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 : 2017-10-30
分享到: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汤素兰笔下塑造的主人公阿莲就是这样一位敏感而坚强、稚嫩而顽强的女孩。
《阿莲》讲述的其实是主人公阿莲在成长之路上的磕磕绊绊的小事,那些在人生中遇到的亲人、情愫、磨难成为人生路上指路的明灯。阿莲身上发生的事儿似乎很远但是又似乎很近,只是阅读这一点一滴的文字,仿佛就看到了疼爱阿莲的阿婆,重男轻女的阿公,不知道爱的母亲,善良坚强的明亮……
《阿莲》是一本很好读的书,为什么说好读呢?就是拿起来放不下,所有故事娓娓道来而且津津有味,直至读到最后的后记,仍然觉得不过瘾,对长大后了的阿莲依然充满的期待和想象。而读完之后,阿莲从小到大的趣事,都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
我一气儿下来,有很多次让我觉得感同身受而热泪盈眶。第一处记忆深刻的就是莲妹子带着弟弟去给秀姨喂奶,被妈妈发现之后,劈头盖脸地一顿痛打,莲妹子气急了之后口不择言:“……我去了!我每天都去!我愿意秀姨是我们的妈妈!我不要你当妈妈!你根本不像个妈妈!我恨你!……”但是妈妈被送进医院之后,她又无比的自责——虽然妈妈好像不怎么爱她,但她也不要秀姨当妈妈。
这样的阿莲像极了叛逆时期的我们,或许偶尔会对父母存有怨恨,但是冷静下来仍然对父母充满了爱和尊敬。童年的时光就是这样挨着父母的揍、听着阿公阿婆的爱护中度过的。
生命中不仅有存在,还有消逝和死亡。阿莲的童年印象中阿公有些重男轻女,母亲似乎更偏爱弟弟一些,伯母总是有些尖酸刻薄,从小到大给了阿莲全心全意的爱的就是阿婆,这也是本书中塑造的我最喜爱的一个角色。
阿婆据理力争给了阿莲读书的机会;阿婆用自己攒的钱给阿莲交齐了学费;花了眼的阿婆用一块一块的碎花布给阿莲缝新书包;阿婆教会了阿莲“娘的奶水都是娘身上的血化的”、“恶语伤人六月寒”,可以说阿婆是阿莲渴求知识路上的一大助力。
再后来,阿莲的镜灯碎了,阿婆也去世了——阿婆把铁砣推到了岸边,阿婆自己却倒在了池塘里。
阿莲哭啊喊啊,可是阿婆就是醒不过来,伯母说:“傻孩子,别把眼泪滴到你阿婆身上。”
外公说阿婆是个有福的人。仅仅这两句话,就写出了这个家里的人对阿婆的深深怀念,阿莲在大衣柜里找到了阿婆做的旧书包,书包还是崭新的,颜色还是鲜艳的。
阿莲的童年也是作者的童年,在这样一个知识匮乏的小山村,阿莲的求学之路也是作者的写作之路,她在这条路上遇到了丁老师,遇到了梅伯伯;从一个小山村的女孩成长成一个儿童文学作家。
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的成长之路——她对读书有着深切的渴求,对文字有着深刻的眷恋。
在文革的大背景下,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熏陶下,当周围的女生都放弃读书的时候,只有阿莲(作者)一直坚持着,她在深夜的煤油灯下读《铸剑》,从梅伯伯那里读《丹柯的心》,甚至经历了高中被顶替,但是这一切的磨练都没有阻挡阿莲对学习的渴望。
虽然故事就到了这儿,但是我却知道,后来的阿莲考入了大学,结了婚成了家,当了教授还成为了作家。这样的真真假假的书里书外的故事,让身为读者的我感到圆满和惊喜。
很惊喜读到这样的故事,似乎参与到了一个山里女孩的童年,这样坚韧的女孩同样给我带来追求梦想的力量和信念!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儿童戏剧学研究生)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