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散文

庙下的“慢生活”

来源:   时间 : 2016-12-24

 

分享到:

  湘南丘陵地带的人爱群居,桂阳的庙下村建村规模庞大,古民居集中,代表性很强。在这里,可以体验到真正的“慢生活”。

 

  择地建村传说

 

 

  沿着公路来到庙下村,两旁都是些新房子,但沿着石板路朝里走,就是明清时期的湘南民居群。

  村子位于一块盆地的东南部,后山上的古树郁郁葱葱,房子错落有致地散布开来。村前依次是一个半月形的池塘、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和一大片农田。池塘边是一个青石板铺就的广场,上面有座青砖黑瓦木梁的凉亭,石柱上刻印着“永禁:亭内不许堆物、打铁为准”,“禁宰杀耕牛”,那几张青石桌凳已经磨得溜光发亮。广场上有人在玩牌,有人在下棋,有人在抽烟、聊天、乘凉……生活似乎从来就是这样淡定、轻松,以后仿佛也不会有什么改变。

  在村前的另一个坪有三口古井,清澈的泉水从靠东边那口流出,再流进第二口、第三口,分别用于挑水、洗菜、洗衣和杂物等,生活十分的简单,但也总是那么有秩序,而时光就是这样缓缓地流逝。

  庙下建村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北宋时期,当时的桂阳是朝廷重要的银铜产地,很多官员、亨丁先后来到桂阳,有的干脆定居在这里。庙下雷姓始祖肇基公原来是朝廷的内阁主事,因为避难而来,在当时的桂阳监与郴州军西面,选择了一处与二者相距都在30公里左右的地方。之后子孙发散开来,定居的村庄不断增加。

  而选择庙下这个地方带有一定的机缘巧合,据说,身为肇基公16代孙的玺公有9个儿子,全家辛苦耕作,家境渐渐变好。有一天,他的几个儿子在今天村庄附近的山林中放牛,一头公牛一头母牛进入深林后就不见了,玺公他们想尽千方百计,牛却完全没有踪影。过了几年,那两头牛却又走出山林,还带出一群小牛,玺公十分高兴,还把这件事当成上天的指点,便选择在这里建立村庄,从此繁衍开来。

  那时的人大多信奉佛教,村民们在南山岗上建了一座庙宇,由于位置相对较高,便把村子叫成了“庙下”。

  湘南民居特色

  2014年,庙下因其浓郁的湘南民居集中成片、保存完好和文化内涵丰富,被推评为“湖南省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利用示范村”。

  村中的古民居大多建于明清时期,全村依地势而建,一条大横街,四条纵巷道,都是石板铺成,就像一个“册”字,房子之间又通过小巷相互连通,街巷旁边设有很深的沟圳,无论下多大的雨,都没有洪水之患。村子周围穿插着祠堂、戏台、凉亭和晒谷场等公共场所。

  村中大户的房子叫“官厅屋”,当地人称“上八下八”,取的是上厅有八间房,下厅有八间房的意思,土改分给贫农时,一间“官厅屋”就要住上十几户近百人。这种屋的正前方开着高大宽阔的大门,门前有照壁,门内设屏风,进去是天井,两旁设耳房,上下厅之间有腰巷,两端开设着巷门。客厅宽大,后墙中间设有木雕神堂,供奉祖先牌位,出过文武官员的悬挂镀金的牌匾。两边的墙上有活动的木匣子,白天转进墙体内,傍晚拉出来便是油灯。

  普通民居分四方八进屋和四方六进屋,后堂正中设神堂。听说古代女人出嫁前,首先问的就是有没有“神堂”,大概有神堂的就是大屋,家境自然不错吧。

  家境困难的人则是居住在“田”字屋或者排向屋里面,间数不等,大小不限,十分简单。

  大户人家比档次,力道主要用在木雕、屏风、窗棂和石雕上面。有一间在砖石上标明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古屋,大门上方就嵌有一条长约3米的门梁,雕龙画凤,福(蝠)在中间,龙、凤、蝠由横“8”字形的环扣相接,展示出主人的品位和祈愿。

