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湘军动态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湘军动态

邓宏顺:袁隆平和他的农民徒弟

来源:原载《名人传记》和《雪峰文化》   时间 : 2021-05-23

 

分享到:

  世人皆知袁隆平是世界级大科学家,但他几十年来一直关爱着他的一位农民徒弟却鲜为人知。我有机会采访过他这位农民徒弟,文质连跟我讲述了一串他们师徒之间的动人故事……

(中为袁隆平,右为文质连)

  奖给文质连一块最大的哈蜜瓜

  1973年正月,地处雪峰山区罗子山下的辰溪县黄溪口公社老街村,还是年味浓浓的寒冷天气。樱桃花还刚在大山上撒落些红白,沅水河边上古老的岸柳还没吐出一丝青绿,但干部们一年的工作已经早早地拉开了序幕。

  这天,身材微胖公社米书记来找文质连谈话,说要派文质连去省科院学习。当时,文质连妻子正身怀有孕,大女儿又还小,家里本是离不开他,但好学上进的文质连,还是把家里的事稍作些安排,就把这个家丢给了妻子,自己背上行囊按领导要求赶往省城,去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任务。他当时做梦也没有想到,他这一去会成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助手。

  正好是元霄节这一天,他赶到了省农科院,分配到水稻雄性不育协作组。当天,袁隆平就来看望他。袁隆平和他握手时,他还不知道袁隆平何许人也,只是亲切地叫他“老师”。袁隆平也没说“欢迎你”之类的客气话,而是面带笑容,风趣地说:“小文啊,你分到我这个组里来就背时了,我这里搞的不是大田栽培,而是搞科研,要吃很多苦,又还要时时动脑筋,你能行吗?”

  文质连瞧着面前这位脸额黑瘦而精力充沛的老师说:“你干什么,我就跟着你干什么。你看我是吃不得苦的人么!就是拉犁又如何呢?”当时,文质连听这位老师说话这么直白,还以为自己遇到一位不好相处的老师呢,回话也就很硬。

  原来,袁隆平是故意先摆困难,给文质连一个“见面礼”,考考他,没有想到他的答复让袁隆平非常满意。他微笑着点点头,暗暗喜欢上了这一身蛮劲的农民小伙子。

  当时,杂交水稻才育成不育系,恢复系和保持系正处科研的紧张阶段。第二天,袁隆平就把文质连带到田头,把5亩试验田的田间操作交给文质连负责,袁隆平主要是来田间进行观察和记载。文质连在黄溪口一带就是有名的种田能手,听老师说这是科研试验田,就更加精耕细作起来。袁隆平看了他弄出来的试验田,暗暗高兴自己有了这样一把好助手。

  杂交水稻的科研过程中,有一道重要而具体的工序,就是人工杂交,即用镊子把雄花粉插入雌花内,也就是把恢复系的花粉插入不充系的颖壳,使颖壳受粉。授粉的日子,袁隆平和其他几位老师就头顶烈日,从早晨8点下田,一直在泥田水里要干到11点。文质连见袁老师那样认真,那样辛苦,也就跟着袁老师学授粉,心想好为袁老师减轻些负担。一直做农活的文质连没想到自己粗手笨脚,一开始既坐不习惯屁股下的独脚凳,也用不惯那把精细的小镊子。但他聪明好学,不怕苦,不怕累,又有耐心,不久,就干得得心应手了。袁隆平见他进步那样快,就常常用很满意的微笑来表示对他的夸奖。

  为了加快杂交水稻的研究进程,科研基地春、夏季在长沙,秋季在南宁,冬季在海南。袁隆平不论在长沙,在南宁或者在海南,都喜欢把这位得力的农民助手文质连带在身边。

  在南宁秋繁的日子,袁隆平要去新疆一段时间,走之前,袁隆平跟文质连说:“我从新疆回来,你们每人要交三千粒种籽。”

  过了些日子,袁隆平从新疆回来,一下飞机就往田间赶。他仔细看了记载,也没有当场表扬谁,只是内心非常兴奋。这让文质连心里忐忑不安,生怕袁隆平对他的工作不满意。没想到,袁隆平从田间回到屋子里就捧出一只从新疆带回的大哈蜜瓜放在桌上,切成一瓣一瓣的,然后跟在场的人笑着说:“今天我要论功行赏!”

  大家正要猜他有何物行赏时,他将最大的一瓣西瓜捧起来递给文质连说:“小文,你的工作完成得最好,他们都只完成任务的百分八十,而你超额完成了三千六百粒种子任务,应该给你记头功!第一块大哈蜜瓜奖给你!”

