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湘军动态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湘军动态

梁瑞郴:劳动的桃花源

来源:《常德日报》 梁瑞郴   时间 : 2019-08-26

 

分享到:

  开船啦……上千人的吼声,在水中溅起了一片片浪花,天幕下,人影憧憧,波光粼粼。船头上,一袭麻衣的渔夫,头顶斗篷,腰缠鱼篓,将船引入了秦溪。船缓缓地滑动,裹着花草清香的夏风徐徐而来,躁闷之气瞬间消失,满船的人安静下来,听那个立在船头、操着半生不熟的桃源普通话的渔夫,解说《桃花源记》。

  立在我们这条船的渔夫,是位村姑,健康而俊秀,手脚麻利,动作敏捷,解缆,取板,起航,娴熟而充满力量。看她一招一式,立马就想起那位以捕鱼为业的武陵渔夫,只是心里禁不住一笑,武陵渔夫何时变性为女子?

  夜更暗了,船头犁开水面,竟生出一些神秘的感觉,只有那盏在船头用竹竿挑起的灯,在船的晃动和风的作用下,闪闪烁烁,告诉我们在向秘境桃花源挺进。

  我在秦溪古镇候船时,对今晚这场山水实景演出就作过种种揣想,诗意,秀美,高雅,隐逸之美,田园之美,气节之美。陶潜魏晋名士的风度,会给我们新的惊艳吧!?

  七月既望,清风徐来,只可惜没有月出东山。秦溪水面上起了薄薄江雾,轻纱般曼妙飘浮,潜入你的肌肤,竟有了凉凉的寒意,几位自以水性很好的乘客,开始不愿穿救生衣,这时也不声不响紧裹了这御寒之物。那渔夫不失时机地调侃道,这是救生衣,可不是棉衣啊!在一群人的哄笑之中,桃花源开始次第展开了它充满魅力的画卷。

  最先与眼帘相遇的是一座石拱桥,桥上蠕动隐隐约约的人影,当桥扑向你的头顶时,桥上突然发出热烈的欢迎声,不由地让船上的游客瞬间呼应,河面上回荡着一片客主互答,此乐何极的景象。

  溪水缓缓流淌,船无声地飘动,它不像桨声灯影的秦准河,也不像奇山异景的漓江水,它不像变幻莫测的九曲溪,更不像凶险刺激的猛洞河。它是人与自然最合谐的世界,它是天与地最平静的家园。

  灯光在一刹那亮起来,飘渺的迷雾中,渔猎的场景捉住了你的眼球。往来游弋,躬身撒网,飞掷鱼叉,徒手抓鱼……

  船就这样载动你的欢喜与情趣,走向桃花源的深处。每一处都是劳动的场景与生活的场景,无论是桃林中村姑的笑声,还是阡陌间农夫的嬉闹,无论是谈笑桑麻的喜悦,还是丰收载歌载舞的欢庆,无论是天沐饮露啜英的健美,还是婚嫁欢天喜地的迎娶,它将劳动所创造的美,生活所酿造的蜜一股脑搬上舞台。

  你看,秦溪两岸,占据舞台的是劳动者,牛马猪羊鸡鸭,活生生走上舞台,耕稼渔猎,原汁原味地展示。而我们敬爱的陶渊明先生,却退居后台,仅仅是多次被桃花源中人亲切称之为“小陶”,这是不是有些大不敬呢?最初听到村中人用桃源方言叫喊着“小陶来哒!”时觉得有些刺耳,心中颇有些不悦,竟敢拿陶先生开涮?渐渐地随着人们在村中奔走相告,喜悦亲切地传递情状,便觉得有一股暖流涌入胸间。渊明有幸,村民的接纳,就是对你最大的奖赏。

  魏晋名士,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最放浪形骸,最无拘无束,最自恃清高,最放逐林泉的一群。而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印辞官,归隐田园的陶潜,堪称在名节与气度上的典范。他与屈原不一样,他是自我放逐、自我回归山水田园,他载欣载奔回归田园,他觉得那是一种内心的召唤,是一种从樊笼挣脱获得解放的行动。这种解放,让他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并由此写下了许多传世久远的诗文。后世许许多多遭遇挫折、困顿人生的文人,都从他那里获取精神养料,得到人生的力量。

