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湘军动态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湘军动态

欧阳伟:脱贫攻坚的行走——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纪红建印象

来源:湖南日报   时间 : 2018-09-07

 

分享到:

纪红建(左)采访陇雅村党总支书记吴天来。

因为贫穷,李德成(左)是宁夏海原县史店乡徐坪村最后一个搬离窑洞的。

  从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到福建福鼎市赤溪村,从江西安义县乌溪村到贵州海雀村,从新疆泽普县喀尔莎村到西藏隆子县忙措村……纪红建一直行走在远离繁华的深度贫困地区。与其说他是一个作家,倒不如说他是一个行者,一个脱贫攻坚战中的战地记者、思考者、报告者。

  8月11日,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就呱呱坠地了,纪红建的《乡村国是》昂然上榜,荣膺报告文学奖。那一刻,我特别亢奋,就像自己得了大奖一样,快乐着朋友的快乐,这种感觉也蛮好的耶。打开手机一看,“祝贺”早霸屏了,朋友圈也刷爆了。惊喜之余,我想着一件事,纪老师即将走上领奖台,颁奖词会写些什么呢?官方的暂且不得而知,他写他的,我写我的呗。

  也许有人会说,你吃了饭没事做,为别人想颁奖词。嘿嘿,别人的不好说,对红建的颁奖词,我都不用想,早在心里装着哩。

  1. 他出道那么早,起点那么高,却这么低调

  人们都有一个惯性思维,将军就得像彭德怀、贺龙一样勇猛威武,作家就得像鲁迅、茅盾似的智慧文雅。经验与现实常常大相径庭,有的甚至令人大跌眼镜。许多啼笑皆非的故事我且按下不表,单单说说纪红建,小个子,厚嘴唇,短头发,黑皮肤,要不是鼻梁上架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乍一看就是一地道的望城乡下农民。

  第一次见他,记得是个大热天,时任中国作协副主席、湖南省文联主席的谭谈来湘潭做“当代湖湘文艺名人”调研,身边跟着个小伙子,鞍前马后忙着,听说是刚从北京部队上转业回来的,在谭谈办公室当秘书。直觉告诉我,这小子了不得,不是一般人。几天下来,更验证了我当初的想法,他的确有两把刷子:为人谦逊,深藏不露。慢慢熟悉起来,才晓得,那年他刚三十出头,已经出了好几本畅销书:《忠诚》《诗歌生长的地方》《中国御林军》《明朝抗倭二百年》《不育不孕者调查》,我在《中国作家》上看过他的长篇纪实文学《哑巴红军》,是他的成名作,那真叫一个好啊。

  回湖南八九年,他以每年一本的速度又捧出了《母爱最真》《韶山,伟人诞生的地方》《有一个地方叫望城》《沿着雷锋的足迹》《决战中亚》《国家战略》《国家血管》《见证——中国乡村红色群落传奇》《马桑树儿搭灯台——湘西北红色传奇》,都是精品力作,决非粗制滥造。

  难怪,纪红建二十多岁就加入了中国作协。早几年评职称,他过关斩将,评上文学创作一级,那全是干货。他才三十五岁,是湖南一级作家中最年轻的作家之一。

  获奖于他,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这些年,他简直成了获奖专业户,捧回了一个个沉甸甸的大奖:解放军文艺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希望杯”中国文学创作新人奖、中国人口文化奖、湖南青年文学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去年他又斩获首届茅盾文学奖新人奖。

  公开场合我们都恭敬地喊他“纪老师”,私下里也议论过,红建这家伙脑瓜里哪来那么多好题材?他哪来那么好的精力?大家心里清楚,报告文学是靠“走”才能写出来的啊。

  2. 他是农民的儿子,他要让文学回到生活、重归热土

  红建的老家在长沙近郊望城大众垸一个叫“湘江”的村子里。红建跟我讲过,每逢周末,只要有空,不管天晴下雨,他总会带着妻儿驱车回老家。从长沙市区一直往北,约四十分钟车程。他说得平平常常,我却羡慕得眼珠子都快要蹦出来了。有老家可以回去,有父母双亲可以侍奉,这才是天伦之乐啊。红建知足地说,不算近,也说不上远,这是“幸福”的距离。

  他的母亲很勤劳,一年四季打理菜园子,红的辣椒、绿的豆角、紫的茄子、瘦长的丝瓜、矮胖的冬瓜……父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学过手艺,为了养家糊口,他在很长时间里都在养鸭或打工,长年累月风吹雨打,生活的艰辛锻造了他吃苦耐劳的品性。红建喜欢与父亲漫步在湘江大堤上,一老一少眺望着江边图景,仿佛天地轮回间留下的一个剪影。而在红建心里,这就是人生最美好的守望与寄托。他甚至问自己:父亲、母亲、我……谁又能走出历史的图景呢。

  红建总是给人一副憨厚可爱的表情,一看就认定他这人本分本色,一如脚下这片土地。

  有人说,写一部长篇作品,特别是长篇报告文学,相当于打了一大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那需要心智和体力的支撑。可这么些年来,红建几乎没有停歇过,一部接着一部出书,且一部比一部出彩。瞧他这小身板,哪来那么大能量?

  红建从不讳言:“我是农民的儿子。在农村搞过‘双抢’,什么农活都干过。”他骨子里刻着四个字:老实肯干!

