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评论

从衡岳湘水到西部之西

来源:尹朝晖   时间 : 2021-09-07

 

分享到:

  ——写在《甘建华地理诗选》出版之际

  

  一

  作为诗人的甘建华,早在20世纪80年代求学大西北时,就投身于轰轰烈烈的中国大学生诗歌运动。作为青海高原上第一个大学生诗歌社团湟水河的扛旗者,从那时起,现代新诗就嵌入了他的生命基因,带着一个湘人的血液温度,终于衍生出“西部之西”(The West of China's West)的文学版图。

  近几年,我也徘徊在诗歌圈的外围打酱油,见识了诗歌界的一些是非深浅。对建华兄的诗名,慢慢地有所了解。特别是经过他的极力举荐与精心运作,台湾《创世纪》《台客诗刊》《华文现代诗》3家诗刊,相继集体推出我们衡阳诗人和湖南诗人的作品,深化和拓展了他的“衡岳湘水”,实在是功不可没。而我有幸三番皆忝列其中,也是深感与有荣焉。

  所以,那天他和我微信语音,谈起他的地理诗选即将出版,约我写几句话,从资历和自知之明的角度,我是十分惶恐的;从对他本人和诗歌的内心情感上,则是开心乐意的。

  在目前湖南文化界和文学界,甘建华算得上是一个名声响亮、值得尊敬的人物。而他的影响甚至远及海内外,这有许多报刊发表其诗文为证,亦有不少海外华文诗人、评论家撰写其诗评为证。

  早年间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建华兄写出了许多令人血脉贲张的深度报道,结集《天下好人》《铁血之剑》两本书,成为国内各大学新闻院系的研究对象,二三十名顶尖级专家学者发表评析文章,结集为《第三层表达》;作为衡阳为数不多的中国作协会员,他着眼于湖湘文化尤其是衡阳地方文化的研究和写作,同时钟情于第二故乡青海柴达木盆地的散文创作与文史发掘,为两地做了许多文化普及与推广工作,先后获得全国冰心散文奖、丝路散文奖、四川散文奖、吴伯箫散文奖、中华铁人文学奖等各种奖项。

  初次结识建华兄,是在二十多年前,我刚刚招聘到南岳区委宣传部。他那次来南岳采访,我陪他吃早餐,他站在凤凰宾馆下楼的台阶上,透过镜片光俯视着大堂内的我,把我压抑得一路无话。后来因为工作和文学的关系,与他多有接触和关注,慢慢地熟络起来。特别是他作为一个党报记者,始终保持着学生时代就萌生的良知,以新闻形式传播正义,还天下人以公道和清白。

  从这两个层面而言,建华兄在衡阳、湖南乃至全国新闻界、文学界的影响,颇为后学如我所歆羡。

  二

  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建华兄是一名地理学者,源于“西部之西”和“衡岳湘水”两个地理名词。前者是他无中生有的虚构与独创,后者是他进一步地深化与拓展,因而被中国地理学会招为会员,据说也是中国作协会员中目前唯一的中国地理学会会员。2018年11月1日,他的母校青海师范大学聘任他为地理学客座教授,据说在其母系成立60多年来,至今还是唯一的一个毕业生获此荣耀。

  “西部之西”是他一部同名小说的名字,却有着地理学上的明确界限。在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之间,从盆地中部北缘的大柴旦出发,沿G315(西宁-喀什)茶卡-茫崖段,从鱼卡、南八仙北上冷湖,再折而往西,直指老茫崖、油砂山、花土沟和阿拉尔草地,最终到达与新疆接壤的依吞布拉格。再返回从尕斯库勒湖、茫崖大坂,沿S303(格尔木-花土沟)东行,穿过甘森、那棱格勒河、乌图美仁,到达戈壁新城格尔木,从G3011(原G215,甘肃柳园-格尔木)经盆地腹心达布逊湖,回到原点大柴旦镇,整整一个大圈绕下来,约为1500公里。它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油气田分布图”大体一致,建华兄与他的父亲曾在此“我为祖国献石油”。

  “衡岳湘水”其实就是南岳衡山和湘江流域,具体说来,就是衡阳15310平方公里的大地山河。“衡湘”最初见于东晋罗含《湘中记》(又称《湘中山水记》),这是衡阳最早的文学作品。历代名家包括唐人郎士元、韩愈,南宋杨万里,元代欧阳玄、张昱、郑泽,明季李贽、徐霞客、高珩,晚清罗典、王万澍、曾熙、彭维新,近现代齐白石、罗庸、吴宓、冯友兰等,均有诗文称道,山水因名诗而增辉,诗因名山水而流传。建华兄曾请大诗人洛夫先生题写“衡岳湘水”四字,拟编辑、出品一套“衡岳湘水丛书”。

  对于建华兄来说,这两个地方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因为,他的胞衣罐子埋在衡岳湘水,他的青春热血洒在西部之西。它们联系着他成长脐带的母性土地,抚育了他的少年莽撞、青春激情和中年建勋。

  千百年来,老祖宗留下浩如烟海的诗歌,包含着丰富的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譬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敕勒歌》),等等,这些流传千古的名句,分别描写了地理学科中的天气物候、地形河流、自然景观等相关知识。

