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散文

桑植醉歌

来源:彭 晖   时间 : 2020-10-20

 

分享到:

  我对桑植民歌的喜爱,似乎有点痴迷。在共青团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供职时,一次出差的途中,我缠着桑植团县委书记教我唱了一个晚上的《棒棒捶在岩板上》。这是我学会的第一首桑植民歌,教我唱歌的人的姓名我忘记了,但这首歌曲却时时萦绕在我心里。这一次,我与一些在长沙工作的桑植人和湖南省男高音歌唱家联盟等一行去桑植采风。短短四天时间,我们走了山路淌水路,穿行在民歌之乡,熏陶在民歌风中,醉酣在民歌声里。

  桑植民歌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已收集整理的山歌、小调、号子、花灯调等有2300多首。2005年桑植民歌被命名为“湖南省十大民间文化遗产”,12月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这次采风的地点是刘家坪乡、长潭坪乡和人潮溪乡。刘家坪乡是贺龙元帅当年两把菜刀闹革命的地方,也是红二方面军的诞生地和长征出发地。贺龙元帅的革命生涯,为众多革命民歌的诞生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而这些革命民歌的诞生,真实记录了桑植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最经典的一曲《马桑树儿搭灯台》,其中的两句“郎去当兵姐在家,我三五两年不得来,你个儿移花别处栽”和“你一年不来我一年等,你两年不来我两年挨,钥匙不到锁不开”,表达了桑植男人对革命的坚定和桑植女人对爱情的忠贞。

  长潭坪乡位于溇水上游。当我们的船只行驶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男高音歌唱家们再也无法抑制对这红色厚土和桑植民歌的热爱之情,一个个站在船头,你方唱罢我登台,与桑植民歌手们一路嘹亮放歌。只见那5个穿着土家族对襟衣服的男人,一个打鼓,两个敲锣,两个击拔。他们开合迎让,互相穿插,一下亮打、一下侧打,一下甩打;一会儿单击,一会儿双击,一会儿滚击。节奏时而欢快,时而诙谐,时而火爆,时而肃穆,整个演奏给人强烈的音乐美感和完美的视觉效果。

  此时,74岁的老人彭淑元已带着几十个身着白族、土家族服装的当地民歌师傅亮开了歌喉迎接我们,一首首民歌如山涧的流水哗啦啦而来。彭淑元老人精神矍铄,一只长长的旱烟袋不离手,一首山歌唱罢吸两口又一首山歌蹦出来,似乎那烟袋能够长出歌词来,她神态活泼的演唱令人忍俊不禁。

  在这里,我们更是享受到了最原始的快要濒危失传的澧水船工号子。澧水号子的唱腔分为平板、数板、快板、慢板四类。我们听到的是快板,亦称“高腔”,是深水摇橹,与急流搏击时唱的号子。号子简短有力,由一人领唱,每句后衬“嗨哟”,众合唱,为用力。“船怕号子(得)马怕鞭(哪),不怕风浪(得)高又高(哪),嗨哟……”那沉闷有力的船工号子在我们耳边交汇成一曲低沉雄壮的交响曲,展现的是一幅幅“太阳出来红满天,船工汗水湿衣衫”的劳动场面。

  在人潮溪乡,当地民歌师傅演唱的那一首首原汁原味的桑植民歌,从白天出门劳作唱到月亮下坡回家;从吵架对骂唱到十劝守法;从诙谐调侃唱到爱情开花;从春季播种唱到秋季收割;从冬季下雪唱到万物发芽……山歌成了人的影子,只要有人就会有山歌。一句也是歌,两句、三句、四句、五句、六句、七句都是歌。桑植本土的儿化音,山歌演唱中气息微弱的颤音,以及生动形象的各类衬词在桑植民歌中运用得惟妙惟肖,而文学的赋比兴手法更是运用得恰到好处,使得桑植民歌具有更加独特的艺术魅力。

  站在桑植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终于释怀桑植民歌的魅力如空气一般地存在。在这里,山上长山歌,树上结山歌,河里淌山歌,地里种山歌,锅里煮山歌,茶里泡山歌,岩缝里藏山歌。这里的人民,每个毛孔里都能冒出山歌。这里的山歌如丰收的玉米,一剥一大箩;如结荚的油菜籽,一炸滚一摞;如那阳光下的澧水河,漾满了金色的波。他们唱爱情唱幸福唱革命唱光明唱正气;他们走也唱耕也唱哭也唱怨也唱骂也唱嫁也唱,岁月磨砺了歌声,歌声圆润了生活。

  在桑植我醉了,不是醉在醇馥幽郁的包谷烧里,而是醉在原汁原味的桑植民歌声中:

  妹扯(的)猪草(外安你)要小(哇)心哪

  芭茅(的)刀快(哟咿哟)赛过针哪

  刀快(的)如若(外安你)切妹(的)手哇

  妹疼(的)皮肉(哟咿哟)哥疼心哪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