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儿童文学学会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湖南省作家协会>文学学会>省儿童文学学会

李连连:在迎来与离别中成长

来源:   时间 : 2018-01-25

 

分享到:

  盛夏午后,五个小伙伴站成一排,有些不知所措的看着对面。这是张大磊导演的电影《八月》中的一个镜头。正是这张海报让我决定去看一下这部不属于自己时代的童年往事。

  在这个镜头中我看到了自己的童年,不记得童年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但它分明就是童年的样子。在读《阿莲》的时候这种感觉不断出现,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这本不知道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书,竟然让她联想到了自己身边的事情。”

  电影中张小雷穿上三中的校服,告别了父亲告别了八月。《阿莲》这部小说的结尾,莲妹子告别熟悉的何家湾,告别阿婆,去往八都中学开始新的旅程。夏天带走了很多事,他们都在离别中成长。 人的一生都在经历离别,成长的意义也在这些遇见和离别中得以体现。

  《阿莲》的故事从“迎来”开始,小说开篇五岁的莲妹子迎来了自己的弟弟铁砣。铁砣的出生让莲妹子的身份得到转变,她成了“姐姐”,这种转变让莲妹子开始有自我肯定,“不再不作数了”。照顾铁砣的过程也让莲妹子有了新的生命体验,理解了妈妈,与妈妈的关系破冰。

  莲妹子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死亡,是同学小娥的意外离世。此时莲妹子对死亡是完全陌生的,她想象不出人变成骨灰是什么情形。这种复杂的生死问题在莲妹子的心中留下的是出于本能的恐惧。

  阿婆的去世则更直接将死亡摆在莲妹子面前,在她心中留下“冰的火”感觉到灵魂飞到另一个世界去找阿婆。死亡带来的哀伤覆盖了莲妹子的暑期,她对死亡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层次。

  莲妹子觉得阿婆的心变成了萤火虫,这种理解是孩子特有的,就像杨德昌电影《一一》中洋洋对外婆去世的理解:“……他们都说你走了,你也没有告诉我你去了哪里,所以我觉得那一定是我们都知道的地方。……说不定有一天我会发现你到底去了哪里……”用孩童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似乎更接近生命的真相。

  故事也在一个个“离别”中结束,文革结束丁老师和梅伯伯离开,紧接莲妹子离家考试,阿婆去世。这一连串的离别预示着莲妹子即将迎来新的世界,而阿婆和梅伯伯的离去对莲妹子的影响最大。

  阿婆和梅伯伯都在阿莲的成长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阿婆善良、朴实、勇敢,是莲妹子生活中的保护伞和她所有安全感的来源。阿婆教导莲妹子要记着秀姨的好、替伯母辩解刀子嘴豆腐心等等。

  莲妹子性格中那些美好的品质大都来源于阿婆。梅伯伯则更像是精神导师,开启了莲妹子对书籍和知识的渴望。当这两个对莲妹子影响最大的人相继离去之后,莲妹子也进一步向成年世界靠拢,这种成长是必然的。

  当然莲妹子的成长绝不是阿婆和梅伯伯离开一蹴而就的。在莲妹子的童年中出现过一些只有短暂交集的人,这些人也是她成长中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丁东就是其中一个,虽然莲妹子与丁东接触并不多,但是由一副扑克牌引发的事件,让莲妹子对“对错”和友情有了新的思考。整个事件中好像没有人做错,却闹出了大乌龙,对错如何判断,界限又在哪里呢?这是一个和“海和天”怎么分辨一样的难题。

  张小雷和阿莲一样,看似是父亲的离去让张小雷一夜长大,其实这种成长是日积月累的,三哥、外婆、爱慕的姑娘等等,这些出现在张小雷身边的人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推动着他的成长。

  莲妹子出生在一个动荡的时期,但外部世界的混乱并没有给她带来过多的影响。文中对时代背景的交代也都是很模糊的,丁老师是“臭老九”来改造的,梅伯伯是地主的儿子出身有问题等等。一方面是文中提到的莲妹子的家乡比较偏远,另一方是孩子并不太懂也不在意这些,他们正忙着长大,体验“阳光灿烂的日子”,毕竟还有什么事比成长更重要呢?

  这个故事并不是从出生开始到死亡结束,故事的结尾是新生。不管是莲妹子还是张小雷,他们跟随着时间的脚步走向了未来。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儿童戏剧学研究生)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