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湘军动态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湘军动态

吴双英:哑江里倒映的生命悲欢和人性之美

来源:湖南作家网   时间 : 2020-11-26

 

分享到:

  中秋过后一个秋雨绵绵的日子,我翻开了《哑江》这本书,天蓝色的封面上,压的是白色的枝叶和黄色小人组成的剪纸画,清新淡雅的格调和这天气很配。书名“哑江”和儿童及鸭子组成的金黄色剪纸画面自然衔接在一起,为画面增添了一抹暖色,也铺垫了这本书的总基调。彭湖的书是适合慢慢来品的。和很多文学作品不一样,“哑江”里湘南苗寨长卷般的风情画,饱含人世沧桑、令人唏嘘感叹的哑江人的故事,以田傻子为代表的一代苗族少年的成长,还有哑江附近的山脉、树林组成的自然美景,为哑江涂上了一层绚丽的色彩。哑江最神奇的是蜿蜒在天边的青蛇。青蛇总是在傍晚时分出现,在人们合上窗户把一窗黄昏关在窗外之前,在人们内心惶惑、精神无所依托需要寻找慰藉和信心的时候,青蛇就出现了。青蛇是什么?是哑江,还是天边的那一片青天?是哑江土地上的一切生命,还是地上的神明、心中的信仰,或其他什么?

  青蛇就像哑江一般,贯穿故事始末,成为哑江人除哑江之外最重要的一份精神存在,它是田傻子傻乎乎形象下心里的善和对别人的成全,是刘树对亲情的深深眷念,是九儿对爱情的追寻和执念,是张寻对父亲离去的深深的痛,是赵校长和向天歌为哑江教育念兹在兹、倾尽所有的奉献。青蛇就是长存在哑江人心中的美好生活。花儿摘了会再开,父母离去了孩子还是要长大,爱人不在了阿礼还是守护着对爱情最完整美好的回忆;亲人故去后的年关张寻还是露出了微笑;学校被淹了,重建后的学校虽然有些不一样,但教书育人的事业仍要薪火相传。所以,哑江人无论经历什么样的磨难,依然要寻找他们的幸福生活,一如他们相信青蛇从来没有离开过他们一样。所以整本书在悲恸的剧情里,却依然透出了生命的亮色。就像作品中田野和刘树一起培育出的那朵玉兰花,不仅有白色,还包含很多缤纷的颜色。经历了生命的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哑江人还是选择继续生活,因为生活还有别的更重要的馈赠。

  哑江这部作品可解读之处甚多,作品写了五个故事,五个家庭。每个故事既相互独立,又连缀成一个整体,构成哑江人的整体生命场景。

  第一个出场的是田野,外人看来智力有些问题的儿童,这个故事重点写田野和校霸刘树之间的冲突。这是怨憎会。就像《尘埃落定》中阿来写的傻子一样,田野不仅是乡村生活的见证者,观察者,也代表了作者的一种内视的观察和思考角度。田野真傻吗,他反应总是慢半拍,回答问题答非所问,眼睛斜视,像翻白眼,感觉是有些傻。但他其实心明如镜,大智若愚,大憨若拙。与其说是傻,不如说是憨。田野的聪明被同学们发现了,因为他雕的花最好看。他的聪明被阿礼看到了,他说聪明的田野可以帮他制造复杂的通心木锁。田野的傻是这个野蛮的地方给他冠上的歧视性称号。田野的憨,被刘爷爷看到了,所以刘爷爷是田外婆之外第一个给他鼓励、善意和呵护的人。田野的憨,表现在他执着于对美的事物的迷恋上。他发现了缤纷的花田,全学校的人都跟在他后面看;他雕出了造型各异的粉笔雕,是一个手比谁都巧的人;他还精心浇灌出几近枯死的玉兰树上的第一朵花。在他和阿礼合作成功做出了第一把木锁后,学校被淹的急难时刻,是他护住了通心木锁。田野既专注又通达的个性,在哑江其实也是少有人比的。田野无异于一个象征,一个带有哑江特色的人物符号,他以看似蒙昧、实则大智的方式,开启了解读“哑江”的第一篇,所以放到了序曲。

  第二篇写离别,刘树和他父亲的离别。由于一次行走中的疏忽掉落山崖又幸得生还,刘树身上校霸的标签被撕掉,还原成一个地地道道的留守儿童。他的父亲远走他乡,留下他和外公相依为命。生活的艰难迫使他树立起强大的自卫藩篱,并像长满了刺的刺猬一样捍卫着自己。直到深陷险境,被田野报信获救,外公带着他登门道歉,他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很多。然而最考验人的一节还在于出走多年未回家的父亲突然回家,在短暂的温存相处之后,又骤然离去。在弥补了他童年父爱缺失的巨大的空洞的同时,“父亲”这个词又给他制造了一个新的空洞。这一节写得肝肠寸断,柔肠百结。刘树对父爱的渴望,对父亲的怨憎,欢喜又忧愁,骄傲又卑怯,满足又失落,这一段心理描写特别精彩,笔者看得也是几度落泪。然而刘树对父亲最终选择了理解和宽容,释怀和面对。虽然对一个儿童而言,这样的生活过于沉重、灰暗、苍凉,但他依然毅然决然扛起了生活给他的一切,选择了坚毅向前。刘树这一形象写得很饱满。他的强大和田野的柔弱,他的穷非得已和田野的悠游自处构成了一种对比。他的留守儿童家庭比想象的更复杂、微妙和不易。哑江之哑,在于无处倾诉却又终将化解。哑江之伟大,也在于他最终以自己的能力和温暖全力化解了生活给它的一切。田野作为刘树的同龄朋友,懂得了伙伴的眼泪,并搂住了伙伴的肩膀,陪他一起前行。

