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散文

山水为宗我为客——丙申年暮春游记

来源:蒋鸣鸣 《火花》2018年第8期(下半月刊)   时间 : 2018-09-25

 

分享到:

  应湘潭县女作家妙辉居士之邀,我们八位文学爱好者,于丙申年暮春之际,相约共赴湘潭县游历揽胜,时间一天半,并携四位画家同行写生。足迹所至,繁华集镇、阡陌田野、青山秀水、古老寺庙、名人故居,或一一呈现眼前,或深入探访寻幽揽胜,觉心襟豁然开朗,境界顿然提升。

 

 

  穿越集镇乡野

 

  队伍于县政府门前集合上车。经河口镇,沿双板桥、古塘桥、射埠至锦石乡碧泉潭。

 

  所过之处,景象生动,享受到热闹繁华与宁静安详双层情境。

 

  途径集镇,车行缓慢。卖农副产品的、衣服鞋帽的,挤满道旁,堵塞住本就狭窄的街道。人车混杂、交通不畅,为其真实写照。穿越之际,得使劲按响喇叭,躲避摩托、着五颜六色服饰的面孔黧黑且大摇大摆仿佛行走在自家田埂上的农夫村妇,三台小车亦步亦趋缓慢挪动。趁此闲暇,我饱享眼福:兜售自家出产之农人,多见其蹲守箢箕、鸡笼、农家黑色小水桶旁。箢箕要么躺放系住双足的“咯咯”啼叫母鸡,要么堆砌称斤论两的时令蔬果;鸡笼內盛嘤嘤鸣鸣的鸡雏;黑色小水桶盛满木屑和壳儿红晕的新鲜鸡蛋……他们不时抬起双目,注视路人,眼神充满期待。过客少见驻足,偶有人蹲下,经一番议价,买下物品,神闲气定离去。多数人则瞟一眼穿行而过。一时片刻挪动不了的小车、长途客车,不时从上下来一两位,看看物品、问问价格,迅疾买下。有的刚要付钱,司机探出脑袋,大声吆喝,通了,快上车!购者面露羞涩,道声对不起,便留个跨上车门的遗憾背影远逝;拖拉机喷吐着浓浓黑雾,突突突地吼叫,一会走、一会停;仅身骑摩托者,方能于男女混杂的人群、地下摊担中,弯弯扭扭地穿梭。有的上挤两三人,男女皆有,搂得紧紧的。更有横搁木板、家什等摩的,司机一手按住物品,一手“呜呜呜”发动前行;门板搁在长长的木凳上,组成了路边摊子,上躺赭黑两色为主色调的男女皮鞋布鞋塑料凉鞋。遮阳挡雨的顶棚下悬挂的并非大红灯笼,而是大红大紫或黄黄绿绿的男女外衣外裤、粉红色的女性内衣以及乳罩连衣裙等,不一而足。观者购者均有。

 

  好不容易挨挤过去,再遇见类似的集市时,便耐下性子,边缓慢行进边仔细观瞧。这一幕幕热闹繁忙景象,令我忆起以前的城市马路市场、路边摊担。它们已随城市的超常发展,被秩序井然的超市、农贸市场逐渐取代。取代马路市场与摊担的过程,虽曾伴随轻重暴力、夹杂着截然不同的声音,然终究多已成为过去式,渐渐消逝在城市扩张提速的烟云中。

 

  数不胜数的中国乡村集镇,何时能与城市同质同化呢?实难预测。至少,会有个相对长时期,也许十年,也许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我不得而知。

 

