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南作家网 时间 : 2020-10-16
分享到:
本网讯(记者 陈欣) 10月16日上午,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丁晓原为湖南省第十九期中青年作家研讨班、第九期新疆作家班学员授课,授课的主题为“非虚构文学的叙事与语言”。
丁晓原作为著名文学评论家,曾多次担任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评委,主要研究报告文学和散文,出版《文化生态与报告文学》《媒体生态与现代散文》《中国报告文学三十年观察》等著作10多种,他的《文化生态视镜中的中国报告文学》获首届全国报告文学理论奖,他凭借多年的创作经历和在丰富的文学阅历,对文学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准确的把脉。
讲座现场
丁晓原讲授“非虚构文学的叙事与语言”
讲座中,丁晓原以《浦东史诗》《大国重器》《乡村国是》《为什么是深圳》等当下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为例,从非虚构、报告文学的知识谱系,叙事与非虚构文学,非虚构文学叙事之优化和非虚构文学的语言表达四个方面进行举例解读。他指出,非虚构包括了报告文学但不等于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非虚构文类中的一种主要文体重要存在着。写报告文学需要有献身精神,优秀的、读者喜欢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大多是具有现实的或历史的社会价值、或是深蕴独特而普遍的人性价值和尊重非虚构叙事艺术生成规律,注重作品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形象凸显的作品。根据文学叙写对象,表达方式和基本功能等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再现性文学样式和理性文学样式。再现性文学主要通过叙述、描写等方式,真实地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和环境等构成了这一文学类型的要素。非虚构报告文学作为叙事文学样式,其文本的基本构成与小说一样主要是叙事,只不过小说的叙事内容是基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作者根据叙事的意旨,通过虚构想象、杂取种种等手段,结构出人物、情节、场景等叙事材料。而非虚构文学的叙事生成由书写对象的实际存在而给定,作者通过深入的采访,多方的寻获,以掌握更丰富、更具体、更接近本真的材料,作品的叙事内容是基于生活面“少”于生活。是一种选择性写作。文学性作为非虚构文学的特征,这是它的题中应有之义。关键是非虚构文学的文学性怎样实现,对此言说者可能会从现场感、人物表现、结构方式、语言表达等方面加以论述。文学性的达成具有总体性的集成点。在叙事性作品中,这个集成点主要体现在作品的叙事建构这里。这一点对于非虚构文学文学性的认知和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授课老师简介:
丁晓原,文学评论家。江苏常熟理工学院教授,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纪实文学委员会副主任。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评委。主要研究报告文学和散文,出版《文化生态与报告文学》《媒体生态与现代散文》《中国报告文学三十年观察》著作10多种,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发表学术论文和评论200多篇。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