桥,让我们走往了幸福与美满。您认为湘西人的性格有什么特征?湘西文化具有哪些方面的魅力?

彭学明: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往往是跟自己的生存环境有关的。一个地方的人和一个民族也一样,这就叫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湘西民族是迁徙民族,自我们的祖先迁徙开始,这个民族的性格就慢慢形成了。大凡迁徙的民族都是弱小的,迁徙的民族往往都首先具备一种谦恭的品德。而在迁徙过程中是险象繁生的,要在险象繁生中绝地生存,又决定了这个民族是坚韧的、顽强的、勇敢的和智慧、聪颖的。唯有坚韧顽强才能克服一切困难,唯有勇敢无畏才能战胜一切,而唯有智慧聪颖才能破解一切。如果不坚韧、顽强,我们湘西就不会如此繁衍壮大了。如果不勇敢无畏,我们湘西早就被历代王朝剿灭了。如果不智慧聪颖,我们湘西就没有如此灿烂辉煌的文明。

图片

“娘”的素描画像

我们湘西土家族祖先远赴东南沿海抗倭、赶走了倭寇,我们苗族祖先远西征东征抗英抗日,都是勇敢无畏、坚韧顽强、智慧聪颖的最好体现。在战争中,你怕死、怕苦、不会打仗,都注定失败和灭亡。同时,我们又是质朴善良和团结的。一个民族如果不质朴善良,都心如蛇鼠,自相残杀就灭绝了。一个民族不抱团取暖、相濡以沫,也早被人蚕食而尽了。所以,质朴善良和团结也是我们湘西人的特征。我们湘西的建筑就可以看出我们的一些性格特征。土家族和苗族的房子大多数都是一个寨子几十户上百户人家只隔着屋檐和阳沟围着、连着建在一起的,那就是报团取暖、相互照应的团结象征。当然,我们湘西人还有一种特别的性格特征,那就是浪漫和诗意。这种浪漫和诗意是刻在骨子、融进血液里的。我们湘西民间那么多民风浪漫的节日,就是最好的例证。土家族的茅古斯、摆手舞、六月六、嗮龙谷、山歌会,苗族的赶秋、跳马、边边场、挑葱会、四月八等等都是应接不暇的浪漫、醉人心魄的诗意。

至于湘西文化的魅力,那也不是一句几句话所能概括的,也不是一部书几部书所能写透的。湘西文化博大到无所不有,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间民族文化、自然地理文化,应有尽有。红色文化如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文化如抗倭抗英、抗美援朝和老司城、土司王朝,民间民族文化如各种民间节日,自然地理文化如张家界武陵源、凤凰古城等等,都是中国和世界的文化标高与地标,不然武陵源不会获得联合国世界自然遗产、老司城不会获得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但我最为自豪的还是我们自然地理文化绝世无双的美丽、是我们民族民间文化的神奇浪漫、是我们历史文化的深厚与辉煌,因为这是走遍天下都觉得没有人能与我们比的。所以,我常常不自觉地对人家说:“哎呀,你这个地方的山水跟我湘西的山水相差太远了!无数一个人家不如我们湘西好!”

4

“对张家界,我除了感恩还是感恩”

记者:您在张家界工作了整整13年,张家界对您来说,有着怎样的人生意义?您对张家界的父老乡亲有着怎样的情感?

彭学明:是的,我在张家界工作了整整13年。这是我青春年华最美好的13年。是我人生驿站最闪光的13年。是我事业辉煌最灿烂的13年。从26岁到39岁,我人生最好的年华、最美的记忆、最刻骨铭心的爱恋都留在了这里。

图片

彭学明在张家界日报社工作时期的照片

人生有多少个13年,人生又有几个13年的青春?在张家界的青春13年里,我由一个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文学青年成长为一名蜚声全国的著名作家,我在文坛上至今还广有影响、深入人心的作品很多都是在张家界完成的,比如《湘西女人》《庄稼地里的老母亲》《住进城来的老母亲》《跳舞的手》《鼓舞》《祖先歌舞》《阳光》《流水》《冬天》《我们的风景》《踏花花》《唱歌的扎染》《秋收散板》等等。那真是我创作的丰产期和高产期啊!

张家界的每一寸土地都是诗和歌,都可以让我产生灵感、让我文思泉涌。文学的成长也带来了我人生的成长,我由湖南省政协委员成长为全国人大代表,而且做了两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当全国人大代表期间,我在张家界市人大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国率先开办了全国人大代表接待日,每个月在张家界市人大坐班三天,接待群众来访,更多地了解了社情民意,更多地认识了时代、社会和人间,那是多大的人生财富啊!所以,我对张家界市充满了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感情,是张家界的父老乡亲无私地培养了我,是张家界这片土地全心地成就了我!