  古时候皇权不下县,村级管理自有章法,议事、聚会、奖罚、祭祀集中在祠堂进行,庙下有三座祠堂,最大的玺公祠可摆100余桌酒席,里头五个厅分别是戏台、露天观戏场、中厅、花厅和后厅,两旁设有天井、谷仓、耳房、腰巷等,墙壁上配有精美的壁画和忠孝廉节等大字。后厅主墙上原来有三座小木房似的神堂,可惜“破四旧”时被毁坏了。玺公祠的砌工十分精巧,每块砖都经过打磨,相互十分吻合,灰浆极少。据说,解放后兴办夜校时,老师要挂黑板,砖缝里连钉子都打不进。这座三百余年的古建筑,至今完好无损、无坼无洞。

  这些年,在政府的支持下,一些老旧的房屋得到了维修,村民们也开始自觉地进行保护,有的甚至当上了导游、开起了“农家乐”。在外做生意赚到钱的雷锦敏更是大手笔,一次性承包了200多亩地,投资数千万建起了“蜂宝瑜生态农庄”,除了养蜜蜂、养鸡鸭、种蔬菜……还办起了电子商务。

 

  和美村风荡漾

 

  良好的村风是长盛之道,庙下如今已繁衍至2500多人,崇文尚礼、良善孝道的和美村风依然在传扬。

  庙下流传着很多孝道的故事,也流传下很多敬老的习俗。屠户雷宝富从50多岁起,十多年如一日细心侍奉瘫痪在床的老母亲;外嫁女青香当上了“官太太”,回乡服侍时遇到重病的老父亲喉咙被浓痰堵住情况危急,她毫不犹豫就将其吸出;在城里工作的好媳妇欧阳秀,全身心地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公公……在这里,杀猪宰羊,好吃的得先给家中的老人吃;第一批菜蔬摘下来,必须先让父母或老人“尝新”;办酒席时,严格按照辈分、年龄排位入座……

  庙下的人爱行善,还形成了不成文的“规则”。除了帮贫济困、修路搭桥、救助孤寡,古时候大户人家在过50岁、60岁、70岁等大寿时,还会修建一座凉亭,当地人称之为“寿亭”,用于帮助路人歇憩、避雨乘凉,既为别人造福,又为自己积德。清代桂阳人到广东挑盐,要经过坪石一处名叫“十里长冲”的荒山秃岭,道路崎岖,劫匪出没,庙下人雷仁润便出资在那时建造一亭,置有住房田产,雇人耕作,并无偿提供茶水,两旁种上树木,使用青石铺路,硬是将当年的“鬼见愁路”变成“行人乐路”,为湘粤商旅们提供了方便。

  庙下人重视读书,有的居然形成了惯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村中的富户捐款建起了“积谷会”,原本是为了帮助困难户度过春荒、夏荒,只收取小额的利息。后来一些关心文教的人也加入捐赠的行列,便升级成了“义学会”,开始给不同层次的学子、特别是困难学子进行资金救助。这些学子有了收入后,又变成了捐赠者,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也在村里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士人的好风气。有的大家庭还设立了“公学会”,老一辈划分遗产时,都要留下几亩或十几亩地作为家族公产,用于帮助族中求学的士子,倡导“耕读传家”。原来村子里还有“惜字炉”,是用青石砌成、形如灵塔的炉子。那时候,所有留有字迹的废纸得送到里头焚化,绝不能“私自处理”,因为“字纸随意丢弃,有辱斯文,也是对读书人大不敬”。

  庙下很多地方都写有楹联,内容十分丰富。山水人事、喜怒笑讽、教劝谕骂……简直无所不有,就像一个“市井生活”的万花筒,寄托着庙下人的情感意愿。曾有一位名叫雷彩苹的书生,家境不宽裕,面对经常以过生日为名搜括民财的“官员”,他毫不客气地送去一副对联:“大老爷过生,银也要,钱也要,钞票也要,红黑一把抓,哪分南北;小百姓该死,谷无收,麦无收,豆子无收,青黄两不接,送啥东西。”