  第三篇写爱情,九儿的爱情。求而不得,也是生命之苦。长得很美的九儿,不仅有容颜形体上的外在美,以致阿礼第一次见她就不敢直视,很慌乱地陷入了爱情。九儿之美,还在于她的内心的纯洁,对美天然的感悟。整个村庄,第一个预报春天信息总是她,第一个知道花开消息的也是她。九儿对他人的关爱更胜于对美的事物的关心。哑江每一户人家里的悲喜她都关心着,嘘寒问暖的,如邻家小妹一般知冷知热。而且对孩子的关心更甚于对自己命运的关心。她最喜欢的事就是跟孩子们在一起,从不跟一般的男孩约会。九儿是美好的象征,也是爱情的化身。当她喜欢上阿礼,他们之间的交往方式就是一个制锁,一个看他制锁,场景安宁,岁月静好。这个画面也充满了寓意。制锁,制造的岂止物理上的锁,还有心理上的结。“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看制锁的,岂止只是想要陪心爱的人在一起,还是要在每日的陪伴中获得解开这把锁的钥匙,走到爱人的心里去。他们的爱情是纯粹而幸福的。可是他们的爱情没有得到成全。九儿的父亲是哑江封建思想的代表,他强行干涉了九儿的恋爱自由,中断了她的爱情,最终也毁掉了她的人生。家长专制和爱情自由构成的矛盾,也是哑江之所以是哑江的原因。因为这块土地上的文明还太少,万物失声而为哑。

  第四篇,写死别,张寻和父亲的死别。不那么完美的张寻和总是那么完美的马兰较劲,却发现接受自己才是最大的完美。天天想着恶作剧、堵溪水、捍卫自己和父亲的小家、并不断惹父亲暗恋对象清清生气的张寻,与郑颜开阶段性结成了攻守同盟,但同盟很快被瓦解了,因为两人的计划都失败了。郑颜开作为一个富裕家庭出生的孩子,在这个故事中频频出现,有着墨甚多的描写,丰富了作品的层次感和社会的纵深度,为作品增添了新的视角。也帮助读者加深了对张寻和张寻家庭的理解。作为前军人、卖油条大叔、讲故事大王的张爸爸,有小镇文学家的身份,内藏英雄侠义气,却也因小镇偷盗等民间恶习,在和盗贼的搏斗中倒于血泊中。哑江之哑,在于民风不淳,在于善良正义在和邪恶凶狠对抗时,不是每次都能占到上风。英雄无用武之地。张寻寻寻觅觅,却也不得不面对独自承担生活压力的现实。好在还有郑颜开等童年伙伴给了她陪伴的温暖,向天歌等长辈乡邻给了她向上的信心和力量,让她恢复生命的活力,燃起生活的希望。

  第五篇,写生,写希望。哑江教育者向天歌和他所主持的哑江小学给哑江这块土地带来了希望。哑江诸多不幸的原因之一在于蒙昧与落后,只有开启了民智,提高了教育水平,哑江才可能不哑了。教育兴则百业兴。第一个来哑江办教育的是赵其凉校长。他考察了哑江这个地方,并兴建了哑江的第一所小学,让向天歌等哑江的孩子走进了学校,从此开始改写哑江下一代的精神风貌。有了智慧和知识的孩子完全不同了。向天歌在老校长身上看到了一种高尚的东西。是良善,是情怀,还是深厚的文化力量,不得而知,也或者只是身为哑江人的使命感。他承续了赵校长的精神,躬身笃行,让一个个想弃学或不得不弃学的孩子一个个回到了校园,回到了书声琅琅的哑江小学。这其中包括田野、刘树、张寻等故事主角。他把遭受命运各种不公待遇的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以自己的爱与包容,耐心与坚持,给了他们最大和最重要的帮助。哑江这块土地要抗拒愚昧、封建、野蛮、落后、贫穷,就要兴办教育,只有受教育者才能带来更大的改变家乡的力量。

  学校重建了,通心木锁被保存下来了,天边又出现了一条青蛇。“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将目光投向西边的山头,像曾经无数个傍晚那么庄严肃穆。望着望着,人们忽然间热泪盈眶……”青蛇是哑江人生活中一份真实又不真实的存在,是哑江人心中的图腾,是他们对于美与善的一份执念,一份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田野、刘树、九儿、张寻、向天歌,不同的哑江人共同奏响了哑江的命运交响曲,一代又一代哑江人演绎着相似又不同的尘世悲欢。这是一个发生在特定地域的乡村故事,又传递着人类共通的一些情感。在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到《尘埃落定》里悲悯情怀的延续,也能感受到《百年孤独》带给我们的魔幻色彩和淡淡寂寞。是的,哑江的生活需要改变,只有向天歌、田野这样一代又一代,生于斯长于斯的哑江人,求真向善的初心不改变,哑江的希望就不会泯灭,哑江人美好生活的愿景就有机会早日实现。

  那时,哑江如果还叫“哑江”,那也不是不会说话的哑江,而是会笑的哑江,因为“哑”字,汉语词典还有一个解释,那就是“笑声”,哑江就是一条会笑的江。那时,哑江如果不叫“哑江”了,一定会有一个更好更美的名字,让人能感受到声音、色彩和奔腾的活力,让大家更容易读懂它,走进它。那时,哑江将成为所有人心中最美的江。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