  两集镇之间,通常为秧苗迎风摇曳的农田、种满果蔬的菜地与大棚、时断时续的碧绿山坡,以及一晃而过的山塘水库等——一幅幅迎面展开、迅疾掠过的既古朴又新潮的乡村画轴。按下车窗,呼吸扑入的清新空气,让我感觉新奇舒适。我不由发问:为何多数水田里秧苗风中漾动,达数寸之高,而另有农田刚翻起新泥或农人正悠闲地撒谷播种呢?我除小时于湘北乡下老家呆过一年、年轻时下放近郊林场当过两年多知青外,这辈子多生活于喧闹小城,少有机会赴乡下体验生活,对乡村缺乏深切感受与深入了解,连一些常识也忘得差不多了。县樱鸣诗社的老韩告诉我,长出秧苗的,是两季中的早稻田;刚犁好的为一季稻(也称中稻)田。虽说“插完早稻迎五一”,有农家却不着忙,慢个半拍,故邻田秧苗已挺起腰身,自家稻田方始播种。话匣一经打开,老韩滔滔不绝:六七月份进入“双抢”旺季——收早稻、种晚稻,农家有谚:搞完“双抢”迎“八一”。而中稻呢,老韩略加沉思,说,它开播时间弹性大,从四月上旬至六七月上中旬均有,生长期也比早稻、晚稻长二三十天。各自产量如何?我细加探究。一季稻亩产约为一千四五百公斤,双季稻的每季约一千一二百公斤,产量不同。前者口感好,后者味觉略差。老韩边回答,不知不觉车已开到碧泉潭。

 

  弄清种田季节常识,也算此番下乡一大收获。

 

 

  碧泉潭水

 

  潭面甚小,约二三十平米见方。潭内层护栏为水泥砌栏,外层则由铁丝围绕护卫。手扶铁丝网,我们观赏仰慕已久的碧泉潭水。

 

  水波从潭底汩汩上涌,好似腾升的蘑菇云朵。潭水清澈见底,丝草随漾动的水纹缓缓飘荡。潭中一尾尾巴掌长游鱼,忽而晃晃荡荡地钻进水草丛里,忽而三五成群地摇头摆尾游弋出来,似怀抱闲情逸致逛超市、书店顾客。据说,每每曙光将显,泉中会涌出大量螃蟹,太阳一露脸,又遁逃的无影无踪。风清月朗之午夜时分,泉底会窜出一群柴鱼,每条重约数斤,一闻声响,便迅疾潜入潭底石穴。传说该不虚。离潭数十米处的明沟出口处,数位农人正以丝网搁于流水之下,拦截捕获来自潭中鱼虾。清嘉庆《湘潭县志》有记载:“唐天宝间,石岩中泉忽涌出,色如靛蓝,投物水中,皆成碧色。”碧泉之名自此名闻天下。

 

  清澈的碧泉潭水,自古及今,造福芸芸众生。潭水浇灌稻田,谷粒饱满,形似“桂花蕊”,曾被奉为贡粮;用潭水打出的豆腐滑腻新鲜,经久不馊;潭水养鸭,鸭蛋圆实无隙;所养之鱼,肉嫩味甜。

 

  悠然明净的碧泉潭水沿暗沟、明沟往下游缓缓流淌,连绵不绝,滋润着周边万亩农田。

 

  潭紧靠长满绿树碧草的山坡,山势高耸。泉首石壁之上,建有一亭,名曰“有本亭”。壁间镶有南宋人胡安国之子胡宏撰写的《有本亭记》和今人陈金亮先生的《重修有本亭记》两篇章。立于亭边手扶栏杆往下俯瞰,一根不锈钢水槽由泉底沿石壁朝上攀爬至顶,引甘泉上山。山上建有水厂,日夜运作不息,将纯净可口、富含多种矿物质的碧泉潭水,桶装车载,送入千家万户。我上车后发短信至朋友圈,立马收到友人点赞评论:我每天喝碧泉潭水,爽口清甜。

 

  南宋胡安国父子曾隐居碧泉潭,创建了“文定书堂”,后扩大规模,更名“碧泉书院”,广收门徒且著书立说,传播并研究理学,开创出湖湘学派,成为湖湘文化重要发源地。书院距潭仅数百米,惜遗址不存,我们就潭止步。

