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评论

烟尘掩盖不了的赤诚——读杨丹散文《沈家大屋随想》

来源:娄底晚报 梁文武   时间 : 2021-09-28

 

分享到:

  当一位作者,满心赤诚,眉里眼里都是党,那么,她无论走到哪里,身上熠熠生辉的标签必定只有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杨丹老师即如此。

  习惯性地翻阅湖南日报的湘江周刊,杨丹老师的《沈家大屋随想》印入眼帘,读者不仅为作者对党的赤诚湿了双眼,更为文章的时空跨度之大叹为观止,读者所感觉到的是她作为党员的母性,一如党啊亲爱的妈妈所唱。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在时光的流转中,总会有一些足迹被岁月的烟尘所掩盖。”是的,足迹是容易被烟尘掩盖,但是共产党人对土地和劳苦大众的赤诚是没有任何东西所掩盖得了的。

  毛泽东等革命领袖在沈家大屋确定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杨丹的话语是,暴动也是一门艺术,带血的艺术!革命者对党的赤诚都是用血和汗铸就的。毛泽东本来可以安享天伦之乐,却把唯一健康的儿子毛岸英送去了朝鲜战场,化为一缕青烟,永远留在异国他乡。那一刻,所有的华夏儿女都流泪了。

  而《沈家大屋随想》给人的感觉,是超越了这种疼痛,给读者以空旷与悠远,让人忘记伤痛,记住辉煌!对沈家大屋的评价,杨丹是这样写到的:如果说秋收暴动是一幅美妙的杰作,那么沈家大屋会议就如同艺术家创作前的精细构思,是指导暴动胜利进行的基石。

  为此,沈家大屋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地位昭然若揭。写沈家大屋其实是一个冷门,因为,沈家大屋的这段历史如山花烂漫时的一股清流,容易在世人眼中如青烟般散去。但是,沈家大屋在湖南长沙,那么身为湖南人的杨丹和我们又如何能让它散去呢?不能的,也不会的,杨丹的这篇散文就是佐证。

  杨丹的散文读过很多篇了,其风格自成一派,有古朴拙雅,有稳重谦和,还有缥缈与旷古,让人深深为其文笔所陶醉。而此篇更有难得的大气与浓郁,彰显和平年代革命者的情怀。而文章的时空交错,因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几次会议融合为一体,黎平和沈家大屋,仅仅从文字和地域上理解,相差十万八千里,可对中国革命影响深远的几次会议,却又如项链一样把几颗珍珠串到了一起,在历史上形成整体。杨丹用一只生花妙笔描绘这段历史的壮阔,因为沈家大屋会议,是可以和八七会议平起平坐的。

  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八七会议只开了一天,许多问题只能浅谈辄止,沈家大屋会议在某种意义上是八七会议的继续和深化,既承上启下,又具突破和引领的作用。可以想见,让曾经备受冷落的沈家大屋浮出水面,是杨丹做此文的初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杨丹祖籍湘西,湘西是沈从文的故乡,这篇《沈家大屋随想》中精灵般的文字也不能说是空穴来风了啊!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