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评论

品读“桃文化”

来源:吴展团   时间 : 2017-03-28

 

分享到: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在这桃花即将盛开的初春季节,一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古装剧火得“一塌糊涂”。青丘帝姬白浅和九重天太子夜华这对“桃花眷侣”的三生爱恨、三世纠葛,引得众多男女老少伤怀肠断,泪目迷蒙。

  花开是缘,花落是劫。三生缘起,静待花期,灼灼桃夭,十里芳华;三生若梦,缱绻情深,十里桃花不见不散,相思相守不负不忘。

  生生世世、生生死死,十里桃花、绝色浪漫!为什么绝世之恋发生在桃花庄?而不是玫瑰园、牡丹亭或者杏花村?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代大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户》堪称桃之千古绝唱,这首富于传奇色彩、极带戏剧性的抒情诗,令人读来回肠荡气,风流千古!这其中的清澈爱情故事,同样无比精彩、生动,令人无限遐想、痴迷!

  不期而遇、美丽邂逅,故地重游、物是人非!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于此,可为什么擦肩而过是在桃树下?而不是在梨树旁、竹林间或者菜花里?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家乡。桃树倒映在明净的水面,桃林环抱着秀丽的村庄……”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最美的家乡就是“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曾经唱遍大江南北,现在依然妇孺皆知、代代相传。

  不知你是否想过:词作者为什么要把家乡设置在“桃花盛开的地方”?如果换一个花种,变一个环境,这首歌曲能否依然还有如此经久不衰的意境和韵味?

  无论是“十里桃花”,“人面桃花”,还是“桃花朵朵”,也许你认为我提的这些问题有点牵强附会。不过,回顾桃树、桃花、桃子在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中的那些重要意象,你或许就会赞同我的观点了。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与桃有关的形象,一直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怀,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桃文化”。这里,就与大家一起探讨和分享一些最具代表性、最有趣味性的“桃文化”:

  有一种圣果叫“蟠桃”。

  桃是福寿的象征。过去奉桃为“仙果”,认为吃了可以长寿不老。《神异经》载:“东方有树名曰桃,其子径三尺二寸,和核羹食之,令人益寿”。而《神农经》说得更神:“玉桃服之长生不死。若不得早服,临死服之,其尸毕天地不朽”。

  关于桃子,有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最为美妙的传说是:西王母每年三月三都要在瑶池举办“蟠桃会”,广邀各路神仙赴会。祝寿时,王母要用三千年一熟、食之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桃招待宾客。《西游记》中孙悟空偷吃王母娘娘“蟠桃”一节,就重复了这则流传甚广的故事。

  这些虽是神话传说,但桃与长寿相联的观念却深植于百姓心中。我国素有尊老祝寿习俗,每当节庆或晚辈给老人祝寿时,就常以“寿桃”相赠,或画一幅“寿星捧桃”图案以表达祝福和吉祥。

  这种雅举至今仍在一些地方流传着。在我的老家靖州锹里一带,这里的苗侗人民每年都会为老人祝寿。在宾客其乐融融的欢聚中,往往会唱苗族歌鼟祝福寿星,但歌词多与桃子有关。

  有一种护佑叫“桃符”。

  古代尊桃树为“仙木”,认为可以驱邪制鬼。这最早源于《淮南子》中有“羿死于桃”的传说。羿是古时一位善射者,他有一徒弟为逢蒙,因嫉妒老师技艺高强,在一次打猎时,逢蒙趁羿不备,用“桃棓”(棒)将羿砸死。羿生前为人们做了很多好事,民间早将他尊为“宗布神”,而宗布神的职责是统辖天下鬼魂,使它们不敢妄为害人。