  建华兄的睿智与胸襟,是把一个地理学人的智性与诗人的血性结合,从“衡山之南”到“四海八荒”,从泉湖、界牌、福严寺、茅洞桥,到冷湖、茶卡、德令哈、乌图美仁,行万里路,见万个人,真正实现了诗与远方的深度融合,拓展了一个文化学者的诗性主张。譬如《荞麦皁九章》其一:“村口那排葳蕤的树木/就像大宅门的屏风/不易看透族人的心事/一步步走近/心里悸动不宁/泪花迷离中/似乎触及澎湃的血脉”。又如《花土沟的梦》:“繁华褪尽后的落寞/伴我一天天老去/相信依然有一双大眼睛/眺望着通往西部之西/这条世界上最孤独的公路”。明显可见,建华兄在扩大自己文化版图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放大自己,放大诗歌的格局。

  看得出,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亦是孤独的。

  三

  著名湘籍作家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一文中说:“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该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这句话后来成了寻根派文学一面迎风招展的大纛,它也深刻地影响了当时尚在湟水河畔寒窗苦读的建华兄。

  树有根,人亦有根,建华兄的根,就是家乡茅洞桥的根。“树们一直宁静地长在那儿/一棵是香樟/另两棵也是香樟/几蔸棕榈,一树桃花/三五株女贞/橙子和柚子/春深处依然金黄欲坠/柞树的刺去掉后/就是一杆笔直的秤/也是祖父传奇的一生”(《村口》)。他一口气为家乡写了20首诗,不仅老宅“门前橘花的馨香”,“弥漫了整个山冲”,圆柏、菖蒲、胡葱、油桐、番椒等,都成了他的爱与乡愁。在“衡岳湘水”“衡山之南”“茅洞桥记”的大量篇幅中,他站在乡村和城市的两个维度,对现代文明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审视,对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能否和谐共生展开深度思考。

  对于遥远而偏僻的柴达木盆地,那片倾注了三代石油人为之抛洒热血和汗水的土地,建华兄用了大量的精力和篇幅,去挚爱、描摹、歌颂和缅怀。“二十二年后的夏日之晨/再度面对赛什腾山/一幅巨大的中国水墨写意画/泪水模糊的双眼/在世界上日照时间最长的地方/曝光了一张情感的底片”(《回到冷湖》)。我觉得,不管是诗歌,还是其他的文学样式,人类关心的是什么,我们的文学怎样去介入和干预,就是人类命运的共同话题。

  尤其是“奇人志异”“浙中之旅”“衡岳湘水”辑中的一些诗,建华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和传统文化集大成者,怀有高山仰止的敬意和“青藤门下走狗”式的谦卑。在徐霞客、龚自珍的雕塑和苏东坡的墓前,他都曾扎扎实实地磕拜三记响头。《青藤书屋》中的“何从乞浆食”“忍饥月下独徘徊”,尽管非常节制地声明先贤“徐渭不在”,却把四百余年后一个湖湘晚辈的虔诚与心酸写得淋漓尽致,从而更加确立起他们遗世独立的文人形象。

  建华兄用诗歌回答了三个终极性哲学命题: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同时,准确生动地再现自然山水,并与世道人情共同作用于诗歌风格,回答了地理学的三个核心问题: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它意味着什么?

  四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每天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作为曾经身为新闻工作者的诗人建华兄,依然保持着敏锐的反应能力并表达干预力。对于台海局势、香港今昔、巴黎圣母院大火、叙利亚四十八小时停火、十三村征文等事件,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建华兄便有热气腾腾的诗歌给予响应。读《台湾清水断崖》《香港尖沙咀一瞥》《巴黎圣母院》《中国男足》等诗,让我很容易联想其平时微信中的笑谑:“我不在江湖,但江湖仍有我的传说。”

  对于享誉世界华文诗坛洛夫先生的离去,父亲含冤死于祁连山中的诗人痖弦,被北京副市长吴晗轻慢的文学家沈从文,拒吃山珍野味并痛斥当道的大画家韩美林,为历史作记而饱受争议的女作家方方,摇摇晃晃的脑瘫女诗人余秀华,建华兄均以极度推崇和悲悯之心,用诗歌表达他的良心尺度,用诗歌“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用诗歌摒弃和反讽着传统的文人相轻。

  作为诗人的建华兄,从来没有沉溺于个人的小情绪中,就像著名诗人黄亚洲所说,他的“阅历丰富、眼界开阔,这些都是诗人必要的修为”。他曾经用新闻传播正义和良知,他现在用诗歌广播博爱和温暖。

  行文至此,“瞬间泪目”。有些痛,是物理碰撞的外部生成;有些痛,是情动于衷的自然散发。之于建华兄的地理诗,亦如是。

  万法无差别,融解即同归。每一个诗人,他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写出来的诗歌一定千差万别。一首好的诗歌,一定是带着感性的诗歌,一定是带着智性的诗歌,而一首出类拔萃的诗歌,应该是赋予神性光辉的诗歌。

  在这里,我要引用《孟子·尽心下》的一段话:“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我等凡夫俗子,倘若攀比乐正子,一生追随缪斯之神,穷尽一生可得善信美之一二,可谓足已。神性之光辉,永远在高处照亮我们,沐浴我们,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从茅洞桥到花土沟,再从西部之西到衡岳湘水,乃至于四海八荒,既是地理之旅,亦是诗歌之旅,更是精神之旅。

  与建华兄共勉,顿首。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