  桃花源,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一千多年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有多少名人雅士,为之倾倒?我从1975年第一次踏入这片土地,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叩访过它。一篇《桃花源记》让我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按图索骥,让我感觉是随陶渊明走进他躬耕的田垄,采菊的园圃,荷锄的山径,恬适的山居。随着年岁的增长,对陶渊明更深入的了解,我常常寻思,千年以降,对陶渊明的解读,总遗漏些东西?他的精神宝库中,还有那些重要的元素未能很好地发掘呢?

  船就在我漫无边际的思索中驶于终点。此时,水面开阔,灯光大亮,河岸上拥满了谢幕的演员,他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喜悦,一问,方知大多是景区内的农民,白天打理家业,晚上演出,演出的内容就是他们日常的生活场景。而且,收入增加,日子就很是桃花源了。弃船登岸,复上中巴汽车。夜深沉,偶尔闻到几声犬吠,林木掩映的幢幢民宿,仿佛能听到均匀的鼻息声。景区内民房都改造成民宿,既方便了深度游览的游客,又避免了大拆大建引发矛盾,破坏生态模式。

  车行林间,突然身边朋友问我,你觉得这场演出怎样?我不加思索地说,好哇!好哇!他的眼光中有几分疑惑、无语。我知道他的疑惑,他的无语。他的眼神分明告诉我,俗。这的确是一场俗的演出,还原先民农耕渔猎、婚姻嫁娶的日常生活,用桃源方言演绎出生活的情趣、山野的风味。如果说,旅游就是一场与美的邂逅,《桃花源记》的实景演出,将俗推向极致,全部围绕劳动展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劳动创造的美,是如此富于温度,富于生命力。劳动,其实是人类最富有形体美的舞蹈,尤其是田园的劳动,它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生命的智慧和力度得以最充分的展示。在一闪念中,一个信号撞进我的脑海。我寻找到了陶渊明精神宝库中极为珍贵的东西,劳动。陶渊明堪称中国历史上文人热爱劳动的第一人。不稼不穑,是中国文人的通病,但陶渊明辞官归田后,真正是晨兴荷锄,戴月而归,在躬耕中寻求到快乐,在归田园居诗中,他由衷赞美劳动获得幸福感,如果我们比较此前此后的许多归隐文人,不难看到,这些隐者都无疑是寄情山水,消极遁世,他们多沉湎于诗酒之中,甚至鄙视劳作,陶渊明的伟大之处,正是其投身于劳动之中,并且由衷赞美劳动。我的思绪又回到上午的秦谷游历。这条新辟的游道,沿山谷缓缓铺成,它虽无惊人之笔,但沿途展示的桃源风物,全是劳动者智慧与劳动的结晶,染布,刺绣,擂茶,豆腐,山珍,不一而足,而且表演者与游客互动,让人更铭记那些历史的符号。

  桃花源一日,消除了我的担心,尽管对某些细节的处理我还有腹诽外,它全部的构成是合理且成功的。文人雅士,你可以寻访老址,穿过桃花林,观赏古石碑,抚摸方竹群,谈笑遇仙桥,钻过渔人洞,驻足秦人田,登顶而凭吊先生,向这位不念官、不折腰的伟大诗人致敬。而大众游客呢?大可不必像高士那般,对隐逸作顶礼状,也不必追究历史深处的那些细节。你只需知道陶先生是位有气节、有理想、热爱劳动、接近农民的诗人。你可以按照现代人生活的方式,在新辟的景区中笑笑呵呵,动手动脚,体会一点劳动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劳动创造的美好与幸福。

  我不知道,景区打造者是否有意识围绕劳动创造美来设计,但我感受并发觉,桃花源处处充满劳动之美。如果说它的巨变仅仅是景区面积剧增,那将是历史的误会,只有当他找到景区之魂,才可能贯通历史与今天,才可能不愧先贤,造福今天。

  (作者系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湖南散文学会会长)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