 

 

  石门岭上白衣寺

 

  从碧泉潭出发,车向谭家镇方向奔驰。数十分钟后,抵达锦石乡东风街战辉超市接陈芳园。

 

  陈芳园文字古色古香,尤以散文与古诗词见长,系在家带发修行居士,佛名妙辉。她于自家三层楼房的一楼开家超市,服务周边居民与农人,货物齐全、生意兴盛。为引领接待此行采风,她落下了卷闸门。

 

  车朝石门岭方向驶去。中途停车打尖,饱享一顿颇具农家风味午餐。随后,驱车数公里,爬上谭家山镇石门岭并驶入其中的白衣寺庙。

 

  石门岭因山腰处像座石门而得名,位于谭家山镇西南境,石坝口水库一侧,海拔148米,与下站将去的五龙山对峙。山巅上建有“白衣寺”庙,有千年历史,如同华夏大地众多古寺古庙的命运,在历史的烟云中忽兴盛忽衰竭乃至被捣毁,留有传说故事供后人遐想。山庙遍布青石,上多灌木,下多油茶林,且有“石门卧云”、“湖桥泛月”等二十四景。1910年,画坛巨匠齐白石曾于此依题作画《石门二十四景图》,画册取名《石门二十四景图》,也叫《石门画册》。1915年冬,齐白石、黎承礼、胡光等人为《石门二十四景图》题诗24首。如齐白石《石门卧云》为:“提壶独上石门宽,不散云阴暑亦寒。睡足忘归思伴醉,隔三千裹唤陈传。”浓郁的诗情画意里,透出闲情逸致、美好心声。1944年底,107国道长岭铺据点的日军20余人翻越石门岭去抢劫打掳。返还时,被地方游击队全歼在石门岭,此系湘潭有名的“石门岭伏击战。”据说,日军翻山越岭打劫,除收刮粮草抓夫外,另有一重要目的:搜抢民间的齐白石画。其时,齐白石画价已在日本抬得很高。但寓居北京的白石老人保持民族气节,闭门八年,鬼子高官索画一概拒绝。而石门岭一带有齐白石老师胡沁园、上南冲的陈少蕃,有赖家垅的王仲言等龙山七子,他们家中留有齐白石不少早年画作,更有湖桥湾的胡廉石拥有的“石门二十四景图。”鬼子运气不佳,既没达到抢掠目的,连自个小命也丢弃在这异国他乡的荒山野岭、乱石丛中——这,便是侵略者的可耻下场。

 

  停车上坡,入白衣寺庙。先观看老庙。老庙耸立新庙右侧后山,占地面积百余平米,金色琉璃瓦,赭红色立柱,正落架大修。庙门简陋却保存完好,庙联白底黑字,以隶书题写:“石岭祥云笼古寺,白衣杨柳渡苍生”,字清秀古雅。略微观赏下外形,我们相互招呼下去,背靠有硕大无比“佛”字的青色石壁留影。随即往后山行至山顶。山顶已挖掘成一巨大空坪,四周灌木葳蕤葱茏。妙辉居士介绍,此为新开发庙宇之址。中华大地的众多寺庙,无不修建的或奢靡富丽或素净简朴,难加言说评点。但我以为,白衣寺庙,因其留有白石足迹和抗击外来入侵的光荣历史,值得投入。

 

  后山下来,入新建庙宇。新庙有二层,金色琉璃瓦、绛色立柱,飞檐翘角,正门内供奉着如来大佛,金碧辉煌。如来两旁立柱撰有“十方来十方去十方共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舍万人同结万人缘。”妙辉女士伏地叩拜,念念有词。她立身捐款后,拈香举烛出门。我对主持宏运法师说,我不烧香了,捐二十元钱吧!好的,施主可于薄上留名!我将钱塞入佛像下方的“功德箱”,于薄上签下姓名,了却一种心愿。

 

