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散文学会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湖南省作家协会>文学学会>省散文学会

刘克邦散文专辑之十一: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来源:   时间 : 2016-10-21

 

分享到:

  ——读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有感

 

  读了阎崇年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使我对清皇朝及其君主统治者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制皇朝,有很多东西不论是对我们国家的执政治国之举还是我们个体的做人做事之行,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十分宝贵的参考价值。

  客观的说,从中国自秦始皇以后两千多年的皇朝历史来看,清王朝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是有贡献的。大清帝国占据中国历史舞台长达268年,如果从清太祖建立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算起,到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则有296年,为自秦以来整个中国皇朝历史的七分之一。特别是清朝的康乾年代,在当时世界上是人口最众多、幅员最辽阔、物产最丰富、文化最繁荣的国家。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清皇朝时期,特别是乾隆后期开始的晚清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极为尖锐,帝国主义横行,战乱不断,经济调敝,民不聊生,其政治统治衰落腐败、反动落后,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发展进步无疑也有极其消极有害的一面。我们要用辩证的立场观点、正确的历史眼光来认识、总结和评价清皇朝的兴衰成败和清皇朝君主统治者的功过是非。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它是决定和推动历史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但是,我们也丝毫不能忽视人类个体中占显赫地位执决断大权的君主皇帝对历史的影响作用。具体到清十三朝十二帝来说,从清太祖天命汗努尔哈赤、清太宗崇德帝皇太极、清世祖顺治帝福临、清圣祖康熙帝玄烨、清世宗雍正帝胤禛、清高宗乾隆帝弘历、清仁宗嘉庆帝顒琰、清宣宗道光帝旻宁、清文宗咸丰帝奕詝、清穆宗同治帝载淳、清德宗光绪帝载湉,以至宣统皇帝溥仪,其中不乏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之主,多谋善断、英明睿智之主,不乏勤奋努力、博才多学之主,勤政仁爱、高远大度之主,同时也有愚昧懦弱、平庸无能之主,贪逸求安、懈怠颓废之主,更有心胸狭窄、独断专行之主,荒淫奢侈、腐化糜烂之主,可谓良莠不一、功过不一,毁誉不一、褒贬不一。应该说,努尔哈赤、皇太极是当时天下最优秀的人才;后来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是踏着前三帝功业的基础,利用西方尚未东侵的时势,并具有个人素质与才能的优势,而成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英君、勤君和能君;过后,一代不如一代,嘉庆帝为庸君,道光帝为愚君,咸丰帝为懦君,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实为慈禧太后指定和控制下的“傀儡君主”、 “招牌君主”,有帝位而无皇权,加上连儿女都没有,落为“废君”、 “绝君”就不足为奇了。

