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秦铁钢 时间 : 2018-06-19
分享到:
父亲今年七十六,在战火连天的年代,出生在长沙市黄兴路,也就是现在的步行街,并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
那年,日军攻打长沙,爷爷拖家带口来到乡下,投靠当时乡下的一个亲戚,而爷爷其他兄弟都还留在了城里。父亲就是此次被带到乡下的,并且再也没有回城。土改后,爷爷在乡下也分得了田土,一家人过上了农耕生活。
父亲是在望城光明村东山湾念的小学。建国伊始,条件较差,家里连吃饭、穿衣都是问题,父亲读书的学费更是支付不起,但他成绩却是数一数二的。后来他经常跟我们说,他读书时作文一般都能得5分的满分。班主任很喜欢他,还为他出了几个学期的学费。后来长大了,班主任也回城了,父亲去城里看望过她,直到现在父亲都经常挂念他的老师。当时大家都吃不饱,班主任就带着他们在学校的后山种红薯,肚子饿了下课就去挖红薯充饥。因为实在是太困难,父亲读完小学就辍学了,幼小的父亲就开始了谋生之路。
由于学习出色,父亲在生产队主管过后勤,并且负责管理生产队的账目,还被选为村上的团支部书记,并且一干就是十几年,这十几年间,也是父亲人生中事业的巅峰时期。据母亲说,担任村干部期间父亲便很少呆在家里,几乎每天都忙于村上的各种事物,而待遇就是算工分,也没有其他收入,那时候都是这样的。在担任村团支部书记期间,父亲去外村办过队,兼任过武装部长,也办过手工业,家里基本由母亲和奶奶操持,母亲带小孩的同时,还要去生产队出工,赚取工分。当时工分最终是用来兑换粮票和布票的,这是解决家里吃饭穿衣的唯一途径。
后来,家里已经有了五个小孩,农村实施了家庭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种田的重担全都压在父亲一个人肩上,他便辞去了所有职务,完全成为一个地道的种田汉。由于之前父亲一直忙于公务,对农活不太娴熟,经常向前辈们学习如何种地。
再后来,赢来了改革开放,可由于父亲年轻时一直在基层工作,没有一技之长,父亲很难赚钱补贴家用,只有靠农田里的那点谷物养家糊口,一家人过得很是清贫。
渐渐的,孩子们长大了,开始要上学了,可这么多小孩,学费就是一个大问题,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五姊妹同时上学,这些开支让父亲很是吃力。但他小时候辍学的经历让他很是遗憾,他经常对我们说,只要你们能读,我砸锅卖铁都让你们读书。记得那几年,每到交学费时,父亲就去找乡上做信贷的人,贷款给我们交学费,待收割后将谷子卖了再去还贷。父亲就这么艰辛的供我们几姊妹读完了初中,作为最小的我,成绩还行,一直上到大学。读高中时,父亲就已经年过花甲了,开家长会时同学都说我爷爷来了。由于生活的重担已经把父亲的背脊压弯了,人也显得苍老。家中贫寒,父亲情绪也很低落。一年春节,父亲喝了些酒,略带醉意的他带着哭腔愧疚的对我们说,爸爸对不起你们,不能像其他小孩一样给你们买花炮,买新衣服。当时我很不屑的说,我才不需要呢,多浪费啊。可父亲当时心里的痛我是理解的。
其实当时改革开放才刚刚开始,父亲的堂兄弟姐妹们都留在了长沙城里,他有很多机会可以去经商,或者去城里干点什么,可父亲深受以前思想的影响,觉得那是投机倒把,不想去干那些事,全家人就一直靠着农耕的收入过着清苦的生活。
随着岁月的变迁,子女们也都长大了,我也走上了工作岗位,家里的情况慢慢有了好转。而此时,父母都已是古稀之年了,好在父母的身体都还健朗,父亲每天依旧在田间菜地忙碌着。父亲此时的心境也完全不同了。以前他总是抱怨爷爷,生在城市的他不应该被带到乡下来受苦,可现在乡下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想要接他到城里来住,他还不乐意了。最近国家有新政策,原来在村上干过多少年的老村干部,现在每个月可以领到几百元的退休金,父亲心里也是乐开了花。
社会在不断发展,父亲的观点也发生了变化。随着生活越来越好,父亲在怀念过去时光,更是对新时代充满感恩,以及美好憧憬。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