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易石秋 《湖南日报》6月29日第11版 时间 : 2018-07-10
分享到:
真不是夸张,在我的记忆里,1978年进入镇上(当时叫公社)读中学之前,我甚至还不知道客车长什么样儿,当然也就更加谈不上搭车这档子事了。
我们家地处湖南最北端的岳阳县毛田区(当时县里的派出机构)大云山腹地,路途僻远,地势险要,崎岖难行,交通十分不便。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才有十分简易的县级公路通到区公所沿途的乡镇。路逶迤于群山之间,让人头晕目眩的。那时能够看到手扶拖拉机都很兴奋,偶尔有大货车经过,则要欢呼雀跃闻着汽油味追出好远。至于客车,除了在电影里朦朦胧胧地见过几回,连这样的概念都很少在脑海之中出现,因为对于一个长期穿着草鞋或者打着赤脚在村子里转圈的孩子来说,那毕竟是一个太过遥远的梦。
我对搭车的最早记忆,源于父亲农闲时节偶尔被生产队里委派去岳阳城里搞副业。那时我们乡里还没有通汽车,区里也就一趟,还不准时,并且要反方向走20多里,既费时费力又不划算。最稳妥也最经济的办法,就是去20公里开外的中心集镇甘田搭车,那里不仅有正式班车,还有几趟过路车,距离岳阳也更近,车票钱要便宜三分之一。每当这时母亲总是很早就弄好早餐,让父亲早早吃过后赶路,自己则带着我们几兄弟姊妹站在高高的山头上,久久地目送父亲的身影一直消逝在遥远的大山深处,让少不更事的我们也跟着涌起一种别样的情感。
也许是榜样的作用,也许是生活的重压,也许是即使想搭也必须走一半里程才能到区里沿线的乡镇去上车,读高中的两年里,尽管距学校有近30里山路,每周要往返近60里回家一趟带米带菜,我一次车也没有搭过。
第一次搭乘客车是1981年,我们那里刚刚开始通客班,一天一趟。我因为在那场改写命运的高考选拔中超水平发挥,赢得了到岳阳城里体检与填报志愿的机会,终于可以如愿以偿地坐客车了。我特地起了个大早,可当我踌躇满志地早早赶到距家几里之外的镇上临时露天车站时,那里已经聚集了不少等车的客人。原来这时已经开始改革开放联产承包,几个月之后就开始全国性的分田到户了。伴随着思想解放而来的,是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进城做点小生意或务工的人员渐渐多了,班车的开通也许正是顺应这一需要的产物。
33年之后,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天搭车的情景。那车真挤呀,严重超载。当时正值一年之中最炎热的季节,车上就像一口巨大的蒸笼,让人难受极了。汽车行走速度非常缓慢,不到70公里的旅程走了4个多钟头。一下车我就忍不住哇哇大吐起来。
后来去省城上大学,毕业后回岳阳任教,搭车的机会与次数自然多了起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车留给我的印象还是挤,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带着妻子、小孩回老家过春节,又要抱小孩,又要提年货,在人流之中左冲右突,连上车都成了一场不小的战役。
进入20世纪,要致富先修路的观念深入人心,修路已上升为乡村基本建设中的头等大事。国家在财政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特地拨出大笔专项资金用于村级公路建设,同时为了刺激乡民的修路热情与参与意识,要求地方财政配套一部分,乡民自筹一部分,让每一个村民都自觉地站到乡村公路建设的队伍中来。乡村公路的等级与里程都有了很大的进展,班车的数量与班次也增加了,搭车比原来方便快捷了许多,除过年以外基本上看不到拥挤的情形了。
近年来,“美丽乡村”战略稳步推进,“村村通”政策不断深入,国家对乡镇公路的投入与补贴不断加大,不仅拓宽与平整了县级公路的主干线,铺上了柏油,大大提高了行车速度,缩短了运行时间,坐在车上平稳舒适多了。
清明前几天,好一段时间没见面的堂弟突然打来电话,要在清明同我一道回老家看看。我以为堂弟要坐我的便车回去,忙说单位的公车已改革了,我打算去汽车站搭乘班车。堂弟一听笑了,说他开车来接我。我闻言一惊,这个堂弟家境贫寒,没读完初中就辍学了,在街上打工,尽管做事勤快,脑子也灵活,但娶妻生子,落户置屋,也应该是累得够呛。早年出来还要为车票钱发愁呢,没想到现在也开上自己的车了。
第二天,堂弟果然开着一辆崭新的小车来接我,汽车亮晶晶的漆水映着他饱满而有些许沧桑的脸,显着一种人到中年的成熟与自信,我想他现在一定生活得很是开心。透过车窗,我看到的不仅是满目的青山,小楼林立的乡村,更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沧桑巨变。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