  既然桃棒能击杀羿这个管鬼的“鬼首”,那么,其他大小鬼就更应惧怕桃木了。于是,桃木就成为了制鬼驱邪的象征物,用桃木制成的各种器具也应运而生。

  其实,现在过年贴春联的习俗也起源于“桃符”。除与上述神话有关外,还有这样一种传说:古时候有神荼、郁垒两兄弟,他们是善于捉鬼的能手,常将害人之鬼用苇索绑起来喂老虎。后来,老百姓为压邪驱鬼,用两块桃木板,在上面画上神荼、郁垒二像或者写上二神大名,悬挂于门房,用以镇邪制鬼。这种桃板就称作“桃符”或叫“门神”。

  到宋代,又发展成在桃符上写新春祝辞和祷语,用以表示平安、吉祥。王安石的名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此事。

  可见,“桃符”很久以来就是人们安居乐业的“护身符”。

  有一种美貌叫“桃花面”。

  桃花是美丽的花卉,古代文人贤士对它赞不绝口,诗文中多用桃花烘托女子之美。在一定程度上,桃花就是美女的代名词。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一首“桃夭”,是最早涉及“桃文化”的经典之作——“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中以桃树的花、果实以及茂盛的树叶,来比喻初嫁的美丽女子必能使其夫家子孙繁衍,兴旺发达。全诗以欢乐的节奏,明丽的色彩,热烈的气氛,将桃与人、人与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生命的美丽。

  桃花是与美丽有关、与女人有缘的。以前,在农村乡下,人们为刚出生的女孩取名字,总喜欢带一个“桃”字,比如“桃花”“春桃”“秋桃”等,寓意长大后聪慧、漂亮。

  此外,人们还习惯将少女的脸颊称为“桃腮”“桃靥”;把女子的美貌称作“桃夭柳媚”“面若桃花”;女人的胭脂叫“桃花粉”、化妆名“桃花妆”;“自古红颜多薄命”,漂亮女子命运多桀的,又称之为“桃花命”,等等。

  有一种好运叫“桃花运”。

  桃象征美好,更进一步地延伸而去,它还有了点风流韵事的味道,这种味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命犯桃花”。

  所谓“犯桃花”,是中国文化中用来形容一个人命运里出现爱情纠葛、异性缘分的情形 。这种命运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犯到好的桃花,代表得到良好的异性感情互动,称为交“桃花运”;一种是犯到坏的桃花,夫妻感情会出现纠纷或灾劫,称为遇“桃花劫”。

  一般认为,有“桃花运”就会有许多艳遇,就会同其他异性发生不正当的关系。于是,有的夫妻看到自己的另一半走“桃花运”时,就怀疑他(她)是不是在外面偷情,结果弄得关系紧张,甚至反目成仇。这是对“桃花运”的一种片面和错误的理解。

  桃花色彩鲜艳,惹人喜爱。其实,妖艳并不意味着就是暧昧,“桃花运”也并非一定就发生不正当关系。 交上“桃花运”,也不一定是坏事,有时还能时来运转,称心如意。

  无论男女,走“桃花运”大都会得到异性的青睐,会像盛开的桃花一样引人注目、光彩照人,无论在长相上,还是事业上,都会与众不同、韵味无穷。

  比如一个演员,如果她在二十几岁的最好年华,恰巧走在“桃花运”上,而且人又长得漂亮,人见人爱,那么,在演出方面也会像盛开的桃花一样受人欢迎。

  这样的“桃花运”不是更能帮助一个人取得成功吗?可以说,这正是人们梦寐以求的“运交华盖”。

  有一种劫难叫“桃花劫”。

  与“桃花运”相反,有一种霉运叫“桃花劫”,也叫“桃花煞”,这是民间说法为“犯桃花”的坏情形。

  对于桃的评价,人们总是不吝词汇,多为赞美,但在说起不正常男女关系时,却常称其是“桃色新闻”或 “桃色案件”,这正是“桃花劫”的一种表现,这也是为数不多有关桃的负面说法。