  可毕竟写作不是“双抢”,有必要这么拼命么?

  湖南望城是雷锋的故乡,也是红建的家乡,是雷锋精神的发祥地和学雷锋活动的策源地。红建常以雷锋老乡为荣,他发誓一定要写一本客观反映望城变化、望城人传承雷锋精神的书。“虽然望城这片热土养育了我三十多年,但当我真正以作家身份重新走近、重新解读她时,我却‘迷失’在她温暖的怀抱。”“但当我站在日新月异的故乡土地上,叫一声故乡时,却心潮澎湃。”于是,红建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到2012年6月的一年多时间里,走遍了全县14个乡镇,前前后后采访了300多个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平凡而典型的人物,查阅了数千万字的档案资料和书籍,整理录音采访资料60余万字。他写出了《有一个地方叫望城》,洋洋洒洒40余万字。看看,这可是在他土生土长的家乡,他硬是一个村一个村地走访,不偷懒不做假,实打实地行走。他在后记中写道:在故乡的走访中,感动人心的还是望城人的思想和精神。以雷锋为代表的望城人展示给世人的是:诚实、守信与勤劳、朴实,而又不失智慧、勇敢。

  细读红建的作品,我发现他总在现场,他总是全力以赴让自己走进去,设身处地把自己放进去,然后真诚地和那里的人和事搅在一起,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再把他们的心声吐出来。他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让文学回到了生活,让文学重归那片朴实的热土。

  3. 他是作家中的劳模,勤奋是他的底色,坚守是他的情怀

  诚实的人放在哪里都是诚实的,勤奋的人总能把压力当动力,把忙碌和琐碎变成收获与精彩。

  从农村到部队,从乡村到都市,从新闻干事到修志专家,从办公室主任到培训部主任、作家网主编,从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青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岗位变了,身份变了,红建的本色没有变。

  说到红建,没有人不说他好的。在湖南省作家协会,在毛泽东文学院,在省报告文学学会,从书记、主席到新来的同事,凡是熟悉他的人个个赞不绝口,红建的工作量大却做得好。

  红建是出了名的忠厚老实人,宁愿自己吃亏也不愿别人吃亏,从不算计别人。有人却说:老实人吃亏,老实人等于傻逼!哈,我从红建这里找到了答案:红建的老实,在于他身上有着父辈勤劳质朴的品格,骨子里流淌着望城人坚韧不拔的气节。周恩来就说过“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就是最老实的人”。

  我的印象里,从2015年到2017年,红建都在做一件事——写一本国家层面扶贫攻坚的大书,用生命去感悟贫困地区人们的底层情怀与共和国脱贫攻坚的大国情怀。

  好多次我打电话给他,他要么在四川、贵州、广西,要么在新疆、西藏、宁夏。好几回,《湖南报告文学》杂志开编务会,他临时有采访,说走就走了。他是主编,只好改期。我们在理解和敬佩的同时,常常为他捏着一把汗,担心他的身体和安全。

  700多个日日夜夜,红建如同一个独行侠,背着简单的换洗衣服、笔记本电脑和相机,或乘飞机或乘高铁或乘火车,或乘大巴或乘三轮车,独自行走于六盘山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罗霄山区、闽东山区,西藏山南、新疆喀什等脱贫攻坚主战场,他走过湖南、云南、甘肃、宁夏、新疆、贵州、广西、福建、重庆、四川、湖北、江西、安徽、西藏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9个县(区、县级市)的202个村庄,实地采访了脱贫的老乡和当地扶贫工作者,带回了200多个小时的采访录音,整理了100多万字的采访素材。在《乡村国是》书后有个附录,“作者寻访的202个村庄名单”,真是老实到家了。要知道,这202个村庄都是他一个一个“寻访”了的,这背后有着怎样的辛酸与坚韧?

  正是有了这份老实,才有了书中故事的真实;正是有了他的求实,才有了作品的厚实;正是有了他的忠诚与坚守,才有了《乡村国是》这部作品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4. 《乡村国是》是当代中国脱贫攻坚的奋斗史、形象史

  可以说,我是《乡村国是》最早的读者之一。每次他从外地采访回来,就不停地敲打着他的电脑键盘,他似乎没有倦怠的时候。我有幸看到他在文档上敲出的文字,还有他不断修改的地方,就像他用一串串足迹勾勒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洒下一路的汗水催生出一朵朵绚丽的小花,撞击着我的心扉……

  我一次次品读《乡村国是》,字里行间有温度,大事小情有情怀,叙述和表达有思想,红建是用心贴着祖国的大片土地行走,切身感受到了贫困地区环境和人文的巨大变化,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中国脱贫之路的无比艰辛。他紧紧围绕着贫困乡村里的人和事,紧紧围绕着那些牵挂和帮扶贫困乡村的人和事,围绕着人心和人性,围绕着精神和灵魂,展开了一场场战斗,经受着一次次考验。

  《乡村国是》是当代中国脱贫攻坚的奋斗史,是“中国故事”里“脱贫奔小康”的形象史。《乡村国是》是报告文学的一次重生,也是作者纪红建的一次新生!

  我笑了,我看见鲁迅先生也笑了。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南报告文学》执行主编)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