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时间 : 2021-10-09
分享到:
数年前,朋友送我一块未琢之玉。号通天玉,说是鸿蒙之际,女娲补天遗落之石。我顺势也附会说,此石后经数亿年演化,颇通灵性,因产自郴州临武通天山,故称之为“通灵宝玉”,有好事者曹氏雪芹,一把辛酸泪,将这荒唐之事,敷衍成旷世奇书《石头记》,又名《红楼梦》。朋友闻之拊掌大笑,妙哉,奇哉!
辛丑桂月,友人晓达及硕男,邀我上通天山,不为寻玉而来,而是在半山腰中,观瞻一座暂不为世人所知的梧桐书院。
我喜书院,尤其喜爱参观那些名重一时,偏于一隅,人才倍出的书院。本世纪初,我去梅州参加全国文学院长会议。会议隙间,我便邀上二三好友,专门踏访梅州的东山书院,书院虽偏于客家居住的梅州,但近现代许多如雷贯耳的名家赫然入目。黄遵宪,丘逢甲,叶剑英,肖向荣,曾宪梓……等,均承霑这座小小书院阳光雨露。我久久盘桓书院,虽无奇景异物,但耳边犹闻书声朗朗,尤其是那些巳被摩娑得斑驳陆离的课桌,让我想起莘莘学子晨曦暮霭的课读与诵咏。
这次来寻访的通天山中的梧桐书院,原以为书院是掩映于一片梧桐树中,当我们沿着弯弯山道,越过山门之后,豁然开朗,平旷之地,一座白墙青瓦的湘南民居建筑,立现眼中。书院的后山,不见梧桐,而全是密密匝匝的红枫,只是今年秋来的迟,酷阳之下的枫叶,只有点点黄红闪烁。
梧桐书院就包裹在这枫叶初红之中,让通天山有了岳麓山的意味。照壁横陈,正书梧桐书院,反书崇学厚文,见贤思齐。而五个单体的慈贤堂,乡贤堂,聚贤堂,晋贤堂,礼贤堂相互勾连,浑为一体,极具传统建筑特色。
夕阳西下,当天地苍茫一色时,山风飘飘,只有在这个的时候,你面对梧桐书院,就会涌起一种肃穆的感觉。照实说,在经济居入高位的时刻,郴州及临武的一帮有识之士,在政府的支持下,在早已荒废的遗址上,庚续历史的文脉,把传统与现代无缝衔接。短短几年的时间,让占地36亩,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梧桐书院,拔地而起。
我曾经在岳麓山爱晚亭的一次集会中说过,如果说有过蔡黄之葬的岳麓山为湖湘革命的血脉,则岳麓书院堪为湖湘的文脉。岳麓书院始建于宋代,积蓄几百年的力量,到近现代出现井喷式人才集群迸发!思想的形成,文化的积淀,人才的出现,中国古代书院,无不展现出这种共同的文化现象。
暮色四合,通天山把寂静留给梧桐书院。在这寂寥之际,更使你思接千里,不能自已。
梧桐书院始建于汉代,初盛于唐宋,明清鼎盛,而近现代弦歌不绝,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废弃。但翻开临武史册,但凡才俊志士,莫不与此交集。以明代曾朝节为代表的临武贤者,让梧桐书院声名鹊起。这就不能不让人感慨,旧时的书院,的确是人才的集散地,犹以硕儒名师传教一处,堪为一方学子的福祉。梧桐书院的乡贤堂,就为学子,明礼部尚书,廉官曾朝节塑像,而整座堂宇,有近百尊石塑半身像,均为临武史载的历代乡贤,凭吊先贤,追慕先贤,俨然为梧桐书院庄严的课件。他们高扬是国学的旗帜,化无形为有形,一砖一石,都饱含历史的记忆,一碑一壁,都穿越历史的风云。在书院,构建者的精心设计,处处都呈现国学的印记。楼宇壮阔,是厚重历史的承载,学堂生机,是深厚文化的支撑。
一夜无话。当第二天红日跃上通天山顶时,和临武的一群校长们共同探讨中华文化的伟力时,我不能不动情说,首先我们有必要读懂身处的梧桐书院。由近及远,由今到古,我们就更能体会,文化自信,何其箴言?
[责编:陈普庄]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