  总结开创清王朝的努尔哈赤、皇太极和统治清早、中期的福临、玄烨、胤禛、弘历皇帝,有以下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励精图治。励精图治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成就大业,立于不败之地,没有坚忍不拔、奋斗不止、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精神是万万不行的。只有励精图治、卧薪尝胆、艰苦奋斗、勇往直前,才能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险阻,战胜一切敌人,达到成功和胜利的彼岸。清太祖努尔哈赤是清王朝的开创者、奠基人,他幼年丧母,继母那拉氏刻薄寡恩,家里并不和睦,兄弟们闹着分家,父亲塔克世听信继母挑唆,给他的产业极少,不够维持生活。努尔哈赤青少年时代吃尽了苦,挖人参、采蘑菇、拣榛子、摘木耳、拾松子,然后将这些东西运到抚顺马市去卖,以此来维持生活。苦难生活的磨砺,使他能够刚毅沉着、豁达机智、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组成坚强稳定的领导群体。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努尔哈赤为报杀父、祖之仇,以“十三副遗甲”起兵,戎马生涯44年,励精图治,浴血奋战,以小胜多,各个击破,最终实现了女真各部的大统一。清太宗皇太极亦少年丧母,但他坚韧顽强,勤学苦练,拼搏奋争,历经艰难和困苦,以独立性格和顽强意志,在激烈的大位争夺中处于有利地位,在对内挟制和对外征服中技高一筹,文治武功,挫败群雄,成为最大赢家。康熙帝玄烨,继承了上辈励精图治的传统,经文纬武,仁爱韬略,守成创业,削三藩,收台湾,御外侵,治蒙古,并三次亲征噶尔丹,平定叛乱,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融合包容。海纳百川,才能浩瀚宽广,永不枯竭;林存万树,才能厚荫博物,生机盎然。祖国要统一,民族需团结;事业要成功,心胸必高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合则强,分则弱;合则盛,分则衰;合则存,分则亡。这是历史早已证明的铁律和宝鉴。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从起兵兴起到发展壮大,非常重视融合包容谋略,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强调满洲、蒙古、汉人之间的关系“譬诸五味,调剂贵得其宜”,使整个女真融合,使满蒙汉融合。对女真,统一合并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创立八旗制度和满文,建立后金政权,组织满洲共同体。对蒙古族,采取编旗、联姻、会盟、封赏、赈济等政策,特别是与蒙古贵胄上层互相婚嫁,结为儿女亲家,加强对蒙古各部落的联系和辖治。对汉族,重用优礼汉官,给予田地,分配马匹,进行赏赐;举行汉人生员考试,选取举人进士,启用士人学子,委任一定官职;收容明军降兵,改编成绿营军,放宽惩治逃人政策。顺治帝福临进驻燕京(北京)后,一改历代王朝对前朝王宫焚、毁、拆、弃的做法,保护紫禁城和文物古迹,吸纳汉族语言文字,学习汉族文化。康熙帝玄烨、乾隆帝弘历更加重视汉文化的整理、总结,分别组织编纂《全唐诗》、《全唐文》、《康熙字典》、《大藏经》和《四库全书》,汇合和继承、发展了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汇合和集聚了中华各民族的人心。

  勤奋好学。“学则智,不学则愚;学则治,不学则乱。”学习,能予人智慧,也能予人以力量。勤奋学习,是一个人丰富头脑扩展视野增强能力的开启钥匙,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取得胜利成就大业的直行通道。早在后金时期,努尔哈赤就十分重视语言文字建设,主持创制了无圈点满文,并请师傅教授儿子们学习满文。皇太极6岁起就习文练武,勤奋好学,娴熟弓马,精通满文,并粗通汉文,为他以后驰骋疆场,登临汗位,征服敌人,建立“大清”,打下了牢固的基础。顺治帝福临幼年的学习更富戏剧色彩,在其母孝庄太后的带养下,为避大权在握的摄政王多尔衮猜疑,卧薪尝胆,早起晚睡,苦苦攻读,常年白天装着贪玩的样子,晚上则挑灯学习至深夜。他执政以后,非常尊崇耶稣会士德国人汤若望,经常向他请教天文、历法、宗教等学问和治国之策,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康熙帝玄烨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嗜书好学的帝王。他5岁入书房读书,昼夜苦读,不论寒暑,废寝忘食,习书法“每日写千字,从无间断”,读“四书”“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继位后,他学习更加勤奋,甚至过劳咯血,通过读书“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领会治国、平天下之道。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宫,谈《周易》,看《尚书》,读《左传》,诵《诗经》,赋诗著文,习以为常,坚持不懈。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释卷,攻读不止。他不仅喜好历史、文学和书法,还对医学、数学、天文学、地理学、测绘学等兴趣浓厚,学而不厌,是一位典型的学习型的君主,也是“二十五史”中唯一了解西方文明、尊重科学精神的皇帝。乾隆帝弘历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擅书画,兼长诗文,是一位非凡的文学家、语言学家、书法家、诗人和学者。他精通新满文,熟知老满文,对汉语汉文融会贯通,且懂蒙、藏、维等多种语言文字。他还长期痴于书法,至老不倦,造诣精深。从内廷到御苑,从塞北到江南,园林胜景,名山古迹,所到之处,挥毫题字,墨迹之多,罕与伦比。他一生中还撰写了大量文章,特别是尤喜爱作诗,诗作共计42000多首,几乎接近于《全唐诗》48000多首的总数,其诗作之多,创作之勤,令人叹为观止。