  桃花既然是美女的重要喻体,而且花期不长,就很容易联想到红颜薄命,青春易逝,所以桃花又成了感叹薄命美女的比喻,故而有了“桃花薄命”一说。其中遭遇“桃花劫”最凄美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

  息妫是一位绝色佳人,尽管有面若桃花之美,然而也命如桃花之薄。她原是春秋时陈国的公主,出生在深秋,却满园桃花盛开;一出生就引来了百鸟朝凤,额上带着桃花胎记,仿如桃花女神转世。

  在她嫁给了息国国君息侯之后,有一次路过蔡国时,顺便去看望姐姐、姐夫,没想到她的姐夫是个色中饿鬼,当着姐姐的面就调戏,遭到息妫极力拒绝。于是,恼羞成怒,便鼓动贪色楚文王灭掉息国,夺占了息妫。息妫哀叹不幸,在楚宫三年不言,郁郁而死。后世人怜惜息妫,为她立庙,并种了桃树,称她为“桃花夫人”,庙也命名为桃花夫人庙。

  有一种文艺叫“桃花体”。

  桃花在古代文学中是不可缺少的题材。古往今来,咏桃之作在中华民族的口头和文字记载中得以永续发展,最终形成如火如荼的“桃文化”。

  桃花与中国的文人结缘极深。数千年间,关于桃花的诗句信手拈来。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杜甫“桃花一族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三月桃花水,江流复旧痕”;苏轼“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等等,灿若星河,数不胜数,这些诗句不仅用桃花赞美了万物复苏的春天,也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炽热之情。

  桃花与戏剧也有不解的情缘。清初诗人、戏曲作家孔尚任写就了一部与桃花有关的戏剧——《桃花扇》。桃花扇是侯方域、李香君定情之物。孔尚任以此记录着男女主人公的沉浮命运,又用它勾连出形形色色的人物活动。一把纤巧的桃花扇,在孔尚任手中不仅串络着纷乱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并雄辩地展示出它们破灭的必然性。

  最爱桃花的当属唐寅。唐伯虎在姑苏购得桃花坞别墅时,曾为之命名“桃花庵”,种桃树数亩,自号“桃花庵主”,并创作了大量有关桃的文艺作品。

  最怜惜桃花的怕是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了,不仅写过一首《桃花行》,发出了“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的慨叹,成立了“桃花诗社”,而且还将凋零的桃花埋葬筑下花冢,又写出一曲《葬花吟》,把桃花的悲剧命运推向极致。

  有一种爱情叫“十里桃花”。

  有一种追逐叫万水千山,有一种情意叫海枯石烂;有一种约定叫天荒地老,有一种记忆叫刻骨铭心;有一种思念叫望穿秋水,有一种感情叫至死不渝;有一种幸福叫天长地久,有一种拥有叫别无所求;有一种距离叫天涯海角,有一种相思叫肝肠寸断……

  这些都是爱情的精华,是千古传颂的唯美版爱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具体化,令人动容,让人羡慕。

  是的,爱情也需要这样的情话和承诺,但我心目中最美丽、最浪漫的爱情宣言则是——“待我富贵荣华,许你十里桃花”。

  “苟富贵,勿相忘”。在我落魄时你不离不弃,那么,我也必将生死相依,一旦富贵发达了,定会给你幸福。但我不是送你金银财宝,也不会给你绫罗绸缎,而是赠你十里的桃花。让你生活在我们的“世外桃源”,做一个永远的“桃花仙子”!