没有张家界,就没有我彭学明。没有张家界的父老乡亲,就没有我彭学明今天的一切。我这是真心话,是肺腑之言。想想看,我是湘西一个穷山沟走出来的年轻人,没有任何背景,却能够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没有张家界父老乡亲的无私,我怎么能够当选?我至今还不知道我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时,与我素昧平生的时任市委组织部干部科负责人的龚明汉、朱用文二人和时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燕伯雄、时任市委书记的萧征龙是怎样举荐我的。所以,我怎么能不对张家界充满感情和爱呢!对张家界,我除了爱还是爱;除了感恩还是感恩;除了自豪还是自豪!对此,我想借掌上张家界,向张家界的父老乡亲表达一个游子深深的谢意和敬意。

5

“如果时光倒流,我愿再次回家安家”

记者:您曾经在张家界日报工作过一段时间,您和报社的老同事,有哪些方面印象挺深的故事?从事编辑工作,对于您走出湘西、达到现在的高度,具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彭学明:张家界日报工作的时光,是我最快乐的时光,也是我最如鱼得水的时光。在《娘》一书里,我写到了调进张家界的经过。最初是朋友介绍去永定区委宣传部,时任区委宣传部长的刘曙华立马派人去我工作的保靖县考察了我,但是因为保靖县当时要培养我不肯放人,居然拒绝接待考察的人。但这让我对张家界有了更强烈的渴望,于是我给张家界日报写了一封信,表达了想去张家界工作的愿望,信被时任张家界日报社长的钟以田和总编向永新看到后,一致同意将我调入,保靖县看我调离的决心坚决,也成全了我的心愿,于是,我就有了到张家界日报与大家共事的机会。

那时报社刚创办不久,报社很年轻,报社的编辑记者都很年轻,很多都是青春年少、意气风华的快乐单身汉。我们都住在报社办公楼里的一层楼,常常是一起买菜做饭,一起“打平伙”。还一起逛街、看电影录像、踏青、野炊。没有任何筋筋绊绊和小心思。我们还常常上已经结婚了的年轻同事家里吃饭,向永新、周怀立、尹业清、熊云云、周和平、龚建军、张世炎、肖成菊、庹三明、吴旻、朱永桂家,我们都是蹭饭常客。后来换了熊仁先社长,卢晓珊等骨干也调入了报社,报社条件改善,我们在北门幼儿园和凤湾有了两栋宿舍楼,我们这些年轻人也都结婚成家了,还是一样的相互上家里吃饭喝酒聊天,甚至还经常不请自到地跑到熊仁先社长和卢晓珊社长家里吃饭聊天,那感情真个是纯!真就没有一点利益上的小心思和小纠葛!张家界报社工作时纯真的人性、人情,是我至今还念念不忘的。

工作上,我也是得心应手、如鱼得水。当时,我主持副刊,是副刊编辑。我要开一个“梦中乡土”同题擂台赛,报社领导立马给经费给版面,把这个同题擂台赛开展得轰轰烈烈,做了一年。我要做一个“文学接力跑”,我只开了一句头“太阳从山尖尖上升起”,第一个作者就接着这句写一篇文章,第二个作者就接着第一个作者作品的最后一句作为开篇新写一篇文章,第三个作者接着第二个作者的作品最后一句写第三篇文章,如此往复,轰轰烈烈地地又开展了一年。我还在每期副刊开设了“人生寄语大奖赛”、开设了“名家荟萃”栏目,都引起了强烈反响。特别“名家荟萃”栏目,我约的全是全国各地的著名作家的作品,给他们开的稿费是千字百元,在那时的报纸副刊,可谓是全国独此一家!可见报社的领导是多么有慧眼、有气度、有情怀!

