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评论

生命的意义——读《自然抵达》

来源:雷达   时间 : 2017-07-01

 

分享到:

 

  散文已是我们这个时代非常繁荣的一种文体,其多种表达的多样形态应运而生。散文是一个作家人格的外化,最能彰显一个作家的灵魂,换句话说,它最不能让人把自己的真面掩藏;而文学作品中的灵魂,说到底是各个历史阶段,个体灵魂的感性显现。社会是个整体,灵魂天生是属于私己,一个人的灵魂在社会中黯然与闪光,对于历史长河来说只是一瞬间,一片刻,然而,无数个体生命的意义就是在这一瞬间,一片刻中体现其价值的。

  在当下的很多散文中,不少都在表述痛苦、孤独、寂寞、失意,抑或故作清高,愤世嫉俗,但刘克邦的散文却是另一番气象。仿佛给我这样一种感觉,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总有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吃苦、耐劳、真诚、朴素,勇于面对并穿透苦难,从现实感情中获得充分的灵魂资源。这大概与其时代的动荡,对一个人的精神磨砺有关。

  翻开刘克邦的散文集《自然抵达》(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年1月版)有一种亲切、自然、朴实无华,积极向上的气息弥漫在字里行间。他的散文不属于精致灵性式的表达,也不属文化类的大散文。刘克邦的散文,如一条富于生命活力的平淌的河流,既可“言志”,也可“载道”,他极端重视人的现世生活,具有对现实感情和现实精神的深切关怀,所思所写都是艰难困苦的现实人,如何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奋斗,自强不息,层层突围,寻求快乐与幸福之源。从文中可以看到,刘克邦也是经过苦难磨练锻打的人,放过牛、打过铁、掏过粪、砍过柴,但这还不足以构成大苦难,仅可说是体力上的磨练;他的深切苦难当属于少小失母,家庭在“文革”中受挫。是的,爱的缺失才是一个人最深的苦难。反过来说,苦难的最大成就是磨练了人的意志,澄明人的心境,让人悟出生命的意义,从而更加热爱生命。

  刘克邦的心灵如一池清水,一眼透底。他有英雄情结,也有仁爱之心,他一生的道德追求是节制,使自己在世间法中努力成为一个“自然人”,一个“我自己”,保留一颗“真心”。他对生活的全部渴望是温暖与真情。他对一人一事,一枝一叶,一草一木,都以感恩情怀付诸笔端。如果一个人没有经历过失爱的痛苦就不会备加珍惜爱;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不幸中有幸。上学时,因贫困饥饿造成一脸菜色,有过《吴老师》中的关爱,吴老师知他是个“没娘儿”,带他回家,让全家筷子头上省一点给他补养,这填补了他失爱的孤苦,他十分的感动!却没想到吴老师成了“右派”,请他吃饭成了腐蚀和拉拢,在批判吴老师的时候他也不知道是谁把他拉上台的,也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样的违心话,此后他因移居搬迁,再也没有见过这位恩师,从而造成了他一生的愧疚!文章没有批判的言辞,但一切自然的表述,给人以启示:践踏爱、讨伐爱,是人类社会最大的悲剧。就业后,他在陌路遇到正直清明的《老处长》中的老处长,这位老处长为人处事,有惜才如子之心,给人以清凉、清明、清廉之气,为浊世贯入一缕清风,读来提气。“老处长”成了刘克邦一生的精神导师,虽有提携之恩,却无任何物质报偿。及至老处长退休,他才有机会表达他的感激之情。这种人际温暖无疑是透过云缝的一束暖光。刘克邦在生活中善于发现人性中的美,比如《馄饨店里的感动》,一个孩子的道歉使他心暖;《芙蓉路上的邂逅》中失而复得的钱包,使他感动;《一对金戒子》中儿子浪漫的宴请,使他感激儿子的孝心;《飘香的鱼汤》里妻子对他的悉心照料,忆起妻子无怨无悔的操劳,他感恩于妻子的美德……

  刘克邦的散文集是他一生所遇的人事的记述和生命感悟,他这种感恩戴德,真情书写,如同暗夜里的星辰闪闪发光。如果说朴素就是美,那么他的“自然”就值得品味:记忆是自然的流淌,情感是自然的表达,既不做渲染也不刻意煽情,一切叙事言情都在笔端自自然然流淌,忠诚于生活本色。应当说他的散文充满了对生命意义、尊严、意志、情感、欲望、德性、价值的认知和把握,富含人文精神!

  但散文是个非常讲究辞章的文体,尤其是语言修辞,要有精致、传神、意在言外的美感。刘克邦散文中有大量的数字,新闻性的语言,不断铺排的成语,有损于文章的阅读感觉,缺乏意蕴,不免失之寡淡。白描并非直白。有些地方似太过随意,不像散文倒像说一个故事。有些话题的角度和事件的切面也欠周到的构思。这是我对作品的一点建议,见谅。

 

  作者:雷达,文学评论家,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作家》原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原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