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 : 2016-10-21
分享到:
零陵的岩石,一块块都非常的生动、都非常的精致和精美。
零陵的岩石,一处处都非常的幽绝,虚虚明明可以读书。
零陵的岩石,都闪耀着宗教般的色彩,都有着唐诗宋词般的韵味。
读一读零陵的岩石,听一听零陵的石韵,绝对是一种享受。
石棚
石棚,又名零陵石棚,它位于零陵城西30华里的黄田铺镇中学校园内。
第一次看石棚,不记得是哪一年的事了,只记得那是一个春天,在零陵县文化馆工作的我,被县委宣传部抽调到黄田铺区所属乡镇搞调查。来到黄田铺镇,我怀着朝圣般的心情,跨进校园内,近距离目睹了它伟岸的雄姿和飒爽的风采。
石棚系四块青石堆垒而成,顶石一,墙石三;顶石庞大,重量约在二万斤以上。考古学家告诉我们, 这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距今大约有两万余年了。
有人说.石棚是我们的祖先人工堆砌的,这令我简直无法相信.两万多年前的祖先们,是无法将两万多斤的巨石架在三块墙石上的。说它是上古时期的人类栖居地或曰新石器时代的宗教纪念物,这样的定位我信。
我凝视着石棚,就像疑视着上古时期的一段历史。
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活了.白天,他们捕鱼,狩猪,辛勤劳作了一天之后,他们就在石棚里躺下了.那隆隆的鼾声,就是奉献给这寂寞旷野的小夜曲。
后来,他们觉得这石棚神秘且神圣,就将它当作了祭祀的神坛。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而人们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却极为险恶,生老病死,洪涝灾害,毒蛇,猛兽,电闪雷鸣等等,这些自然现象与自然法则,他们无法知晓,为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健康,为求助上苍保佑和神灵庇护,于是就在石绷的平台上摆放好猎物,野果,虔诚地蘜躬,顶礼膜拜。
于是,这石棚就成了主宰人类的神物。.
于是,这地方就成了一方不可亵渎的圣土。.
零陵石棚,是零陵古人类文化的结晶,对研究我国南方石器时代人类栖居的生活状况,对研究我国上古时期的历史,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去年的一个冬日,我与市作协主席刘翼平先生陪同全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宏甲先生来永州采访古代文明史,又一次拜访了零陵石棚。面对石棚,王宏甲先生在惊叹之余还有了许多感慨,他真诚地告诉我们,零陵石棚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如果建永州博物馆时以它为标志,全国绝无仅有,一定极具特色。
王宏甲先生不愧为报告文学大家,他一眼就看出了巨石文化的价值所在。如何让巨石文化走进零陵人的生活,走进永州人的生活;如何让零陵石棚在永州大地上熠熠生辉,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是得好好地思考这个问题了,我们。
石潭
这不是一般的、平常的、普通的石潭。
它确切的名字,叫小石潭。
我是读柳宗元的锦绣文章时,读到这处小石潭的。
早在一千二百多年以前,这处小潭就已经存在很久很久了。它默默无闻地躺在永州这块荒蛮的土地上,显得毫无生机与生气.虽然它美,虽然它奇,虽然它幽,因为没有被独具慧眼的人物发现,它依然是一处一般的、平常的普通的小潭,不受人们关注,不受人们青睐,不受人们垂爱.
是柳宗元的一双慧眼发现了它,又作《小石潭记》咏之吟之.歌之颂之:“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那时候的柳宗元心情非常的郁闷和纠结,他走出户外,经常在小石潭边徘徊、流连,小石潭倒映着他孤独无奈的身影。他在小潭边坐下来,每天都与小潭作一番促膝的长谈。小石潭认真地倾听着,并弹拨起琴弦来为他的谈话伴奏。于是,此后的小潭,就不再是一般的、平常的、普通的小潭了,在它清碧的水中,有了诗的情愫,有了画的意境,有了文化的内涵,有了美学的况味。
一个莺飞草长的日子,我寻寻觅觅地来到了小石潭边。星移斗转,沧海桑田,如今的小潭周边的风光虽不是柳文所描写的那样,但小石谭之美依然抢眼,小石潭之幽依然怡人。骄阳下的茂林,翠绿的树叶闪耀着银光,熏风下的修竹,摇曳多姿,像一群蹁跹的舞女。从高处看,小石潭就像一颗绿色的宝石,在青山绿树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从远处看,小石潭就像一面绿色的镜子,倒映着蓝天与白云,呢喃着燕语和莺歌。
柳宗元观小石潭是为了排遣郁闷和忧愤,我观小石潭是为了放松心情、放飞思絮,心情远比柳宗元惬意得多。柳宗元状水之清冽,写潭中小鱼“似与游者相乐”,既寄托着孤傲高洁的情怀,又吐露出悲愤寒骨的心境。我观小石潭,则是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是一种其乐融融的心态。流入小石潭里的清泉,潺潺淙淙“如鸣佩环”,是那样的清脆撩人,是那样的悠扬悦耳,而小石潭四周的郁郁翠色,又是那样的爽心悦目。
近些年来,来永州寻访柳宗元踪迹的游客越来越多,小石潭则成了人们的首选。小石谭秀丽的自然风光,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给了人们诸多的享受与感慨。