这些文学栏目和活动,不但得到了报社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更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不但张家界的作者踊跃赐稿,全省甚至全国的作者都踊跃赐稿,张家界的企业家也给了我大力支持帮助,几个活动和栏目得到了永定区纤维板厂、桑植县猕猴桃饮料厂、祥龙国际酒店、溇水漂流公司的友情赞助,那个时候的企业情怀是令人感动的。真的得感谢张家界日报的领导和同事们,给了我一个大展宏图的舞台、一个施展才干的勇武之地,给了锻炼的机会、成长的空间和飞翔的翅膀。假如我是千里马,张家界日报的领导就是伯乐和后盾,张家界日报的同事就是人梯和知己。

图片

彭学明走进中央电视台《故事里的中国》栏目

至于这个编辑记者生涯,对我走出湘西、达到现在的高度有什么影响,我想最大的影响就是,我这个编辑记者生涯打开了我更广阔的视野,让我认识了更多的人,经历更多的事,了解了更多的社会,可以说,我是在张家界日报由一个人看见了一群人和一代人几代人,由一个村庄看到了更多的村庄和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看到了人间、看到了时代、看到了现实、看到了未来,我由此积淀了人生、积累了经验,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思想,从而得到了锻炼、得到了成长。我如今在中国作家协会创立的“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到人民中去职业道德教育与文学社会服务实践”、“中国一日——中国作家在行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等一些文学品牌及一系列采风采访活动,都得益于张家界日报时的锻炼成长和舞台实战。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再想回到张家界工作,回到咱们的张家界日报社,回家!安家!

6

“我会给世人呈现一个连神仙都向往的湘西”

记者:您用一篇篇精美的文学作品再次向世界推介了湘西,社会上有说法称您是自沈从文之后新的湘西代言人,您怎么看这个称号?是荣誉还是符号与标签?在您未来的写作中,还会不会有张家界或者湘西的创作故事?未来,您将以什么方式继续向世人推介和呈现这一片土地?讲述怎样的中国湘西、怎样的中国湘西故事?

彭学明:我很高兴父老乡亲们给我的这个湘西代言人称号。这是家乡的认可、肯定、激励和鼓励,难能可贵。一个人要得到外界认同很容易,因为外界并不知道你的深浅和底细,而家乡要认同你太难,因为家乡对你太知根底、太熟悉,所以,家乡能够认同我,我很开心和幸福。

这让我想起了湘西自治州委州政府因为《娘》一书给我母亲在湘西文化广场竖起的一座雕像,想起了我从小生长的小山村给我母亲在村口立的一块碑文。这说明了家乡父老乡亲对《娘》这部作品的认同和喜爱。所以,我得到了家乡的爱、呵护、护佑和馈赠,我万分荣幸,无力以报,只能更加努力地爱家乡、写家乡,就像我曾经在《我的湘西》自序里所说的,要毕其一生向全世界夸耀我的湘西、我的家乡。

图片

彭学明接受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采访

的确,我的作品一直没有离开过我的湘西,我几乎所有的文字都为湘西而写的,即便写到其它地方,我的文字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流向湘西,把湘西作为参照落进笔墨。一想到湘西,我的文字就是活的。因为,我的情感、我的心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湘西。湘西不但是我的梦,更是我的心。岁月可以白了我的头发,却带不走我爱湘西的心。所以,我会一直写湘西、永远写湘西。湘西永恒,文字永生。我以前写湘西更多的是散文样式,今后更多可能是小说、诗歌、散文、纪实文学,甚至影视,多方面呈现,而且已经在陆续呈现。

图片

十八洞村民做书模

我的报告文学《人间正是艳阳天——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的故事》也反响强烈、一直畅销,中央电视台影响深远的《故事里的中国》第一季,《人间正是艳阳天》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的13部优秀作品之一完美收官。中央电视台在2019年大年初一黄金晚点八点——十一点播出了这部书的专访。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还携带着这部书边朗读其中的片段边走进了十八洞村。

现在,我正以长篇小说形式写《爹》,这是一部向湘西和张家界父辈致敬的一部作品,起笔五六年了,因为工作太忙,一直耽误下来,今年肯定会呈现在世人面前。世人已经看到了“娘”这样一个集天下女性化身为一身的湘西女性,我期待世人也同样看到一个和一群感动世人的湘西男性。同时,我也将会把《娘》改编为电影和电视连续剧,以电影和电视连续剧的方式再一次呈现母亲这个湘西女性、呈现湘西大地、呈现湘西人民。这是无数读者的期待,这些年有许多影视公司找我,要我自己把《娘》改编成电影电视,因为我实在抽不出完整的时间而耽误和搁置了,辜负了亿万爱《娘》的读者们。同时,我已经收集了大量湘西和张家界的人文历史素材和当下素材,准备以纪实散文的形式,写一部厚重的湘西的前世今生。那绝对是一个最生动火热的湘西、最美好迷人的湘西,是一个连神仙都会向往的湘西。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