  出门见妙辉缭绕香火腾升、烟雾蔼蔼的铜制香炉,朝东西南北四方或站立或弯腰朝拜。信佛之人,与我辈凡夫俗子究竟不同,举手抬足,皆显虔诚。

 

  众人陆续走至仿瓷柱花岗岩栏杆边,纵目远眺。

 

  石坝水库好似一条绿色长绸带,从山麓右手方向一路飘来,晃晃荡荡的朝下游飘流而去。水库修建于1958年,原称“钢铁水库”,后改名为“石坝口水库。”它除灌溉农田、防洪抗旱外,也系一道美妙景观,成为垂钓休闲好去处。日光辉耀下,水库两岸青山如黛,苍苍茫茫。近旁山脚山腰,墨绿樟树、新绿松树一片片、一丛丛,分外打眼;灌木丛生,夹杂于茂密的树林之中,高低错落、蜿蜒起伏。

 

  “白衣寺庙”,吸山之魂魄、纳水之精灵,得天独厚。

 

  宏远法师已于偏殿泡好茶水恭候我们。

 

  进得偏殿,宽大桌面、滕竹靠椅上散落摊开多幅字画。我瞧一眼县美协主席周伟红,见他眉头紧锁。

 

  落座。喝茶,吃水果,听法师简述庙宇前世今生。周伟红中途插话:众多字画,凝聚着艺术家们心血,表达了香客的虔敬,该折叠收藏或悬挂四壁,以配合白石老人踏过的艺术足印,打造出具有浓郁艺术氛围的千年古寺。他皱眉稍松:书画艺术品,无论高低,均因小心看待。一番话,于情于理,令人信服。法师忙道歉,哦,不好意思,因暂缺人手,故未及时装裱。他表示,定会珍爱这批艺术作品,或悬挂于厅堂,或组织拍卖以增加修缮、扩建庙宇的费用来源。

 

  我没吭声。佛教,寄托了世人至圆至美的心愿。建于奇峰异岭的寺庙,易于吸引信教者和其他游人前来参拜。该寺目前诸事繁杂、人手奇缺。但观看新老庙宇景况,已初显规模。未来,不单要富丽堂皇、金碧辉煌,更要蕴含历史与文化意境,让朝拜者体悟出独特之处。

 

  行前,与法师摄影留念。

 

 

  大杰寺中

 

  由“白衣寺”下山,沿水库旁水泥山道驱车前往五龙山“大杰寺”。挺立树木、芳香花草,从车窗外接连闪过。下望水库,水波微澜,缓缓推向岸边,在堤坝阻拦下,又慢慢退却……行至半途,另坐一车的市美协主席、齐白石纪念馆馆长王志坚忽来电话,告之电瓶熄火,滞留原地,恳请支持。我停车并呼唤前头几辆,一齐返还。片刻功夫,志坚来电:暂莫回车,宏远法师之车正助其点火发车。十来分钟,他们跟上。法师以一己之力,诠释出“慈悲为怀”。

 

  越过水量充盈的石坝水库,行车两三公里上国道,再驶约一公里,“大杰寺”招牌挂右侧树上。顺招牌数百米,便驶入寺内山门。“大杰寺”三字硕大耀眼。

 

  五龙山地处湘渭两水之间,天马南来,五岭盘曲,有如五龙相嬉。据1929年黎承礼所撰《湘潭五龙山碑记》中载:“钟衡岳之灵,毓湘水之秀……五峰排阔,其形蜿蜒,故谓之五龙。”山上古木参天,云霞辉映,山腹名刹大杰寺即坐落于此。

 

  大杰寺始建于明崇祯五年(1623年),由武当山慧庵大师在此结庐而居,是一座具有独特文化底蕴的佛教寺院,历来为人文学士栖息之地,齐白石、王仲言等七位才子在此成立了“龙山诗社”。他们常聚于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畅抒己见。诗社研习诗文、字画、雕刻等并开展音乐、棋类等活动,被江南一带誉为“龙山七子”。身为社长的齐白石精修画业,兼习诗文,千锤百炼,终成大器,享誉海内外,影响深远。因此,它既为佛教圣地,也系文化重地,是打造白石品牌的组成部分。