  文质连在老师们面前受宠若惊,一下子变得拘束起来,接过那瓣哈蜜瓜不知如何是好。文质连后来回忆这次奖赏时,仍是感慨万千。

  让文质连当第一个保管杂交稻种的人

  1974年下半年宣布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当时制出来的种子仅仅十二斤。袁隆平点名要文质连保管这十二斤种子,说要让他当第一个保管杂交水稻种子的人。

  世界上种植水稻的历史之悠久、面积之广大是人所共知的,在水稻种植的长河中,杂交稻的研制成功,无疑是人类文明史上一大了不起的进步。当时,杂交稻的种子比金刚石还珍贵数倍,是全世界的无价之宝!很多外国客人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想方设法要买到杂交稻种,但是,当时只能给他们看看,无论他们出多高的价钱也不能出卖。这让文质连越来越感到袁隆平对他的信任。科技成果最终当然要属于全人类,这十二斤种子也终将为全世界人民吃饭问题带来福音,但当时只属于中国,袁隆平只交给文质连保管。

  全国各地得知这一喜讯,也都迫不及待地想弄到这一良种,有的通过国务院开出介绍信,有的通过科学院开出介绍信来要种子。文质连看到这些介绍信很为难,但袁隆平把这件事交给了他去办。他把有的省给半斤,有的省给四两,有的地方只能给几粒。文质连回忆当时的情况说:“那时可不同现在搞金钱美女攻关,不行就是不行!就是攻关的来,我这个人他们也攻不进!我如果不负责任,我就对不起袁老师!”

  后来,就是从文质连手里出去的这十二斤杂交稻种子像星火一般燎原,引起了世界的绿色革命。袁隆平把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文质连,可想而知,他对这位农民徒弟是何等信任。难怪直到今天,他还一直惦记、关怀着文质连。

  让文质连坐飞机试试味

  文质连跟袁隆平学徒的日子里,全国杂交水稻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过两次。袁隆平每次参加会议都带上文质连。在会上,当中央领导与袁隆平握手时,袁隆平总要把文质连拉到自己面前跟领导介绍说:“他是我现在的主要助手之一,文质连同志。”因此,这位地道农民出身的文质连就跟着袁隆平握过不少大领导的手。

  1974年底,袁隆平领着文质连他们一行离开海南返回长沙,有关方面只能按级别给袁隆平买飞机票,文质连他们是学员,只能坐轮船过海,再坐火车。但要起程时,袁隆平拿着飞机票找到袁隆平说:“小文,你坐飞机去,我坐轮船。”那时坐飞机没有现在这么严格的检票,更没有身份证要核对。

  文质连说:“袁老师,你这是为什么?”

  袁隆平亲切地笑笑说:“飞机我常坐,你是农民,难得有机会坐一次。你去试试味儿。”

  文质连那时年轻,想着坐在飞机上看下面的田地房屋会是什么样子,高兴得心里怦怦直跳,也的确很想坐一次飞机,就问袁隆平:“袁老师,那坐飞机要注意些什么事呢?”

  袁隆平告诉他:“你听安排就是。空姐们推着车子送糖来,你不要讲面子,你可以多要点放在手里,耳根发痛时你就嚼一粒糖。”

  文质连有生以来第一次坐上了飞机,至今也还是他人生中唯一次坐飞机。我们谈到此事时,文质连激动得从他的红皮日记本里取出那张他珍藏了多年的飞机票。票面虽已发黄,但文质连一看到这张飞机票就两眼发亮,仿佛又回到了当时的情景。

  把起家镊子给文质连作纪念

  从海南飞回长沙后,文质连收到家乡领导的多次来信,说家乡急需他回去推广杂交水稻。文质连想,自己是领导送来的,既然领导要他回去,他怎么好拒绝呢?拿着一沓信去找袁隆平。袁隆平看完信后,依依不舍地说:“小文,不知怎么的,我有这种预感。说句老实话,我只想让你长期留在我身边工作。”

  文质连说:“袁老师,我回去后,一定不忘您这几年跟我说过的话,一定在家乡为推广杂交水稻尽我最大的努力。”

  袁隆平深情地看着文质连,看着这位跟着自己两年多的农民弟子,想起他踏踏实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想起他就要离开自己回到农村,眼眶有些潮润起来。

  1975年4月的一天,湖南省水稻研究所专为文质连开了欢送会,会上给文质连颁发了一张奖状。

  文质连即将离开袁隆平回到家乡的前天晚上,袁隆平拉着他的手在院子里林荫道上散步,说了很多勉劢的话。在一棵樟树下,袁隆平突然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样东西递给文质连说:“小文,我要送你一样珍贵的礼物!”文质连想不出是什么珍贵的礼物。袁隆平将他那把授粉的镊子递给了文质连说:“小文,这把镊子是我搞杂交水稻的起家镊子。它跟随我多年,从开始研究杂交稻到杂交稻的研制成功,我用的就是这把镊子。这把镊子什么人我都舍不得送,今天我要送给你作个纪念!”

