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讯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新闻资讯>湖湘文讯

脱贫攻坚文艺创作的常德答卷

来源:常德日报 徐志雄   时间 : 2021-03-09

 

分享到:

  常德日报3月8日讯 (记者 徐志雄) 翻开人类文明史,每一次的社会进步,必然伴随与催生文化艺术的繁荣。换句话而言,伟大历史实践,永远是艺术创造的源头活水,也是催生优秀文艺作品的重要原动力。

  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那么,忠实地纪录、艺术地呈现这一场改变中国人民命运的伟大胜利,成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

  为人民放歌、为时代喝彩。一段时间以来,文艺工作者们用真情书写脱贫攻坚这一伟大实践,创作出了众多以脱贫攻坚为题材的文艺作品。涉及文学、音乐、曲艺、戏剧、书画、摄影、影视作品等多种文艺门类,可谓精品众多,亮点不断。

  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在常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常德市文联组织开展脱贫攻坚主题文艺创作,鼓励发动全市文艺家协会、广大文艺家深入扶贫点村,采访当地老百姓和扶贫干部,了解脱贫攻坚工作,记录典型,倾情创作,用敏锐的意识和饱满的激情,定格脱贫攻坚战场一个又一个的动人瞬间,递交了一份属于常德文艺界的优秀答卷。

  文学样本凸显文化力量

  半年的采风,辗转3万余公里行程,先后400余人调查采访,精炼成24万字的报告文学。2017年,常德公安作家李万军的长篇报告文学《因为信仰》刊发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期刊《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用朴实无华的文笔和生动翔实的材料为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共产党员的形象,透过石门县薛家村扶贫人物王新法诠释了共产党员的信仰。

  随后,近百家国家级及地方纸媒、网站、公众号转载,在文学评论界和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纷纷称赞该书“是一本体现精准扶贫方法路径的指导书,是一曲新时期以来转业军人精忠报国的赞歌,是一部反映普通共产党员坚持信仰的全纪实。”李万军用他的纸笔与言行,发出了撼动山河的信仰之问。作品不仅为石门县薛家村代了言、扶了贫,也成为近年来文艺界涌现出的一个智力与文学扶贫典范。

  这一时期,常德关于脱贫攻坚主题的文学创作开始频繁涌现。特别是一些骨干作家创作产生的全国性影响,深受业界好评。

  当稚嫩的生命面对现实的窘境,孩子们的表现是胆怯无能,还是勇敢坚韧?2018年,临澧农民作家宋庆莲用儿童小说《天空飘来一列火车》给出了精彩的回答:“生活的磨砺,亦能唤醒埋藏在他们心中的无畏和英雄主义。战胜苦难并穿越苦难的孩子,心中就会升起一轮光明的太阳。”

  这部讲述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农村留守孩子的童年生活和成长境遇的优秀作品,荣获2018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选题。书中孩子们怀着爱、梦想和希望不屈地成长,长成自信而有胆识,智慧而有力量的模样,深受全国小读者的喜爱。

  “关于脱贫攻坚的文学表现不能局限于工作本身,要跳出常规思维,结合各自的行业特点,拓宽写作视野。”2019年,石门小说作家刘少一的小说《穿越》发表在《啄木鸟》杂志。小说借一只公鸡引发的两个农户的矛盾,书写人民警察如何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的故事。全篇只字没提脱贫攻坚,写的却是警察的治安扶贫,扶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小说构思精巧,引人思考,于2020年被选入中国作协选编的扶贫攻坚优秀文学作品合集《易地记》。

  “诗人应拥抱时代,不能当旁观者。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脱贫攻坚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面前,诗人岂能缺位?”2020年10月,常德诗人周碧华作为湖南诗歌界的唯一代表,受邀参加了《诗刊》社在江西横峰举办的全国脱贫攻坚诗歌创作高峰论坛,他呼吁,“诗人应有拥抱时代的火热情怀。”

  在湘鄂边界的石门县子良镇陈家湾村,周碧华不仅用情用心扶贫,而且以诗人的敏感捕捉脱贫攻坚战中的细节。2020年,他创作的组诗《陈家湾纪事》,从一户人家切入,以扶贫工作的基本步骤来呈现全貌,用细节让一个高大上的主题变得真实可亲。诗作发表在《诗刊》,又被选入《中国当代文学》,在全国引起反响。