 

  大跃进时,大杰寺被毁劫一空。文革中,一度改为乡村林场。上世纪1994年,僧尼纯容入山,后有晓忏法师率徒唯静来山驻锡,四处化缘募捐重修大杰寺。历经数年,修建了大雄宝殿、山门、围墙、东西厢房等五十余间。晓忏法师圆寂后,唯静法师接过弘法利生之棒,率徒扩展寺庙规模,新建了天王殿、藏经楼、钟鼓楼等,香火日盛,游人徒增,被评为全省“五好宗教场所”,也是目前湘潭地区规模最大的寺庙。

 

  妙辉系此处常客,她引领我们穿越树木茂密鸟语花香的蜿蜒山径、碧瓦青砖的讲堂斋堂,进入客堂。客堂中已摆好水果、花生、瓜子等吃食,迎候山外来客。功夫茶座上白铁水壶“咕嘟咕嘟”冒着热气,令我辈红尘中人顿生宾至如归之感。我们或围桌而憩,或坐入竹制圈椅。一位五十开外尼姑微微带笑,进来沏茶端水,招呼众人吃苹果香蕉花生瓜子。我出门如厕,门遇一眉目俊秀女尼,着黄色僧尼服,约四十出头,边朝客堂走边微笑着瞧我一眼。该是释唯静主持吧?我估摸。待我返回,经妙辉介绍果真是她。

 

  品酌几小杯功夫茶,画家们手挽画架出门,于大雄宝殿右侧摊开画夹,面朝四周庙宇及景物写生作画。

 

  作家们缓步移景,沿“大雄宝殿”一侧缓登后山。

 

  至宝殿后井旁,绕圆口小井俯身观水。透过直射阳光,窥见水色纯净清澈。妙辉介绍,此井无论涨水也好,干旱也罢,一年四季,不溢不干。她将一旁石桌上数只倾覆白色瓷杯揭起至井台,用长长竹竿绑定的白铁水勺打上水来,灌入每只杯中,告之众人:井水甘冽,能治愈疑难杂症,诸位老师尽可放心品尝。我们端杯饮用,感凉爽润喉、脏肺舒泰。

 

  井之右手边,竖有一块《大杰寺记》碑,颜楷,丰腴劲道,古朴浑厚,为光绪年间所刻。作者为光绪进士、岳麓书院山长黎承礼所撰。黎承礼系下站晓霞山“黎氏八骏”的堂兄弟。

 

  饮罢井水,疲乏已消,绕关帝庙手扶白玉栏杆登上数十级台阶至“观音殿”。殿匾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誉为“百衲体”书家的敖普安先生题写,平阔舒张、拙雅清奇。立柱楹联为“现千双手普度群迷同登觉岸,分万个身齐招六道共处婆娑。”依我看来,当指普度众生的观世音菩萨吧!

 

  左侧登楼,凭轩四顾,“大杰寺”尽收眼底。

 

  寺庙主轴坐北朝南,两旁殿宇坐东朝西或坐西朝东,入门正对主线。我等所处位置坐落于寺庙最高处的北边。俯瞰庙顶,琉璃瓦楞,飞檐翘角。由高向底依次递减。

 

  纵目远望,五座山峰环绕成圆形。远处山峰,山腰以上云雾蒸腾,一片迷蒙,似水墨画中的片片淡墨;近处左右山上,树木依稀可辨,如水墨画中的团团浓墨。我们所立山头,处圆轴线上末端,近处树木花草清晰可观。

 

