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 : 2017-02-28
分享到:
年轻的时候,很难理解“岁月沧桑”这样的词汇,总以为“沧海桑田”只不过是夸大的形容词而已,要让沧海变成桑田,那需要多么长的时间呢?
如今两鬓生霜,这才知道,“沧桑”原来如此容易。“改天换地”“天翻地覆”这些词已经完全不用惊心,这个世界从大到小,无处不在剧烈地变化、神奇地变幻。不说别的,看看我们的书写工具,就似乎走过了好几个时代,超过了以前数十代、上百辈人的变化。假如从我爷爷那一辈算起,他们沿袭几千年一直使用毛笔书写;我们的父辈,开始使用外来的钢笔、铅笔、圆珠笔这些“硬笔”,但毛笔仍然是百年前最流行的书写工具。到了我们这一代,毛笔只是少量的使用,而大多数人一生都在用“硬笔”。我们的儿辈,现在已经基本上告别了“笔写”的方式,用键盘、用指头“书写”。而孙辈,他们一开始大概就没有接受“用笔写字”的概念,将来他们使用什么工具书写,怎样书写,还真难预料。仅仅这大半个世纪,仅仅这“书写”一件小事,就跨越了几个时代,岂不是“沧海桑田”吗?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毛笔也好,硬笔也好,宣纸也好,洋纸也好,它们都即将完成历史的使命,不再是不可缺少的工具了。但是,张眼四望,我们的周围还能处处见到笔与纸,见到那些伏案疾书或纵情挥洒的场景。毛笔字,或者说是“书法”,这种古老的传统,仍然像血液一样,流动在中国人的每一个生活和生命的毛细孔之中。因为,虽然实用已经不需要,但是挥洒了几千年的文化,培养出了一种“挥毫的心情”,纵使“沧海桑田”,这种心情却不会蜕变,不可消亡,超脱于实用,超脱于俗务,乃至超脱于时空。
我年轻时受过毛笔字的训练,但是后来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实用中,主要是使用硬笔。近十多年电脑普及,但我也没有改用键盘,写点什么,仍然是硬笔。然而,几十年中,毛笔并没有离身,临池也没有间断。完全不为实用,却只是为了这“挥毫的心情”。
上私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选择的是颜真卿的字帖,那是过去大多数人选用的字帖。颜字的好处是间架工稳、笔势开张,对于初学者是最好的范本。从文化和艺术的角度来说,颜字有一种“堂堂正正”的气势,也很适合在大庭广众中使用。“横平竖直”“点如瓜子撇如刀”这些口诀,我们自小就耳熟能详。从那时候起,颜字就一直是我临习的对象,写了几十年,虽然不敢说已经得其精华,但是至少有些形似。偶有“作品”,也都能看到颜字的影子。当然,这种“影子”并不完全都体现在写字上面。
时光流走,挥毫的心情也会改变。颜字写了几十年,渐渐也发现了它的另一面。有人说颜字是“场面上的字”,过去几十年,人也是“场面上的人”,自然没有发现不协调。随着年纪的增长、环境的变化和生活的改变,对字、对人、对生活的看法和爱好也会发生改变。从“场面”转向“边缘”,从办公室、会议室转入家庭、转入书斋,转入朋友圈,就会发现,颜字那种硬撑的、四面平稳的风格,已经渐与自己不大适合。最近两年,摆在案头的范本,慢慢从颜体字帖,几经变化,终于找定了新的对象,开始喜欢上了于右任的书法。
偶然翻翻自己这两年写的字,发现与以前所写的“颜体字”很有不同,无论用笔结构技巧还是整体风格,都悄然有变。这种变,恐怕不只是笔墨之笔,而是心情之变、心境之变、心态之变。变是必然的,变也要变得自然,这样人生才不会变成两截,也不会发生精神分裂。一路挥毫走来,变的是形骸,不变的是初心。颜体也好,于体也好,最终还是“借他人酒杯,浇我块垒”,笔歌墨舞之中,陶冶自己的情操,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没有理由再“用笔写字”的年代,仍然挥毫不断,不为功利,不为虚名,不想成“大师”,也不想争风出头。只求一天一天地临池握笔,为的是一份心情,一份几千年传承不断的“情结”。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