  与此同时,常德以各区县(市)文联为阵地,脱贫攻坚文学创作呈现强劲态势。石门县文联在《九澧》上开辟“扶贫故事”专栏,刊登文学作品30余篇,展现了脱贫攻坚成果,反映新时代石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历程和精神风貌。澧县文联在《城头山文学》开辟“扶贫答卷”“双铺村行”专栏;津市文联在《兰草》上开辟脱贫攻坚专栏“津市故事”;汉寿县文联在“汉寿文艺”微信公众号上刊发扶贫专题文艺作品,其中一期以诗歌《烂泥湖的菊花开了》为题,记录了该县岩汪湖镇烂泥湖村脱贫攻坚事迹;临澧文联和作协组织作家深入刻木山、合口、停弦、太浮等乡镇采风,在《澧兰》杂志上年发表了关于脱贫攻坚的各类文学作品20余件。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市创作的脱贫攻坚文学作品上千件。

  艺术创作彰显时代精神

  “我是扶贫队员王惠芳,点村就在太青山长岭岗,去年‘五评’‘四看’‘搞调研’,确定扶贫对象张木匠。送他鸡仔五十双,不知养得怎么样,现在去看张木匠,顺便送他大惊喜,祝他振作重起航!” 2020年6月,澧县民间艺人刘静、雷长春将一曲诙谐生动的鼓盆歌《扶贫佳话》,唱到了中国曲艺艺术专业最高殿堂——中国曲艺牡丹奖赛场,并成功征服评委,获得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入围奖。

  作为流行于湘西北地区的一种古老的说唱艺术,鼓盆歌通俗易懂,深受当地老百姓喜爱。《扶贫佳话》以扶贫故事为题材,由澧县文化馆李志民、郭方忠、龚朝阳于2017年创作,前后在各大小舞台、茶社演出近百场,获得观众掌声喝彩声无数。

  一时间,用现实题材表现宏大主题,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要表达方式。更多的常德艺术家开始以真实的扶贫故事为原型,以点带面,讴歌千千万万的扶贫干部。

  “从扶贫工作队驻地到最远的农户,路程超过20公里陡峭的山路,交通工具根本无法进入,来回徒步10个多小时,每天几万步,对张忠富来说是家常便饭。”2020年,听了石门县南北镇金河村扶贫干部张忠富“76个红手印”的故事,常德曲艺家协会瞿琼将它写进了歌词,与作曲家李明、金珊创作了歌曲《路》。歌曲讲述了张忠富带领金河村百姓在平均海拔1200米的高山上修通一条长达19公里的“天路”背后的苦与乐。作品获湖南省第五届文化馆(站)业务技能竞赛声乐类二等奖、常德市首届艺术节舞台艺术类活动一等奖。

  以同一人物为原型、由常德市歌舞剧院创作的歌剧《那条路》,用全新的舞台表演形式,向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工作者致敬,同样在常德市首届艺术节大放光彩。这部整合了常德多位艺术匠人的智慧和力量的小歌剧,恰好在“全国扶贫日”前夕首演,作品用真心、真情、真爱征服现场,看哭了不少观众。

  作为全国有名的“戏窝子”,常德戏剧界在脱贫攻坚创作中更是表现不俗。其中以鼎城区扶贫干部事迹为原型创作的花鼓戏《七里坳》、以澧县城头山镇詹家岗村脱贫攻坚事迹为原型创作的荆河戏《花开詹家岗》,两者都是精心打磨的大型现代戏,颇受观众好评。此外,还有小戏《兰江渡》《不许掉队》《名誉村长》《山茶花开》及话剧《热血老兵》等,均为脱贫攻坚戏剧创作中的佳作。

  在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常德市美术工作者用画笔描绘党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历史创举和感人故事,创作了一批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2020年9月,在省文联主办,省美协、省画院、省美术馆承办的“决胜脱贫在今朝、丹青共筑中国梦”大型美术作品展上,我市有左波《走向》雕塑、李子章《印记》油画等7件作品入选,其中廖云《收割机进村来》油画获评优秀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全市广大摄影家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主动作为。他们时常深入基层,把镜头对准扶贫企业、帮扶干部、移民新村,捕捉和定格日渐美丽的乡村中张张笑脸,以影像记录脱贫攻坚丰硕成果,呈现小康生活幸福瞬间,表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仅2020年就创作出摄影作品近2000幅(组),优秀及获奖作品近500幅(组),在各级媒体发表作品近1000幅(组)。其中,石门摄影家杨昌伟、林朝志 、杨禹豪创作的《爱在远方》获得国家扶贫办举办的“全国扶贫微视频大赛”最佳作品奖。

  这是时代精神在文化层面的生动折射,也是常德文艺工作者在时代大潮中用心吟唱的动人乐章。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