  勤政努力。勤政、务实是国家、人民对执政者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其称职、敬业、尽责的唯一标尺。只有勤政,才能令行政施、治国兴国;也只有勤政,才能政通人和、国泰民安。清朝从天命汗到乾隆帝都是勤政的。他们吸取明朝亡国的教训,勤理政事,操劳国事。康熙从14岁亲政起,到去世之前,除因生病、三大节、重大变故外,坚持每天早上八点钟御门听政,一年四季,无论春秋夏冬,严寒酷暑,从不间断。即使在康熙十八年发生北京大地震,他也照常早朝不误。除了早上听政外,他不经常于下午召见王臣,上至王公大臣、提督巡抚,下至府县官司,纳谏议事,下诏布策。雍正更是中国历史上少见勤政帝王。他在位期间,自诩“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游猎,日理政事,终年不息。仅以朱批奏折而言,雍正朝现存汉文奏折35000余件、满文奏折6600余件。他在位12年零8个月,实际约4247天,平均每天批阅奏折约10件,多在夜间,亲笔朱批,从不假手于他人,有的奏折上的批语竟有1000多字。在他的亲自操持下,制定了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养廉银、奏折、军机处等一系列正确政策和制度,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乾隆也与他先辈一样,勤于理政,重视农业生产,一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最为显见的是效法祖父康熙帝,六巡江南,视察民情和水利,为有效治理黄河、运河和淮河掌握了第一手情况。

  清王朝走向灭亡,究其根源,除了其从建立开始一直奉行的腐朽、异化、反动的“八旗制度”、帝王独裁专制、民族歧视偏见政策和西方帝国豪强的肆意侵略掠夺外,还有就是清中期以后,即从乾隆帝弘历晚年开始,到嘉庆帝顒琰、道光帝旻宁、咸丰帝奕詝,以至于慈禧太后掌控下的同治帝载淳、光绪帝载湉和末代皇帝溥仪的荒淫腐化、平庸无为、卖国求安等方面带来的恶果外,至少还应该从以下方面吸取教训:

  独断专横。清朝是中国历史上自秦始皇二千多年以来最后一个皇朝,它沿袭着前各个皇朝君主地位与权力登峰造极至高无上的帝制,国家的一切决策和行动都由大汗或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大汗和皇帝对所有文武大臣臣民百姓握有生杀予夺大权,独断专行、滥施淫威、残暴酷刑、草菅人命的事情时有发生。从乾隆晚期开始,皇宫贵族更加奢侈糜烂,挥霍无度,欺压百姓,掠夺民脂,人民群众终日生活在独裁专制饥寒交迫的水深火热之中。同治以后,由于皇帝的平庸无能,皇朝大权被具有政治野心且心狠手辣的慈禧太后所篡夺,她或垂帘听政,或亲执朝政,独裁专断,一意孤行,清除异已,残害忠良,已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不管是当朝皇帝,还是后妃大臣,谁不听命于她,或与她作对,谁就会受到无情地打击和摧残。如:翦除八大顾命大臣,严控同治帝载淳,罢黜议政王奕訢,暗害慈安皇太后,责杖珍妃他他拉氏,囚禁光绪帝载湉,等等,其心肠之毒、手段之残忍,令朝廷上下心惊肉跳,谈虎色变。在如此残暴的独裁专制下,清皇朝的衰败灭亡就顺理成章了。

