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评论

《守望》中的政治叙事与 “民间” 因素

来源:湖南日报 雷霖   时间 : 2020-12-04

 

分享到:

  《守望》是江月卫最新出版的扶贫题材小说,也是湖南省“梦圆2020”主题文学征文活动的获奖作品;他以自己的扶贫经历为基础,书写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下,天井侗寨的贫困户们学会创业、摆脱贫困的故事。

  这部小说将精准扶贫这种由国家主导的政治实践,放置在侗族乡村人伦关系中,建构起一种内在的乡村欲望动力学,从而让社会变革以乡村社会传统可以接纳的形态出现,使乡村成为政治实践的主体,焕发出巨大的生命活力。

  政治叙事与乡村经济伦理

  小说在叙事结构上的最重要特征,就是以张天益这个“外来者”进入天井寨领导精准扶贫开篇,描写他动员组织村民实现脱贫的全过程。

  “外来者”张天益与天井寨天然隔膜,这使他要把“政策”“文件”贯彻到天井寨里去变得困难。张天益要召开一场达到人数的贫困户投票会都几乎不可能。而投票会最后得以成功进行,归功于广播里结尾的那句话“不去会后悔”,它与张天益鼓囊囊的包一起带给村民强烈心理暗示,激发他们对金钱的渴求。

  村民把投票会误作分钱会的心理错置既是张天益打开工作场面的前奏,又是他继续推进工作的依归。由此张天益将利益优先、追求实效和好处均沾的乡村经济伦理运用自如。接下来几度浮沉的养猪扶贫事业,以及他在朋友圈帮卖天井寨土特产,都是将乡村经济伦理与国家政策结合、实现政策的在地化和落地化的表现。

  小说中村民上访保张事件便是例证。他们上访的理由:他是个好干部,带我们搞养猪场,老百姓得了实惠;他不当经理,公司就会垮,我们就会血本无归。张天益似的人物是国家权力下沉到地方的保证。

  政治叙事与乡村交往伦理

  李红光是小说中不很起眼的人物,但在中国乡村的政治实践中却是必不可少的人物,因为他最懂得乡村社会的内在逻辑,尤其是乡村的交往伦理。这种伦理由一整套仪式、观念和风俗组成。李红光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顺应交往伦理法则,因势利导。所以喝酒不仅是李红光的生活方式,也是他的工作方式。侗族社会人际交往的亲密性,使得彼此只要借助共同的媒介如酒,就能很快建立起信任和双方的价值认同。

  李红光正是靠喝酒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借助村民的信仰去排解纠纷。如赵铁男不肯搬迁牛栏猪圈影响公路改造,他抓住赵铁男迷信风水与命理,凭藉自己通晓五行之说的优势,用令人信服的解释让赵铁男毫不犹豫地挪了地方。这种方式是传统侗族社会解决纠纷的一种,虽然好笑,但很有效。

  总之,不管是李红光还是张天益,扶贫工作的开展总是尽可能地与侗族社会的人际交往伦理同步,并借这种伦理的力量推动政策步步深入。

  政治叙事与乡村精神伦理

  这里的乡村精神伦理指的是乡村的权威性资源,以及这种资源所产生的精神效应。《守望》中的寨佬便是侗族社会精神伦理的体现物。文中他出现的次数不多,但都在关键的场合:一是带村民去市里上访保张天益;二是动员村民修通往风箱口的路;三是号召村民铺电线。这几件事都关乎天井寨扶贫的成功与失败,和村民的生计与未来。寨佬作为侗族社会的权威性资源,并不拥有单独处置任何村民的权力,他所拥有的权力是公权力,是全体村民给予的,代表的是大家的意志。因此他的作用主要在于统摄村民的精神。

  正是通过对这三重伦理的利用,张天益的扶贫才得以成功。国家的每一项乡村政治实践,一方面必须有政策和执政者的强大保障与推动,另一方面又必须有效顺用乡村的民间伦理形态,从内部激活乡村的主体性,乡村政治实践才能成功。在当前国家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背景下,《守望》这种整合“民间”因素的政治叙事提供了某种经验和启示。

  (《守望》 江月卫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