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评论

经验之上的现代心性儒学的开掘——读阎真长篇小说《沧浪之水》

来源:湖南日报 袁姣素   时间 : 2021-03-19

 

分享到:

  阳春三月,阎真的四部长篇力作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再版,其中《沧浪之水》已经有一百多个版次,销量突破百万册,可见读者对这部作品的喜爱。

  新时期以来,作家们致力于新的社会文明与思想蜕变,在文学的道路上记录真实的时代,铭刻深切的印记,呈现出时代性的温爱与忧愁。比如贾平凹的《秦腔》,以振聋发聩的时代诘问体现乡村图景的迫切现实等。而阎真的《沧浪之水》更融合个人感官经验,洞见了时代背景下的道德形态与生命终极的追问。

  从创新性的整体意义上看,《沧浪之水》以遵从内心的真情叙事来体现现代长篇小说的经典性综合元素,在文化形态与人格塑造上有着高度的自省与自觉,充分地把池大为这个知识分子与现代儒学融为一体,发掘出小说艺术的精神导向、人性观照。

  主人公池大为在社会进程的发展中是有着个性和思想的。深受儒学熏染的池大为,他的道德理想时常与父辈的追求交融在一起,在现实的社会中屡屡碰壁。他的抱负与志向在“无欲则刚”中眼看要灰飞烟灭,在他敬重的晏老师的点拨下,池大为终于放下内心的清高,决心“杀死过去的自己”,成为了权力中的圈内人。而耐人寻味的是,在故事发展的尾声中,池大为在官场中如鱼得水,却隐隐流露出心无皈依的茫然与无奈。他在父亲坟前烧毁了《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是忏悔还是召唤?那种复杂的情愫冲击着他内心的隐痛,价值与信念失守的懊悔,都体现出深刻的警世意味。

  无疑,《沧浪之水》有着宏大叙事的气场与魄力,更是理性精神的思维过渡。站在道德价值的尺度考量,池大为最后的放手一搏,并没有完全泯灭内心的道德和良知,他的内心还是希望做个现代型的“包拯”的,只是再美好的初衷也难逃社会染缸与规则的命运。如此,池大为的内心隐痛就能够被理解了,屈子情结成为他的束缚,但他却又学不来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淡泊超然。池大为从坚守的防线溃败,到寻求精神支撑的矛盾纠葛,酝酿的是一场矛盾的“精神僭越”。其哲学意味与深刻内里,在现实主义的河流中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美学经验。

  在人物塑造的细节上,阎真是用“情”至深的。比如池大为第一次到省卫生厅报到的时候,见到马厅长,因为知识分子的那份自尊并没有迫不及待地跟他打招呼,倒是马垂章主动喊了他一声“小池”。这让池大为心里有了震动。多年未见,堂堂的厅长大人居然还记得他这个小人物,感动之余又会让人觉得,这轻轻一声“小池”背后给予他的期待。而因性格使然,池大为的感动封存在他内心,很难在嘴上表达。丁小槐人性递进式的各种片段镜头的特写,以及点到即止的心理摹写都展示了小说中巨大的细节能量,点睛传神,催熟灵魂,达到了引人入胜的共鸣效果,让真实更为真实。

  在小说的真实性问题的阐述中,阎真更在乎人的感性与理性之间的矛盾冲突,直面“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彰显真情叙事的魅力风采。

  与现代心性儒学不同的是,阎真虽然追崇中国传统文化的道统,却更关注以个体心性精神在个体与社会中的无奈性与无力性。就比如池大为的初心与价值信念的坍塌,一切的发生都不是由他本人把控的,而是在必然的过程中。

  诚然,阎真风格的真情叙事与哲性意味是富有个性魅力的,既基于传统又创新传统,通过一系列人物的演绎,成功地塑造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与心灵蜕变,展现出生命追随的终极意义与安宁回归,同时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风起云涌和社会变革。在文学的审美路径上,《沧浪之水》中表现的另一类知识分子无论是“回到文学本身”,还是重返现实的河流,其中所折射出的艺术光芒都有着特别的意味与灿然的亮色。

  (《沧浪之水》 阎真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