  妙辉一一指点,此处为何、彼处为啥?见左手山下一处围亭,孤寂挺立,我顿生好奇。那系火化窑,妙辉解释,寺庙内外之修行人,均可于那火化,骨灰寄存在福寿塔中。庙内常有法事活动,助圆寂往生之人登升极乐世界。她已跟唯静大师讲妥,百年之后,来此往生火化。早着呢,好好活吧!我微笑作答。

 

  沿原路下山,仍见画家们握笔写生。我们散落周边观赏,好一幅观艺图阵。晚餐时分,唯静领我们去斋堂吃毕斋饭,众人便相跟进入诗社,画家泼墨挥毫,凝神作画。我等环绕周边,屏息观赏。志坚主席寥寥数笔,涂抹出一幅“阿弥陀佛”斗方,赠送庙宇留存。稍作沉思,又提笔挥洒“双牛图”:体格壮实的双水牛,牛头碰撞角力,一牧童身朝后仰,手扯缰绳。此为感谢领红尘中之我辈来此参禅悟道的妙辉居士;伟红浓墨重彩,一笔一划绘出山下田野、山上树林,斗方宣纸上墨色亮丽;茂德和巨江则分别献上“一花一世界”、“佛在心中”之画作。五幅斗方,凝结出艺术家敬佛尊佛心声。

 

  作画当中,指尖大的蚊虫嗡嗡鸣响,绕室内飞翔。画家们不顾叮咬,静心作画。我开玩笑,若是扑打,违背了不杀生信条;若不剿灭,等下如何安睡?妙辉曰:蚊子吸血后会死。我转身对唯静说,不杀生即杀生啊!她微微一笑:蚊香驱赶。

 

  献毕画作,四位画家告辞下山,留下我等码字男女分房寝宿。房内,早燃起香雾袅袅的艾草。

 

  晚九时左右,忽然传来“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的鼓声,鼓点由短而长,由缓而促,如同钱塘江潮汹涌澎拜,波翻浪滚,气势滔滔。鼓声也如长了翅膀的鹏鸟群,翱翔清寂的夜空,穿透群山大壑,呼啸茂密丛林,飞越山外凡尘。五龙山陶醉了,风不鸣、鸟不噪、人不語,静静伺立,侧耳倾听。

 

  鸟鸣山更幽,鼓响寺尤静。

 

  鼓声止歇,我们于通铺上香甜入梦。

 

  翌晨醒来,指针已移至七点。虽夜闻暮鼓,却因睡意深沉,憾未听到晨钟。

 

  众人多已于闲庭信步。

 

  观毕“财神庙”、“关公殿”等庙宇之后,我走至放生池。圆池上砌有白玉栏杆桥。立于桥中央,目睹池中数十只乌龟,或浮泛水面,或爬上浮木,在“不杀生”的佛门圣地,它们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你瞧,它们伸出头颈张望,一幅镇静自若神态。若在繁华喧嚣之地,它们早成人类口腹中的美味佳肴。

 

  为目睹钟鼓形状,我先信步登上“财神庙”二楼之鼓楼。守庙女居士有约:看无妨,莫敲击。圆形扁鼓,高约两米,侧立临窗香案上,一双鼓锤搁放一旁。此鼓与昨日“大雄宝殿”所观鼓之大小、形状无异,敲击声音该相似吧?我轻轻抚摸紧绷绷的牛皮鼓面,概叹道:难怪敲击声那般浑厚脆响。随后下楼,参观正对面钟楼。钟纯铜制造,约两米余高、一米五左右宽,悬空吊起,威武雄壮。钟身镌有讲叙制作的金文和一硕大“佛”字,令人顿生敬畏 “大雄宝殿”里边敲击边有尼姑吟唱“钟声偈”之小钟,与此相比,乃“小巫见大巫”,不可同日而语。我双手握住吊起的撞击铜钟的粗壮木桩,摆出使劲撞钟姿势。引发同行者笑声,她俩忙咔嚓咔嚓以手机摄影。

 

  早餐是面条,配有七八个碟子,盛着素菜,整洁干净,色鲜味美,一如这一眼望去的寺庙,感觉舒适。

 