  如此浪漫情怀,如此诗情画意,也正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绝美旷世爱恋之所以打动观众的重要原因。虽然“三生三世”足够感动了,但“十里桃花”才是神来之笔、魅力所在,一个醉卧十里桃林忘却前尘,一个情深不渝枯等成灰,这样,爱情就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色彩。

  有一种生活叫“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现在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这种令人向往的美好生活出自著名诗人陶渊明的笔下。

  东晋末年,陶渊明创作了不朽作品《桃花源记》,把那最幸福最美丽的人间天堂叫做“桃花源”,让桃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了世外乐土的标志。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从那以后,桃花源就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的美好社会图景,给后来的人们带来无尽的美好想象。

  有一种情义叫“桃园结义”。

  正由于桃花在历史上一直有着美好的喻意,桃的道德象征意义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被人们认为是“仁义”和“情谊”的化身。

  其中“桃园结义”的故事被代代传诵,后人一次又一次效仿。这个经典故事最初记载在小说《三国演义》里,述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由于“义结金兰”是在桃园进行的,从此,人们就把桃当成了“仁义”的见证物,而“桃园结义”也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代名词。

  桃花是友情之花也在诗歌中可见。“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代诗人李白的千古名句,更加强了桃花的友谊象征意义。

  有一种计谋叫“二桃杀三士”。

  “二桃杀三士”是中国古代一则历史故事,最早记载于《晏子春秋》,后演变成成语,表示用计谋杀人。

  春秋时代,齐景公帐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战功彪炳,但也因此恃功而骄,晏子为避免造成未来可能的祸害,建议齐景公早日消除祸患。

  晏子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要赏赐他们三位两颗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晏子便提出协调办法——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公孙接与田开疆先报出他们自己的功绩,分别拿了一个桃子。这时,古冶子认为自己功劳更大,气得拔剑指责二位。而公孙接与田开疆听到古冶子报出自己的功劳后,也自觉不如,羞愧之余便将桃子让出并自尽。尽管如此,古冶子却对先前羞辱别人吹捧自己,以及让别人为自己牺牲的丑态感到羞耻,也拔剑自刎了。就这样,只靠着两颗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了三个威胁。

  国君能用两只桃子当奖品,使三个勇士为桃而死,虽然重点在“运用计谋杀人”的涵义,但是也反映了在春秋时期桃子已被人们看成果中佳品、百果之冠,价值连城,极大地提高了桃子的“身价”。

  有一种成功叫“桃李满天下”。

  “桃李满天下”是今天常用的一句俗语,形容老师劳苦功高、功成名就,教的学生很多,遍布各地。“桃李”常指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为什么有这样的称谓呢?这里有个典故:

  春秋时期,魏国大臣子质学富五车,知识广博。因为得罪了魏文侯,就跑到北方一旧相识家里躲避。这位朋友的家境并不富裕,子质不愿给朋友加重生活负担,便想开个学馆,收一些学生教读,借以糊口。朋友很支持他,就腾出两间空房作为教室,子质所收的学生不分贫富,只要愿学的都可以拜他为师,一视同仁。

  这个学馆里有一棵桃树,一棵李树。凡是来上学的学生都跪在桃、李树下认先生。子质指着已结果的两棵树教导学生们:“你们都要刻苦学习,要像这两棵树一样开花结果。只有学问高,才能为国家做出一番大事业。”

  为了把学生教育成有用人才,子质认真教学。在他的严格管教下,学生们都发奋读书,学到了不少真本领。后来,这些学生先后成才,成了国家的栋梁。他们为了感念子质先生的教诲,都在自己住处亲手栽种桃树和李树。

  子质到各国游历时,碰到了在各国当官的学生,并看到了学生栽的这两种树,便自豪地说:“我的学生真是桃李满天下啊!一个个都很有作为!”从此,当先生(老师)的就以“桃李”代称学生,并把学生多称作“桃李满天下”了。

  中国的“桃文化”流长源远、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千百年来,人们对此一直津津乐道、推陈出新。今天,我说起来也滔滔不绝、意犹未尽。希望更多的人都喜欢“桃文化”,研究“桃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更多的内涵,丰富更美的形象。(作者简介:吴展团,网名千年飞山,男,苗族,湖南靖州人,湖南省怀化市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知名时评人,网络意见领袖,多家单位和媒体特约评论员,出版有《网事并不如烟》《榜样的感动》等作品集。)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