  爱生活的庙下人爱唱戏,这也是教化村民的好办法。丰收之年丰收戏,久旱不雨求雨戏,富户大寿祝寿戏,中稻之前禾苗戏,红白喜事桌台戏……在玺公祠的墙壁上,隐隐约约地还能看见过去一些戏班的演出剧目。明清时期桂阳流行唱昆曲,苏昆的吴侬软语换成湘南地区的西南官话,加上本土祁剧、湘剧、花鼓戏和本地小调的元素,形成了高腔、弹腔与昆腔相融共生的特色,演员们下了田是农民,洗了脚能唱戏,戏班的生存能力很强,一直唱到民国后期。庙下一带,还有很好的秩序维护手段,过去演戏时没有音响设备,为防止不安分者乱讲乱动,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就会充当巡逻员,手拿一把“狗屎扒”,谁讲话就往谁的嘴上一抹。在庙下,如今还有一个乡村剧团活跃着,那几个老演员,还能唱几曲湘剧、祈剧和湘南小调。

 

  近代历史风云

 

  清末以来,庙下人经历了一系列的风风雨雨。

  太平军经过桂阳时,随着湘军的崛起,本地建立起保卫家乡的民团组织,庙下村动作很快,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冲击。但庙下人开始走上历史的舞台。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庙下村的雷洪与蒋翊武一起参与了策划组织。湖北军政府成立后,他被聘为交通总长,在其副手刘莘园拒绝把清军留下的“汉发”、“汉兴”号军舰交给俄法领事馆时,黎元洪恼羞成怒,下令枪绝他,在雷洪的据理力争下刘莘园才得以解脱。在黄兴到武汉主持军事时,他改任黄兴副元帅府指挥官。二次革命时,雷洪任南京义勇军司令。护国战争结束后,升为陆军中将。可惜天不假年,在北伐战争时他牺牲在战场上,后归葬故乡。

  大革命失败以后,朱德、陈毅在湘南起义前的1927年10月25日,曾派人在庙下附近的东华山组织召开了郴县、永兴、桂阳、耒阳、宜章等五县党组织负责人和军事干部参加的会议(黄克诚大将就是其中之一),准备同时举行年关暴动。次年1月他们再次到东华山商议时,庙下的雷澂(澄)作为桂阳的反动头目,纠集反动武装进行了围攻,使会议被冲散,牺牲了一部分参会人员。

  湘南起义在宜章、郴县等地的成功引起了反动势力的疯狂反扑和无情镇压,为巩固革命成果,新组建的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七师曾经两次攻克桂阳城,时任国民党清乡委员会委员、县挨户团副主任的雷澂将县团防局总部搬到庙下村,在这里修建工事、构筑炮楼、抓丁训练。独立第七师与农军合作,先后集结3000余人、5000余人,两度攻打庙下村,击毙团兵21人,缴获步枪17支,捕杀土豪数名,烧毁雷澂等土豪房屋10余处,并没收其粮食钱财分给贫苦农民,狠狠打击了反革命势力的嚣张气焰,也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后来,当红军长征经过桂阳、当抗日救亡运动开始、当游击斗争兴起时,庙下及周边的村民便不再沉默,开始踊跃参加革命的队伍,在后来的朝鲜战争时期,桂阳的烈士有很大一批就是来自这里。

  喧嚣之后,庙下回归了宁静。今天的庙下庙下古村,不是摆在那里纯粹用来参观的文物,纵横之间,细微之处,寄托着湘南人家的美好向往;庙下人民在此生生不息,虽然经历过大风大浪,但大多数时候是安静、恬然地享受着慢生活;庙下村风和谐向善,从不娇柔造作,也不大拆大建,来得淡定自若,透露出“天人合一”的味道。来到这里,也许没有惊喜,看不到恢宏的气势,但“平平淡淡才是真”,在这里可以全方位地体验湘南民居生活,它从古代走来,还在延续发散。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