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湘军动态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湘军动态

谭谈:一江诗情入洞庭

来源:长沙晚报   时间 : 2021-06-11

 

分享到:

  微风细雨里,我又来到了汩罗江边。

  这条江不大,也不长。在华夏大地的江河阵列里,它本该排不上名,挂不上号。流经区区三个县域,全长只不过200多公里。然而,一江诗情,却让它在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里,声名显赫。江边耸立着两座诗坛高峰。江的平江段,卧一座杜甫墓;江的汩罗段,立一座屈子祠……台湾诗人余光中,把这条江,称颂为“蓝墨水的上游”!每一个中国人,自然都能体会到,何曰“蓝墨水”,何曰“上游”。

  记得我第一次走近这条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一场风暴刚刚过去,屈子祠在这场风暴里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风暴过后,汩罗人决心对这座古祠进行修缮。当时,我供职的《湖南日报》文艺部的领导闻讯后,派我前往采访,向社会发出积极的信息。那时,交通不发达,到屈子祠,极其不便,从长沙坐火车到一个小站,下车后,要步行十几里山路,才能到达。我们走近时,只见这座威名显赫的古祠,正委屈地躲在一排木架子里,接受维修工匠们的敲敲打打。在当地友人的陪同下,我踏访了古祠的里里外外……就这样,爱国诗人屈原和这座汨罗江边的屈子祠,从此深入我的心灵。回长沙后,我写的新闻稿件发在《湖南日报》上,总觉得言犹未尽,又写了散文《汨水情滔滔》,发在1980年第3期的《文艺生活》上。

  此后,华夏大地改革开放的春风越吹越烈。汩罗江水更是激情澎湃了。2005年5月,汩罗人民在屈子祠前,举办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规模宏大的国际龙舟节。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议程:祭祀屈原。主事者请来余光中、李元洛、韩少功、陈亚先和我,代表两岸的文化人,来祭拜这位中华历史上的伟大诗人。那一刻,庄严的鼓乐声中,一种对这位诗圣的崇敬之情,蓦地在胸中奔涌……

  又是好几年过去。为走访、考察现代湖湘文艺名家的故居,我又一次走到了这条江边。当时,我们列出要考察的20位名家故居,竟有三位的故居,在这条江边。有从延安走出的文学大家康濯,有《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和她的妹妹——著名电影艺术家白杨。康(濯)老,曾长期主政、耕耘湖南文艺界,对八十年代文学湘军的崛起,起了重要的作用。我们这批后来者,十分感念他、崇敬他。《青春之歌》,是我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她领我走进迷人的文学王国。也正巧,1983年1月,《花城》杂志举办笔会,邀请湖南的莫应丰、韩少功、水运宪和我等几位作家参加。那天,我们从长沙坐了十来个小时的火车,到达广州。走下火车,就看到站台上,《花城》杂志的主编范汉生,领着一位身穿羽绒服、裏着头巾的胖胖的女人朝我们走来。老范对我们说:“杨沫大姐来接你们了。”这使我们很意外,也很感动。”大姐,您来接我们,我们受不了呀!”莫应丰握着杨沫的手说。“我先到了,来接接老乡,应该的,应该的。”杨沫大姐一句平平淡淡的话,更让我们感到十分的温暖和亲切。此后,我们一起到深圳、珠海采风。珠海市委鼓动杨沫大姐到珠海定居,并为她提供了一套住所。杨沫就在这处住所里,完成了她的长篇小说《芳菲之歌》的写作……

  那些天,我们考察组的几位作家、画家和摄影家,在这条江边寻觅了好几天,康濯故居已消失在岁月的烟尘里了。杨沫、白杨的故居,己经改建为一座学校了。用另一种形式,传承着这对文艺姊妹的精神。学校里专门设立了杨沫、白杨的纪念馆。向故乡的乡亲和后来者展示她们为中国文学、中国艺术做出的突出贡献。

  上世纪八十年代,湖南的文学界着实火过一把。经过一场风暴的洗礼,一些或下放工矿、或插队农村的作家和知青,纷纷拿起笔来,抒发心中的情感。于是,一批带着泥土的芳香和油渍印记的作品,闯入文坛,给文坛注入一股新风。一时间,一个个冲击波极大的湖南作家的作品,搅动了中国文坛。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全国六部作品,湖南就占了两部:莫应丰的《将军吟》和古华的《芙蓉镇》。第一届中篇小说奖,全国十五部作品获奖,湖南又占了两部:叶蔚林的《没有航标的河流》和孙健忠的《甜甜的刺莓》。第二届中篇小说奖,全国二十部作品获奖,湖南又有两部作品获奖。第一届至第九届全国短篇小说奖,届届有湖南作家的作品获奖。且多是青年作家。于是,一个“文学湘军”的口号,就在社会上喊出来了。此后,又衍生出这个湘军、那个湘军来……记得当年《光明日报》在报道湖南青年作家队伍时,做过这样的描述:这个省在全国有影响的青年作家有二三十人,在全省有影响的青年作家有两三百人,在地级以上发表作品的青年作者,有二三千人。面对这个情况,为了激励青年作家的创作,省作家协会设立了青年文学奖。规定每年一次,每届一人。但考虑到当时全省青年作家的拥挤情况,决定第一届奖励三人,第二届奖励两人,第三届后,每届一人。这次,获第一、二、三届青年文学奖的韩少功、彭见明、蔡测海、何立伟、刘舰平全都来了。一晃四十年过去。无情的岁月,收走了我们中的一些作家。为此,一年中有一半时间定居在汨罗江边的韩少功提议,把尚健在的当年那批获奖者,邀到一起聚一聚。这个极妙的主意,得到了汩罗市党政领导和汩罗的文学朋友的热情支持。当年获全国大奖的七位健在者都来了,只是一头青丝变华发。

  次日,雨停了,天蓝了。注满新水的汨罗江,浩浩荡荡向前流去。这是一条文学之江、一条诗歌之江。它从诗的源头流来,又向诗意的远方流去!

  致敬,诗意的汨罗江!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