  腐化奢侈。乾隆到了晚年,开始居功自傲,贪图享乐,生活奢华,大兴土木,铺张无度,为自己建造了宁寿宫及乾隆花园,以作退闲颐养天年之所。他六次南巡,虽然是视察民情,关心水治,但兴师动众,前呼后拥,浩浩荡荡,征调夫役、车船不计其数,为修建御道、建造行宫强拆民房,劳民伤财,弄得众多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每到一地,地方官吏争相逢迎,献媚争宠,采买大量奇珍异味,美食佳肴,靡费挥霍成风,贪污腐化盛行,给国家财政、人民生计增加了沉重的负担。他宠信的贪臣和珅,为满足其八十大寿举行万寿大典和千叟宴的侈欲,利用各种手段聚敛钱财,比如侵吞、贿赂、索要、放债、开盘剥盐商等,命令外省三品以上大员都要进献,在京各衙门长官要捐出俸银,两淮盐商要捐银400万两。嘉庆继位,将和珅处死,查抄和珅总财产价值8亿多两银子,相当于和珅当政20多年的国库总收入。这些财产,嘉庆并没有收缴国库,而是装入自己的口袋。当时有句名谣:“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表示老百姓对嘉庆贪心的强烈不满。咸丰帝奕詝继位时,面临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外有英法联军入侵北京两大忧患,但他置国家危亡于不顾,逃奔承德避暑山庄,贪女色,贪看戏,贪美酒,贪鸦片,携妃嫔游行园中,寄情于声色犬马,醉心于听戏唱戏,每饮必醉,大耍酒风,以吸食鸦片来刺激和麻醉自己。同治帝载淳同样生活放纵,迷恋女色,皇宫里已经嫔妃美女如云,但他仍不满足,常私自外出,到崇文门外的酒肆、戏馆、青楼寻花问柳,以至于染上梅毒,死于非命。如此建立在国家负重人民痛苦之上的腐化堕落和奢侈糜烂,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极大愤怒和强烈反抗,清皇朝政权摇摇欲坠、岌岌可危的日子就必然来临了。

  卖国求安。鸦片流入,由来已久。道光皇帝的曾祖父雍正开始禁烟,祖父乾隆下令禁烟,父亲嘉庆也屡令禁烟,但收效甚微,且愈演愈烈。雍正时每年走私进口鸦片200箱,乾隆时增至1000箱,嘉庆间又增至4000箱。道光开始禁烟,遇到很大阻力。鸦片走私,更加嚣张,年突破30000箱,流失白银3000万两。此间,禁烟运动在中国掀起,引发了一场鸦片战争。从当时的情况看,清朝是一个有四亿人口的大国,清军兵多,以逸待劳,英军武器比清军武器也并不像后来那样先进得很多,完全有可能打赢这一仗。但是由于清朝政府的无能,主和派的妥协求安,加上道光帝的无知无勇,并在大敌当前之时,将林则徐斥责、革职、谪戍伊犁,结果被英军打败了,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到了咸丰年间,先是英法联军侵占天津,后又借故进逼北京,奕詝不是带头坚守北京,下诏决战,抗击侵犯,而是怕死求安,以“秋狄木兰”为名,仓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享乐去了,英法联军因此顺利攻入北京,使圆明园惨遭洗劫,大量珍宝、文物、书画、图籍被烧被抢,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北京条约》,使中华民族蒙受千古奇辱。从此以后,特别是在慈禧太后掌控下的光绪年代,朝廷腐败懦弱,统治集团卖国求安,中国屡遭外国侵略欺凌,从《南京条约》开始时,几乎被迫与当时世界上所有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赔款”白银7亿多两,香港及九龙、澳门、台湾及澎湖列岛、东北、西北大片领土分别被割让英国、葡萄牙、日本、俄国等侵略国家,旅大、威海、胶州湾、广州湾等地被侵略国强行作为租借地,外国人可以在中国的领土上自由贸易,外国军队可以驻扎中国境内,关税制定权、领导权、领事裁判权、领海领水自由航行权等国家主权被帝国列强所剥夺,令国人痛心疾首,义愤填膺。清皇朝的屈膝奴颜和卖国求荣,激起了全国上下的声讨和反对,造反起义和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一时期席卷全国,一浪高过一浪,最终导致了清皇朝的崩溃灭亡。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教科书。对待清皇朝历史,对待清皇朝统治君主,我们要以客观的、辩证的、一分为二的眼光去认识、去评价。好的、正确的、成功的、进步的东西,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不好的、错误的、失败的、落后的东西,我们就应该去批判和摒弃。在当今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期,我们应该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远一些,以祖国山河大统一、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大局为重,以振兴中华、繁荣九州、福及人民为已任,正视和肯定清皇朝对中国历史发展进步的卓著功绩和巨大贡献,继承和发扬其有利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的宝贵智慧和优秀成果,不忘历史教训和耻辱,坚决批判和彻底摒弃清皇朝腐朽、落后、反动的思想、制度和作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革故鼎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新的境界、新的谋略和新的步伐,实现新的飞跃,进入新的领域,创造新的辉煌!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