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散文

感恩遇见

来源:徐虹雨   时间 : 2020-06-12

 

分享到:

  看着日历一页页翻过,我以着宁静之心告别岁月。没有了年少挥别时光的慌乱与难堪,也没有了徒然的不舍与挽留。时光的积淀,留给我的,不仅仅是不断增长的年纪,更有一颗日渐丰盈的心。

  这份丰盈,来自尘世真善美的滋养。接触的人,遇见的事,总能让我触摸到人世间的温暖。这股温暖透过笔尖,我想告诉更多人。2018年1月18日,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我第一次走进石门县皂市镇中心学校送教小分队的故事,走进患病女孩杨帆的故事。在随后的日子里,我又多次行走在那条山路上。路,成为了隐藏在《大山里的小黑板》字里行间的一个物象:因为一场病,求学之路中断;教师义务送教上门,求学之路连通;教师送教,点燃孩子希望之火,女孩心灵之路变得亮堂;教师送教,更唤醒了更多为人师者的教育初心,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他们的职业之路走得更加坚定。这条路,是爱的长路,将皂市镇中心学校与杨帆的家紧紧连在一起。这条路,又犹如一条脐带,将山外的精彩与生命的希望,源源不断地输送给病中的女孩杨帆,给她以无限的力量支撑。这条路,更是中国教育扶贫之路的缩影,道路曲折,行走艰难,但是许许多多如杨万庆校长、胡寒松老师一样的人,不曾惮于前行,不曾惧于阻力,不曾畏于风雨,一路播撒着希望与阳光。杨帆是幸运的,我们更希望这份幸运,不再是某一个不幸学子偶遇的幸运,更是所有困难学子都能轻易把握住的幸运。在有偿补课已成风气的当下,九位教师坚持义务送教上门,他们是崇高的,我们更希望这份崇高,不再是某些优秀教师特有的精神内涵,更能成为一个行业的共同坚守。

  这份丰盈,来自文字百花园的熏陶。多年来,我已经养成一个习惯,每天都会将所遇见难忘的人与事、内心涌动的感触,植在文字的百花园里。我如一个怀旧的收藏家,珍藏着长长短短的抒怀,深深浅浅的吟唱,却不曾去想这些文字将来会开出什么样的花。2018年夏,常德市文联的刘琼华联系我,希望能为义务送教小分队写一篇长篇报告文学。那时,我心里还没有底。打开电脑,发现文字的百花园里,关于石门送教故事的文字记录,犹如拔节而出的笋,竟不知何时起,已经逐渐长成了一片林。这时,我才有信心接受这个任务。精心根植文字的过程,其实是辛苦的,一遍遍的培土,一次次的翻耕,一轮轮的推翻重来。尽管辛苦,我却十分喜欢这特有的“耕读”生活,心怀欢喜,采摘一路上美好的遇见、感人的片段,晾晒成一串串文字,挂在记忆的枝头。不问收获,自有收获。

  这份丰盈,更来自尚学古民风的浸润。常德曾为荆楚之地、蛮荒之所,古称“武陵蛮夷郡”,但在尚学民风的浸润下,沅澧大地,书院兴盛,书香四溢。有史可查、常德境内最早的书院,便是建于我的家乡——古澧州、今澧县的文山书院,这也是全国现已查到的唐代49所书院之一。文山书院比全国四大书院之首的岳麓书院,还早了一百年以上。文山书院始建于城南仙眠洲上,那里曾是唐代诗人李群玉“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的读书之所。李群玉字文山,澧州人,“居住沅湘,崇师屈宋”,其诗有着屈原、宋玉的风骨。文山书院前后经历了大约400年。儿时,仙眠洲一带曾是我从家到小学学堂的必经之地。直到成年后,才知晓年幼的自己曾经是多么幸运,一次次亲近一位诗人的故里,一遍遍踏寻一所书院的历史,尽管那时不曾有所感悟,但是一定有什么,如空气一般,为我沐浴。时至今日,仙眠洲高楼林立,“文山”踪迹难寻,但是,我们仍能在清末民初澧州文人周春华为文山书院撰写的一幅楹联里,看见它的盛况:“漠地拥高台,过仙洲第二滩,平分片席吟风月;晚唐多秀才,读石室五千卷,别有新诗上相台。”除了文山书院,我的家乡还曾有澧阳书院、溪东书院、车渚书院、学殖书院、延光书院、道溪书院、怀德书院、崇实书院等。澧县如此,常德其他县市也同样具有不少书院。清代著名政治家、学者、湖湘经世学派创始人陶澍曾主讲澧阳书院,并为书院留有一联:“台接囊萤,如车武子方称学者;池临洗墨,看范希文何等秀才。”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时曾在澧州求学,“效囊萤于早岁,诵读弥勤”,断齑划粥,挥毫泼墨,终成大器。人们为纪念范公并激励后人,为他洗笔清砚的池塘取名洗墨池。中学时代,我家搬迁,从仙眠洲附近搬迁至洗墨池居委会,这又是何其的幸运,李群玉的诗韵与洗墨池的文脉,共同给我最好的浸润。如今,陶澍曾讲学的“澧阳书院”成为了现代学堂,更名为“澧县第一中学”。名称在变,不变的是继承中华民族崇尚知识的优良传统、吮吸范公书墨清香、仿效车公囊萤之风的治学精神。中学时代,我家就坐落在澧县第一中学老城墙根下。每年春季,老城墙上都爬满迎春花。等迎春花开到第六个轮回时,我离开家乡,外出求学。花儿的娇嫩喜庆,城墙的青苔斑驳,砖缝里藏着的无言故事,城墙内的朗朗书声,不远处的洗墨池塘,池塘上架起的状元桥,一次次地进入我的梦境。参加工作,回到家乡,重新解读家乡文化,惊喜地发现,原来,在常德人的心里,烙着一枚篆刻着“车胤囊萤夜读、范文正公洗墨”刻苦治学精神的“常德印”。而一次次在梦里,与我不期而遇的风景,其实就是这枚具有地域标志的“常德印”。当心怀着这枚特有的城市文化印,我更理解了皂市镇九位乡村教师送教的精神内涵,更读懂了患病女孩杨帆对知识的热切渴望,更明白了他们的故事便是尚学古风得以传承的时代表达。

  感谢您能翻开《大山里的小黑板》,在袅袅书香里,陪伴着我,追寻尚学之风,解读凡人善举,思索教育初心。我曾感动过,文字里隐藏着我的泪滴与微笑。也许,您会在某个页码某个片段里,寻找到我落泪的痕迹、微笑的声音。如此这般,便更是我与您,最好的遇见。

  感恩这份遇见。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