 

  黎氏故居

 

  上午九点多,告别“大杰寺”、前往晓霞山。

 

  晓霞山地处中路铺,系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山脉蜿蜒,气势磅礴。晓霞山峦嶂中有三峰,凹凸匀称排列,形如笔架,故又名笔架山。山高海拔451.3米。其间林谷深邃,小竹丛生,素饶竹笋,亦称饶竹山。晓霞笔架远占衡岳之钟气,近挹湘涓之秀色,景象奇特,乃得天独厚之胜境,亦人文荟萃之佳地。一代国画大师宗师齐白石就诞生晓霞山东麓之星斗堂;人称黎氏八骏的现代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黎锦熙,现代著名音乐家、文学家黎锦晖,矿业家黎锦曜,教育家黎锦纾,著名的铁道桥梁专家黎锦炯,被鲁迅先生称为“湘中作家”的黎锦明,音乐家黎锦光,文学家黎锦扬等八兄弟,就诞生于晓霞山西麓之石潭坝乡菱角村长塘。

 

  笔架山,形同笔架。以此为背景,竟诞生出中国近现代数个领域,尤其是文艺史上光辉灿烂人物,真乃山峰有灵,上苍青睐。

 

  晓霞山我来过多次,拜谒齐白石故居数回。此行目的,参拜“黎氏八骏”故居。

 

  停车走进故居院落,三幢泥砖农舍,连通一气,映入眼帘。众人信步迈进黎锦明故居。两进房间,墙上挂满黑白照片,多为黎氏家人留影、“八骏”英姿及文艺家们的参观照。幽暗的光线、老旧的照片,给游客增添了神秘感,虔敬心。我们放轻放缓脚步,生怕惊挠这间百年老屋,打搅先人安睡魂灵。

 

  眼光掠过照片、图解,我思绪万千。

 

  茂林修竹的晓霞山,一门竟出各领风骚的“八杰”,自有家族优良的遗传基因、长辈倾尽心力的教育启迪、自身超越常人的勤奋努力,以及时代的风云聚会等诸多原因。但我想,钟灵毓秀的高山峻岭,实具有难以言说的神性。否则,你无法理解高高韶峰为何能诞生开国领袖毛泽东?而同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且与其相距不过数十公里之遥的晓霞山,又会涌现出画坛巨匠齐白石和多个领域颇具建树的“黎氏八骏”?

 

  此无研究成果支撑,纯属一孔之见。

 

  作为钟情文学之人,我更关注“八骏”中的文艺人才。我国儿童歌舞鼻祖、流行歌坛之父,流行歌坛的开拓者、奠基人老二黎锦晖创作的《毛毛雨》、《蔷薇处处开》、《小白兔子乖乖》、《两只老虎》等一批佳作,我耳熟能详;老七黎锦辉,将流行音乐发扬光大,创作了如《夜来香》、《采槟榔》、《青春圆舞曲》等不少美妙歌曲。这些扣人心弦之歌,曾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和本世纪八十年代初两度风靡神州大地,乃至为亚洲人们所吟唱,震撼过亿万心灵。直至今日,仍为人们深深喜爱,永远飘扬于魅力无穷的江河湖海、大地苍穹。作曲者,竟然出生于跟流行音乐毫不搭界的穷乡僻壤。

 

  从文学上看,老六黎锦明、老八黎锦扬,同样令人称道。

 

  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黎锦明创作和出版短篇小说10部、中篇小说6部,被鲁迅先生称为“湘中作家”,其作品有“楚人的敏感和热情,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评价不低。

 