小石潭风光起来了。
石渠
永州之野有一条长长的渠道,叫双牌渠道,在这条主干渠道上,有许多条支渠;在这许多条支渠上,又有许许多多条的小渠。大渠也好,小渠也罢,除了灌溉之外,确实没有什么好看的。
有一条石渠,令我肃然起敬,令我砰然心动。
这条石渠,与柳宗元有关。
那是公元812年的事情了。一天,被贬谪永州的柳宗元在游罢袁家渴之后,又兴趣盎然地向西南走了百十步,眼前一亮,就发现了这条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淙淙的流水,喧哗着石渠的美趣。
经零陵文友的多次邀约,我们决定去探访石渠。从浮桥处乘船,逆潇水而上,经朝阳岩,不一会儿就到了袁家渴。看罢袁家渴的胜景,我们朝着西南方向走了百余步,果然发现了那条石渠。
石渠被青草、绿藤所掩映,如果不是刻意寻访,你确实难以发现她的丽姿倩影。精致精美、小家碧玉似的石渠,仍像柳文所描写的那样,“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步许”。它由天然的石灰岩组成,渠的两壁及底部,全是一色的青石。只见一股清泉从石罅中潺潺地冒出,流经石渠,曲曲折折地往北而行,然后跌进小潭,成为潇水河里一朵朵缤纷的浪花。我们一边朗诵着柳子的美文,一边聆听石渠的泉水弹拨着弦琴,欣赏着石渠四周美丽的风光。柳文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巔,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这是一幅淡妆浓抹的水墨画。我们坐在石渠边,就像是坐在一幅水墨画里。听那潺潺的泉水,不觉得它来自石渠,而是来自天籁,既真彻,又有些渺茫。这是一种美趣,享受这种美趣,这才叫真正的享受。
柳宗元为发现石渠激动不已,尽管它“青鲜环周,昌蒲被之”,终被慧眼所识。他通过《石渠记》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美,是不应该被掩埋的。进而说明,作为满腹经纶的他,不应该贬谪永州,而应该被朝廷重新启用,以施展其经天纬地的才华……
据史料记载,为了让石渠成为一处佳胜,柳宗元曾致力于石渠周边环境的改造。他自己花钱,请来农民,为石渠清淤,除草,以疏通渠道;他又买来嘉木花卉,种植在石渠周边。正是因了柳宗元的种种努力,石渠历经千年风雨,神采依然焕发,风姿依然卓约。
美,需要发现。
美,更需要呵护。
这就是石渠给我的感想和感悟。
石城
它不是城,更不是用石头砌成的城。它是一座山的名字。这座山,位于“零陵城西三里许。愚溪以北,有石城山焉。其石如林,中空外方若城然……视石城差小,而结构天巧过之,望若则墉,入若幽谷,以柳宗元所游历,虽小而益彰”。
这是清朝《永州府志》里面关于石城山的一段描述。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的柳宗元饱览永州之野的秀丽风光,在不经意之间,又与石城山邂逅。望着浑然天成,大气磅礴,幽奇怪异的石城山,柳宗元心潮澎湃起来,热血沸腾起来,他想,他又可以写一篇锦绣文章了。在游览了石城山之后,他用饱蘸激情的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小石城山记》。
在描写了一番石城山的美丽风光之后,在赞美了一番石城山的嘉树修竹之后,联想到自己被贬谪的遭遇和处境,柳宗元有些愤愤不平了:“怪其不为之列于中州,而列是夷狄。”
造物主确实有些不公平,将美丽奇特的石城山列在了零陵,却将一些庸俗的山山水水,病歪歪的树竹占据要位,尽享风华。我理解柳宗元当时的心情与心境,他是借景抒怀,意思是说,像我这样雄才大略的人,应该在京城在朝廷干大事谋大业,是不应该贬谪到这荒蛮的永州之野来的。
也许是上苍的精心安排与设计,这风光独特而又奇异的石城山没有列于人文荟萃的中州,没有列于繁华喧嚣的大都市,而是列在了永州之野的零陵。虽然柳宗元心有不甘,但对于永州人来说,这是一件非常值得庆贺的事情。柳宗元万万没有想到,他的一篇短短的游记,让石城山名播寰宇,走进了中国的文学史里,走进了研究中国文学史专家与学者的梦里。
我是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邀约了几位文友去看石城山的。我们没有登山,因为我们知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在山中,是无法看清山的模样、山的构造和山的雄姿的。远远地看着石城山,更能看出它的美趣来,看出它的韵致来。我们就在桃江村下了车。这里,是观赏石城山最好的地方。
目光越过收割之后的稻田,向东方望去,只见一座巍峨矗立的南北长千余米、危崖峭壁高数十丈的石山。石山很有特色,全为百余层的巨型石块层层叠积而成,沟纹十分明显;石山上绿树成行,修竹摇曳,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既像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又酷似一座浑然天成的石堡。因石城山只是整座大山的一小部分,叫它小石城山,也就顺理成章了。
我们忽左忽右,忽远忽近,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着小石城山,惊叹它的巍峨与峥嵘,感受它的古朴与壮丽。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