  文质连激动得含泪收下。他明白,这是袁老师送给他的一件特殊厚礼。

  文质连回家后一直将这把镊子保存在自己家中。有一年沅水河涨了大洪水,家里东西被洪水冲走了不少,但是这把镊子他仍保管得好好的。

 

  一封深情的书信

  文质连虽然回到了家乡,但是,袁隆平一直记着他,1982年国务院颁发灿型杂交水稻发明特别奖时,袁隆平仍没有忘记给文质连寄一份。文质连至今仍保存着奖金汇票的存根。

  文质连回家后也不忘记袁隆平的嘱托,不负家乡领导对他的期望,他想方设法克服家庭困难,致力于县内外推广杂交水稻。他巡回在家乡的村村寨寨给农民上技术课,传授杂交稻制种和栽培技术,共培养了四千多名农民技术员,使他的家乡成了全省乃至全国推广杂交水稻最快的地方。

  十多年之后的1988年元月,文质连想念袁隆平,他带了腊肉和年糍从家乡起程去省城长沙拜见老师。找到袁隆平家门时天已很晚了,门卫见文质连是一副老农民的样子却不让他进去。文质连和门卫吵了起来。文质连说:“你不让我进去可以,你去请袁老师出来,如果他不愿意见我,我连夜就赶路回去!”

  门卫见他把话说这个份上,就只好把袁隆平请出来辨认,看这个乡下佬到底是个什么人。

  袁隆平走出来 ,还在老远就认出了文质连。他大步走过来,拉住文质连的手说:“老文啊,你终于来了,好想你哩。”那亲热程度,弄得门卫很不好意思。

  这时,袁隆平正在接受新华社、中央电台、电视台和省里的一些报刊的记者们采访。袁隆平拉着文质连的手,当着众多记者,仍像当年那样亲密无间地拍着文质连的肩膀说:“这位就是原来跟我搞杂交水稻研究的主要助手之一,辰溪的老文,文质连,我的同事。”

  分别十多年了,袁老师对他还么好,文质连激动得哭了。

  记者们全都看着文质连了,文质连又激动又惭愧。

  这天,袁隆平本是约好要陪记者去吃饭的,一见文质连来了,袁隆平临时改变了主意,他跟记者们说:“要单独陪文质连吃饭。”

  袁隆平把文质连带到自己家里,师徒俩推心置腹谈了很多。当文质连说自己回到家乡担任党支部书记,为推广稻作了很多工作,还为当地农民提供不少科技致富信息时,袁隆平非常高兴。

  师徒俩谈到家事时,袁隆平就问起文质连的家庭情况,文质连总是说家里一切都好。

  直到1992年文质连再去看袁隆平时,袁隆平问起文质连的大女儿现在情况怎么样时,才让文质连很不好受,因为大女儿的生活很艰难。她本来读书成绩很好,但文质连在给袁隆平当助手时,家里缺帮手,为了让爸爸更好地在外面工作,本该读书的大女儿只得放弃学业,给妈妈当助手,照顾年幼的弟妹和分担家务。提起这件事,文质连难免内心愧疚,因为,在他跟袁隆平搞杂交水稻研究时,大女儿也在为这一伟大事业做出牺牲。大女儿因为没有读什么书,嫁在农村,家庭生活困苦。

  袁隆平深有感慨地说:“一项科研的成功是多么不容易啊!”

  文质连要离开袁隆平家的那天早晨,袁隆郑重其事地把一个大信封交给文质连,文质连不知袁隆平这是什么意思。袁隆平说:“老文,你带着这封信去找找当地领导吧。”

  文质连在火车上看了这封信,信是这样写的:

 

 

辰溪县政府:

贵县文质连同志,在70年代是我的主要助手之一,在杂交水稻的制种、高产栽培和推广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因而被光荣地评为省劳动模范。现在有两件关于文质连的事,希望你们给予特殊照顾。

一、根据他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以及身体和年龄,我以为他完全能胜任国家的农业技术干部,因此,建议您们吸收他为国家干部,从而能更好地发挥他的作用。

二、根据国家对有贡献的科技人员的优惠政策,希望您们能解决他子女就业问题,以解除他的后顾之忧,为国家作更多的贡献。

以上建议,望予大力支持为盼!

           此致

敬礼!

               袁隆平

               1992·4·28

  遗憾的是,文质连拿着这封信去找领导时,连家门都进不了,当时他气得眼泪汪汪,和袁隆平的人格相比,面对这些领导的作派,他已无话可说。

  后来,文质连再去看望袁隆平时,只要袁隆平问到他家里情况,他总是说一切都好。他想,不给这样的大科学家添任何麻烦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徒弟!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