  因落魄而远渡重洋赴美谋生的老幺黎锦扬,一生充满浓浓的传奇色彩。他先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的比较文学系和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剧作系读书。签证失效后,他正打点行装回国,友人劝他先别忙,等移民局的来提供返家路费。于是,他靠教中文、写小说谋生,耐心地等候签证、发放遣送费用。当其撰写的小小说《禁币》获得《作家文摘》头奖时,他主动去移民局请求延迟签证。移民局竟给了他一张永久居住证。后来,他转到旧金山中国城给一家中文报馆写八卦专栏。最终凭长篇小说《花鼓歌》,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版,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亚裔畅销书作者,与文学大师林语堂齐名海外,从而在异国他乡站牢脚跟。《花鼓歌》改编的歌舞剧,成为百老汇歌舞剧的保留剧目,经久不衰,至今仍在上演;环球电影制片公司更将其拍成电影,获取了编剧、服装及摄像等三个奥斯卡金像奖。黎锦扬是“八杰”中硕果仅存者,年届百岁高龄。去年,黎氏后人黎舜童转来了黎老九十九岁时为《中国音乐剧史》所撰序文,我立马将其编入《湘潭文学》,并配上老人神采奕奕的彩照,让父老乡亲一睹这棵晓霞山上“不老松”的雄姿。

 

  黎氏一门兄弟自强不息、终成大器的骄人业绩启迪我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耐住寂寞、经受苦楚,以成大器、变雄才。

 

  观毕故居,众人出门站成横排集体摄影。随后,单独或两三人玩自拍、照景物,“到此一游”。

 

  忽然,同行朱文于院内呼喊我,我转身进去。她立于一老人旁,对我说,老人家请你签名呢!老者系黎氏邻人,九十五岁高龄,入住故居多年。我仔细打量他:头发茂密乌青,脸颊瘦削光洁。虽弯腰曲背坐于矮板凳上,但精神矍铄,若不说,旁人实难猜其庚齿。该是此处山水绝佳且远离市廛喧嚣、无有烦恼所至!我想,他所以切盼来人留有姓名,也为满足一己之自豪感吧——为“黎氏八骏”而深感自豪。我于签字簿上,恭谨地留下“蒋鸣鸣”三字。

 

  “黎氏八骏”故事,就像多卷体的厚厚书本,沉甸甸的,难于阅完道尽。日头已近中天。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故居,登山就餐。

 

  行前,我绕故居前田间小道,迈步一两百米后转身,眺望故居后山峰,见到了传说中的“笔架山”。“笔架山”处故居正后方,山势陡峭挺拔,三座山顶俨然一体,蔚为大观,凹凸有致,与搁笔之架相似。

 

  车沿水泥山道上开,两边重峦叠障尽被绿色,林深叶茂,层层叠叠,连绵起伏。日光浓烈耀眼,时序暮春,似有初夏炎热。打开车窗,清新空气扑入车内,凉爽舒适。细细观瞧满世界的树木灌丛花草,仿佛在摇曳招手、致意微笑,迎迓我们这群山外来客。拳头般粗壮楠竹,枝叶向上、紧密挨密,成片成林地夹杂在高大的树木里,好似呼喊口号行进的庞大军阵。“饶竹山”,名实相符。

 

  车停进山腰的一块偌大坪中。正中有一幢挂着“湖南湘潭(省级)齐白石森林公园”和“湖南省齐白石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招牌的三层楼房。左手边则有幢三层楼,系老韩安排歇息就餐之处。我们喝茶聊天之后,品尝了一顿颇带山林农家风味的美餐,方恋恋不舍地离去。

 

作者简介:

  蒋鸣鸣,男,湖南岳阳县人,湖南省作协会员,湘潭市作协副主席兼《湘潭文学》副主编、雨湖区作协主席兼《雨湖主编》,发表文学作品两百多篇(首)。其中百余篇(首)刊载于《湖南文学》、《安徽文学》、《创作与评论》、《传奇.传记》、《湖南散文》以及《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湖南日报》、《湖南政协报》、《湖南计生报》、《湖南工人报》等省级以上报刊杂志。作品入选散文年度选本,获湖南省报纸副刊金奖,出版有散文集。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