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散文学会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湖南省作家协会>文学学会>省散文学会

朱文泽:永不过时的家训

来源:   时间 : 2017-11-27

 

分享到:

  说起“家风”,我就想起“家教”和“家训”,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父母亲对我潜移默化的点滴家训和他们自己的践行,当然,老祖宗朱柏庐写的《朱子家训》,给我的影响也很大,她的开篇就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我从6岁起至今,都是这样做的。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晓得我们的那个青少年时代,祖国正处于贫穷落后的阶段,绝大多数家庭都比较清贫,而且子女都多,一般家庭是四五个子女,但是都过着虽苦却乐的日子。可以说,这种苦中有乐的生存状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还要归功于当时中国传统文化和红色教育的融和及熏陶。

  我父亲给我们的家教偏向于红色,要我们树立远大的抱负,从小就要我们做家务劳动,扫地洗碗买米挑水,培养勤劳的品德,要我们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强身健体,支持我们早日加入少先队和共青团,时刻准备为党和国家贡献力量,甚至牺牲生命;他老人家一辈子不信邪不怕鬼,带我们爬山走夜路,还不准幼小的我牵他的手,他折断树枝给我,要我打草惊蛇,他说世界上没有鬼和神,只有豺狼虎豹,然后讲武松打虎的故事;他不畏强暴,不欺弱小,敢于跟地痞流氓斗,敢于抓小偷,他的言行,我们耳濡目染,所以,我也是这样的人:不畏困难,敢作敢为。我至今还记得父亲送我当兵时说的话:男子志在四方,不要想东想西,不要挂牵父母,服从命令听指挥,要不怕苦,不怕死!当时十四岁的我,听后热血沸腾,雄心勃勃,频频点头。现在想:虽然没有当上将军,但是堂堂正正地完成了使命,虽说没有给他老人家争多大的光,但是绝没有给他老人家丢脸。

  我母亲给我们的家教偏向传统和佛性,她经常用“增广贤文”或者“菜根谭”或者民间流传的佳句、故事,结合实情教育我们。譬如,有一次她看见我文具盒里多了一枝铅笔,就把我们拢在一起讲“小时拿针,大了偷金”的故事,听完,我们都十分恨那个故事中的“妈妈”,同情故事中那个犯了法的儿子,心里都清楚我们的母亲有时严格要求我们,甚至打骂我们,都是为我们好,当晚我翻来覆去睡不着,第二天我就悄悄地把那枝铅笔放到了同座同学的书包里。母亲常常告戒我们:有毒的不吃,犯法的莫做!教育我们要勤俭持家,省己待客,看到我们乱花钱,就说:“吃不穷,用不穷,花算不清,一世穷!”还说:“赚钱犹如针挑土,花钱恰似水推沙!”母亲总是要我们量力而行,她常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在交友做人上,母亲有她独到的处世哲学,要我们择友,她说“同要好伴,住要好邻!”交友后要“三日不新,四日不旧!”凡事要“前半夜替自己着想,后半夜替别人着想!”母亲要我们与人建立平等互助的关系,不要忽冷忽热,时好时坏,不要患得患失。为了让我们从小懂得公私分明,父母亲带我们去参观工厂,我们看到到处都是铜、铁、铝,我心里想:随便拿一坨,就可以兑糖吃。母亲看出了我的心思说:工厂里的东西是公家的,那怕它生锈,沤烂,发霉发臭,你也不能拿!我听了后,觉得好可惜的,但是明白了公与私的关系。

  我小时候,一般是接姐姐穿过的衣服穿(花的不穿),所以,穿旧衣服我习惯了,反倒穿新衣还别扭,如今还是这样:厌新喜旧。那个时候,我不挑剔,是接受了母亲“笑烂不笑补”的说教,只要衣服不是洞洞眼眼,衣服补丁再多,裤子接得再长(过滤嘴一样),我也不嫌弃。

  我母亲对子女的要求在某些方面非常苛刻,譬如:家里来客人前,要我们洗手洗脸,打扮得体,要把家里打扫干净,客人来了必须喊叔叔、伯伯、阿姨的,还要搬椅子,倒茶水;大人说话时不许站在边上听,更不许插嘴;吃饭时,我们要摆碗筷,等大人上桌后,小孩才能上;大人不动筷子,小孩不能动;筷子不能插在饭碗里;不许敲碗筷;吃菜只能夹自己面前碗里的,夹到什么吃什么,不许翻,不许站起夹菜;喝汤不能直接把调羹送进嘴里;吃饭时不能嚼出响声,不许说笑;吃饱了时不能说:不吃了!客人下桌后,我们才可以下桌;餐毕,马上给客人打热的洗脸水,还要递上毛巾;给客人续茶;客人走时要说:好走,再见!

  父母亲对我们的家教还有很多,但归根结底就是:勤、俭、诚、善;我们家族的家风就是在这四个字的基础上形成的,此“风”应传至子孙。

  (注:原文荣获长沙市《长沙晚报》“我的家风故事”征文比赛“五老”组二等奖;长沙市国资委“我的家风故事”征文一等奖。)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